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
瀘州市博物館序廳
閩侯博物館序廳
When designing the museum display and exhibition spaces,designers shouldgive full considerations to the needs of different visitors for visit routes, and design such visit routes that can not only reveal logicality, but also help visitors feel free to go around.
設計師們在對博物館陳列展覽空間進行設計時,需要全面考慮到不同參觀者的參觀路線需求,設計出既能體現(xiàn)邏輯性又能相對自由活動的參觀路線。一方面需要對空間序列構成的參觀路線進行整體性的把握和體現(xiàn),將每個空間進行有機串聯(lián),以創(chuàng)建出一條明確清晰的參觀主線,要讓參觀者盡量少走彎路。另一方面,博物館的展廳與展廳之間序列的邏輯性要非常的明確,展廳的進口和入口要有很強的識別度,展廳與展廳之間的入口連接要連貫合理。
另外,設計師還需要重視同參與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互動。首先是通過媒介的方式與參觀者進行互動交流,博物館里的展品其內涵和特點都是非常獨特的,普通的參觀者無法全面地對這些展品進行解讀,所以需要借助媒介的解說,以提高參觀者觀賞的需求。其次是要重視陳列展覽空間環(huán)境與參觀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以達到參觀的最佳效果。
博物館陳列展覽空間的參觀流線是指參觀者進入博物館后,由中廳空間或序廳開始到參觀完最后一個展廳離開的一系列參觀的路徑。展覽空間中展品、場景都是依據(jù)這一系列的路徑進行設置安排的。參觀者從一個空間移動到另一個空間具有一定的順序性與變化性,建筑師需要了解不同觀眾的參觀路線,才能更好地去組織展覽空間,營造自由且具有一定邏輯性的參觀路線。
首先,空間序列形成的參觀路線應當尊重原有建筑基本功能的合理性。其次,應該盡可能地將各個展覽空間有機地串聯(lián)起來,通過一條明確的主線來引導參觀者,明確的指引可以避免參觀時的重復現(xiàn)象,不走回頭路,減少因盲目性引起的參觀者的心理疲勞,也避免某些內容的遺漏。另外,展覽空間還應該盡量避免死角的存在。
博物館陳列展覽空間設計的入口、出口應該非常清晰和明確,而且要具有非常強的識別性。另外,博物館的展廳與展廳之間,也就是上一個展廳的出口同下一個展廳的入口之間的連接應該合理、連貫。比如說點線的連接,各個展廳之間一般是由連廊、坡道相連接;面與面鏈接,單個展廳之間由不同形態(tài)的墻體分割,各個展陳空間一墻之隔。
在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中,設計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參觀動線的形態(tài),以滿足不同參觀者的行為習慣,將動線方便性與節(jié)奏性相結合。在路徑的設計上盡量避免平鋪直敘。依據(jù)實際調查的情況來看,簡單的幾何形狀的路徑盡管可以起到較好的辨別和引導作用,但是,這也會讓參觀者在參觀的過程中減少停留的時間,比如說在參觀路徑圖中顯示要走過的路徑是一個矩形,有的參觀者就會只留意單側墻面的展品,忽略其他墻面的展品,即少走路的初衷,會減少對展品的注意力,影響對展覽信息的接收。另一方面,路線過于迂回曲折在一定程度上雖然能延長參觀者的觀展時間,且使參觀過程富有節(jié)奏變化,但受到人體運動情緒的影響,容易造成觀眾的心理與生理疲勞,同樣也會影響觀賞效果。
各式各樣的展品有著自身的特點和涵義,每個人的學習深度與經(jīng)驗是有限的,參觀者無法全面地解讀每一種展品的意蘊,因此觀眾在觀展時需要一套合理的導覽指示架構或簡潔易懂的解說資料,不能僅僅憑借個人的感官認知去欣賞展品。此時,博物館內的管理教育人員對觀眾參觀需求的認知,在如何增進其參觀品質、減少參觀者的疲勞度、滿足觀眾的參觀需求,扮演了一個關鍵性的角色。
每個博物館展陳空間除了保持具有自身特色的基本陳列及專題展廳之外,還會在臨時展廳內不定期舉辦許多不同內容的展示活動,這些臨時展示對于公眾來講也是極具吸引力的。但有時由于博物館在進行臨展活動時的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公眾錯過了很多好的觀展機會,從另一角度也影響了博物館臨展活動舉辦的預期效果。因此博物館在組織臨展活動之前,做好展示活動的前期宣傳,將利于公眾及時掌握展示信息,有目的來此觀展,將會達到更好的觀展效果。
