沈如意
Located in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City, Suzhou Museum of Imperial Kiln Brick is themed with well-known golden bricks of Suzhou, which is also known as Suzhou Imperial Kiln Site Park. Through extensive collection of ancient gold bricks, two cultural heritages, i.e., the ruin cluster of the imperial kiln and the production craft of the gold bricks, are displayed to the visitors. In addition, the excavated former site of the imperial kiln is also protected.
位于蘇州相城區(qū)的御窯金磚博物館是以蘇州著名的金磚作為主題的博物館,它是國內第一家以展示皇家地磚建筑材料為主的博物館,也被稱為蘇州御窯遺址園。通過陳列豐富的古代金磚收藏,向觀眾集中展示了御窯遺址群以及金磚的制作工藝這兩項文化保護遺產,同時也保護了考古挖掘出的御窯遺址。
御窯金磚是指皇家宮殿建筑內專用的地磚,它實際上是規(guī)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見方的大方磚。追溯歷史,關乎它名稱的由來共有三種解釋。
御窯金磚博物館 主館
金磚燒制的歷史,最早能夠上溯到明代初年,以蘇州府所提供的方磚為主。一則因為它質地細密,堅硬如鐵,敲擊時會產生金石之聲,故名“金磚”;二則是由于京城專供,“京”與“金”二字讀音相似,演化成“金磚”。第三是因為這種地磚的制作工藝極其復雜,要求極高,質價昂貴如金,從取土、燒制、運輸、加工直至鋪墁,其間耗費的人力物力使得每塊磚價在當時約折合一兩黃金,于是被工匠稱為“金磚”。
根據(jù)史料記載:“窯磚出齊門外六里陸墓鎮(zhèn),堅細異他處。工部興作,多于此燒造?!保瓣懩垢G戶如鱗,鑿土燒磚,終歲不絕?!惫げ俊笆荚齑u于蘇州,責其役于長洲窯戶六十三家?!币越鸫u鋪設的地面油潤如玉、光亮如鏡,細膩如金、不澀不滑,既可防止地下潮氣上升,又能把宮殿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
御窯金磚博物館的選址是其一大優(yōu)勢。第一,之前所說歷史典籍中記載的陸慕,原名陸墓,就位于蘇州相城區(qū),古代磚窯經過考古發(fā)掘后,整個館體就依傍著老窯遺址建造而成。博物館除了新建造的主館,室外館區(qū)就是舊磚窯的遺址,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老窯及殘窯,經過修繕還原,仍保持著舊日風貌。館內甚至存留著還能夠使用的一座雙孔連體御窯,通常被稱為“姐妹窯”,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它的外部呈現(xiàn)連體的結構,內部窯膛和煙囪又各自獨立。這座古窯依舊可以生產金磚,它的發(fā)現(xiàn)與修復為現(xiàn)代再現(xiàn)古法金磚提供了重要渠道。
第二,博物館的地址是相城區(qū)的陽澄湖西路,而陽澄湖畔的澄泥便是御窯金磚的原材料。位于陽澄湖西、蘇州城北的這方水土,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陽澄湖邊的黃泥粘土質地細膩,可塑性大,更容易澄漿。直接在原料產地建館,能夠讓參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金磚原材料的產地來源。
第三,蘇州是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萃,極具風韻,深厚歷史沉淀了濃郁的文化氛圍。蘇州十分看重文化資源產業(yè)的發(fā)展,這也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促進了對御窯遺址的保護,一度瀕臨失傳的金磚燒制工藝也得以傳承下去。
博物館由四處主體建筑構成,主館、游客中心、生產用房以及御窯遺址群。
金磚這個主題將磚窯與皇宮聯(lián)系起來,而博物館主館的設計便以具體的形式語言表現(xiàn)了金磚的初始產出地與最終使用處的大跨度歷程。御窯不是一般民間的窯,建筑須得體現(xiàn)“宮殿”和“民間”兩種不同等級的感覺表達。在設計文本中已經表述出這一層內涵,“博物館主體建筑是對磚窯和宮殿的綜合提煉,體量雄渾,出檐平遠,以現(xiàn)代手法演繹傳統(tǒng)意蘊。它不是磚窯,也不是宮殿,而是兼具‘磚窯感’和‘宮殿感’的當代公共建筑,展現(xiàn)出‘御窯’的精神內涵?!?/p>
在參觀路線上借鑒了江南園林特有的復廊手法,但建筑風格和材質更顯大氣。通往主館的一條重要通道連廊,墻面地面全部采用鏤空再生磚和青磚鋪貼,墻面上還有很多以金磚為材料依托的磚雕藝術,清新質樸而又巧奪天工。在博物館內有很多磚的不同玩法,斷磚,多孔磚,空心磚,不同磚的排列,或者用磚瓦做成花窗。整個博物館內,從建筑本身到周圍環(huán)境,“磚”的存在無時無刻不出現(xiàn)在觀者身邊,它們以各式各樣的姿態(tài)、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地磚、屋頂和墻面都能看到構造奇特的磚,極為突出博物館的主題性。
進入主館內部,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個入口序廳。這赫然就是宮殿的抽象化表現(xiàn),大氣沉穩(wěn),靜謐無聲。四根十八米之高的立柱穩(wěn)定有力,立柱正中央由49塊通體青黑的現(xiàn)代古法金磚鋪墁,向入口的觀者強化博物館的主題,同時也以金磚作為建筑材料本身自然而然地融入博物館之中。
展館分為三個樓層,每層都是一個獨立的展廳,分別為“開物”、“成器”和“致用”這三個主題,層層深入,不斷推進,詳細說明了經過精密加工成“金磚”的江南黃土,歷經千里運河北上,成為紫禁城中一部分的轉變過程。
參觀完畢經過主館外部的坡道,能自上而下地俯視古窯遺址群落。此時到達整座博物館的核心地帶,而觀者已經在此前的參觀中對金磚與其技藝清晰明了,再次現(xiàn)場參觀殘窯遺址,對御窯金磚的了解更加深刻。在殘窯旁還有一座十分完整的復制窯,也稱“倒焰窯”,它給觀者提供了傳統(tǒng)磚窯中難得一見的磚窯內部視角,使得古代制磚場景再現(xiàn)更加完整清晰。
作為國內首家以皇家宮殿建筑材料為主題的博物館,館藏的1458塊文物金磚無疑讓觀眾充滿好奇去探究。博物館以十分詳盡的方式,通過各種各樣的展陳手段,從地磚的取土、鍛造、運輸,一直到萬里之外的紫禁城被鋪設,事無巨細地向觀者解釋:一種江南的黃土原料是如何進入到一個王朝的頂級宮殿之中,展示了一塊御窯金磚的修煉與時代。
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當下,御窯金磚卻因為制作工藝極其復雜、精細,一度難以重制,瀕臨失傳。以人而言,造磚的心力與工藝;以磚而言,成磚的是自然與時間。這便是博物館第一展廳“開物”中的序言。
制作金磚,需要經過取土、練泥、制坯、焙燒和窨水等二十九道工序。在展廳中,制作了一個泥土分層模型,清晰地展示粘土層、粉質粘土層、粉土層等土質區(qū)別。掘而運、運而曬、曬而椎、椎而舂、舂而磨、磨而篩,經過七轉方而成土。再經過灌水澄土,過濾瀝漿,晾曬成塊等等工序,最后裝入老杉木制成的坯盒,“避風避日,置之陰室”,每天翻轉、敲擊,形成緩慢陰干的磚坯。而這一過程,已經耗費五至八個月。在磚坯即將陰干之際,需要在每塊磚側面砸蓋印記,印款內容為成造年號、磚料尺寸、督造官姓名及所在州府等信息,確保每一塊磚都來源正規(guī)且清晰。
御窯金磚博物館 連廊磚雕
御窯金磚博物館 連廊
復制窯
土質分層模型
明清御窯金磚
直到這時,方才開始燒制金磚。有關于金磚在窯中燒制的時間,明嘉靖工部郎中張問之所著《造磚圖說》中記載為一百三十天。展廳內從窯的構造、燒窯過程、出窯解釋了泥土成磚的原理,觀者對于金磚為何質地堅硬、通體青灰有了詳細的原理認知。從現(xiàn)代化學的角度檢測古代金磚的技術性能,吸水率、體積密度高、氣孔率低的數(shù)據(jù),也表明金磚質地較硬,有較高的抵抗磨損的能力。
從春天取土練泥、制坯陰干到裝窯焙燒、窨水出窯,一塊合格金磚的燒制,即使氣候與制作環(huán)節(jié)通暢,也多在次年元宵節(jié)左右方能見到成品。金磚的制作技藝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詳細的介紹為世人展現(xiàn)了一門瀕臨失傳的工藝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在時令的沿線中,磚的物性又如何逐漸顯現(xiàn)。
行至展館三樓,便是“致用”主題展廳,在這里有關金磚的包裝材料、運輸方式、以及貼磚工藝都有展示。金磚一般由地方官派員由水路以漕舫押運至京,其運載線路與漕運大致相同,先由京杭大運河運到河北通縣,然后再轉陸路運至京師。這時整個系統(tǒng)已經非常完備且嚴格,從蘇州直至京城,必須保證過程中不出差錯。博物館內展出的當時驗收報告、總督及巡撫奏折都有力地證明這一事實。
運至紫禁城,按照《工程做法》嚴格規(guī)定鋪墁金磚。在沒有水泥的時代,關于每種粘接擠縫材料的用量配比有嚴格要求:二尺金磚,砍細每個用灰十二斤十二兩;尺七金磚砍細每個用灰九斤四兩。鋪墁表層的處理,則又需經過水磨、鉆生潑墨、燙蠟等幾個步驟,燙蠟對氣候的要求甚嚴,如遇天氣寒冷,金磚不能干燥,就難于燙蠟。
一方金磚鋪于宮殿之上,其間經過多少人之手,背后集中的血汗與精力遠非現(xiàn)代工業(yè)化量產的地磚可比。燒制工藝之繁復,制作時間之漫長,運輸過程之復雜,都給每一塊金磚貼上來之不易的標簽。它默默見證朝代興衰,王權更替,成為歷史的證明。
館內藏有的1458塊文物金磚是博物館的重要文物,這些都是專為明清王朝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每塊磚側面無一不敲刻著長條邊款,記錄年號、款印以及燒制人的信息,各式尺寸的方磚排列整齊,給人肅穆高雅之感。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當時的文件檔案記載,為領取修繕宮殿所需金磚的內務府出具印領、為辦造金磚動支正耗銀兩的奏折、負責驗收的報告文件……一塊金磚的背后竟牽扯到如此多的故事,令人感到十分有趣,仿佛融入歷史長河,親眼見到了當時的盛況。
作為明清皇家御用墁地物料,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融入民間的生活。在晚清和民國時期的江浙一帶,私家園林及宅邸中時??梢娊鸫u的功能演化。
有的文人雅士將其作為桌面供博弈、飲茶,或者置于書房供習字、展畫,極具傳統(tǒng)美感和文化韻味。毛筆蘸以清水書寫其上,有筆墨寫于宣紙時的渲染效果,可反復利用,環(huán)保實用。館內就有展出現(xiàn)在御窯金磚廠根據(jù)古法改良,對社會發(fā)行的“御窯書法磚”,引起金磚練字的熱潮。
御窯金磚博物館生動再現(xiàn)了金磚從陽澄湖畔的地域性原料——黃泥粘土到皇城的最高殿宇的漫長歷程,奉旨成造為皇室御用的天下第一磚。御窯金磚博物館的開發(fā)讓越來越多的人知曉金磚、了解金磚,精美的建筑材料也可以成為偉大的藝術,背后的匠人精神更是為人所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