博物館陳列展覽空間的環(huán)境設計應該盡量滿足參觀者學習和交流的需要,如利用中庭空間,定期舉行青少年活動的臨時展覽,增加青少年的參觀興趣。書店、商店的銷售物品盡量滿足不同參觀者的需求,書店、商店也應合理布局,最好布置在參觀路線的過程中,緩解參觀的乏味感。在博物館陳列展覽空間的整體環(huán)境中,要注意與室外環(huán)境的有機結合,運用借景手法將自然環(huán)境引入室內環(huán)境。
博物館陳列展覽空間設計師在空間設計的過程當中,需要重視展出的內容與作品與陳列展覽空間的相互協(xié)調、相互配合,而不需要去設定哪一方面是主要的,哪一方面是次要的,這樣可以充分地體現(xiàn)出它們之間的矛盾和個性張力,從而很好地化解它們之間的矛盾,達到一個動態(tài)的個性化的平衡關系。個性化的展覽內容和作品與陳列展覽空間是一對一的關系,陳列展覽空間的形態(tài)、色彩、尺寸等是根據(jù)展覽內容和作品來進行設計的,但是,空間并不是處于為展品提供消極服務、被動服務的位置,而是通過積極參與的方式進行介入的,它與展品是相互溝通的,從而為參觀者營造一種非常奇特的觀賞感受。
面對展品與展陳空間誰是主角的選擇,現(xiàn)代的設計不再僅僅采用人工手段去弱化和消解,而是凸顯二者之間的沖突與張力,以期達到另一種動態(tài)和諧的個性化展陳空間。
2018青島上合峰會故宮精品文物展
金種子企業(yè)展廳
個性化的展陳空間的形態(tài)、色彩、尺度、光照等為特定展品而設計,空間與展品之間存在一對一的關系,但空間并非消極地為展品服務,而是積極的介入,呈現(xiàn)與展品的互動狀態(tài)。展品的表達內容涉及對空間的實驗探索,空間也反過來影響展品的特質,為參觀者營造一種特殊的空間感受。
另外,在高技術影響下人們對博物館陳列展覽空間的審美規(guī)律和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更加關注空間及其環(huán)境的審美信息的反饋與交流,強調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新與舊、復雜與簡單等要素的平衡與統(tǒng)一。展陳空間作為與展品信息交流的主要場所,空間審美觀念的變異對空間類型的信息、審美、交流的影響更加緊密。于是自由、柔和、不規(guī)則的展陳空間的設計也起到了加強對展品理解的作用??傮w上,展品與展陳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代審美觀念的影響,并反饋出時代的新精神,呈現(xiàn)動態(tài)的和諧狀態(tài)。
在互聯(lián)網(wǎng)及數(shù)字化媒體技術盛行的今天,多媒體技術以其信息容量大、互動性強等優(yōu)點,逐漸取代過去被動、靜止的展陳方式,在當今博物館的陳列展覽中被廣泛應用。
1)多點觸摸系統(tǒng)
多點觸摸系統(tǒng)利用計算機的圖像處理技術和視頻捕捉技術,通過投影機將影像投射在桌面或地面上,這些影像可能是一片水面,也可能是一片雪地,當參觀者從上面走過時,會產(chǎn)生奇妙的變幻效果。
2)沙盤投影
在多媒體觸摸屏上安裝多媒體介紹短片視頻以及查詢控制軟件,將計算機視頻信號輸出到投影設備上,參觀者點擊根據(jù)設備上的提示進行播放等操作,即可進行觀看,當無參觀者進行操作時,系統(tǒng)進入自動演示模式。
3)展示中的全息成像技術
展品的全息成像技術主要是采用立體成像儀的相關處理,是展品產(chǎn)生懸浮在空中的三維成像形式,而且立體成像可以是連續(xù)的圖像,也可以是靜止的圖像,或者是經(jīng)過立體處理的高質量視頻。參觀者可以360度觀看投影在空中的影像,該種展示技術可以用來展示重要的歷史文物,使參觀者全緯度了解文物,同時也保證了文物本身的良好保存。
新疆巴楚城市規(guī)劃館展廳
4)虛擬翻書
虛擬翻書的展示方式,是對在展展品的更加詳細的解答,其自身具有感應動能,伸手做出翻書動作時,栩栩如生的動態(tài)展示效果就會展示在眼前。
5)幻影成像
幻影成像技術將真實場景與虛擬場景疊加在一起,從而生動展現(xiàn)一些無法讓參觀者到實際場景中體驗或不可再現(xiàn)的生動場景,該種技術可以使歷史人物、事件以及現(xiàn)代文明等真實地展現(xiàn)。
總之,數(shù)字化信息技術、現(xiàn)代數(shù)字虛擬技術等方式的運用與傳統(tǒng)的博物館陳列展覽方式相比,其綜合性、互動交流性、現(xiàn)場感和體驗感是完全不同的,更符合信息時代人們的觀展方式,深受大眾的喜愛。
本文對博物館陳列展覽空間設計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和闡述,提出新理念下博物館陳列展覽空間的設計對策,總結出空間尺度趨于多元化的發(fā)展,更加注重人的參觀體驗,強調互動。另外由于時代的發(fā)展,數(shù)字化技術也越來越地的應用于博物館地展覽中。
新疆富蘊城市規(guī)劃館展廳
四川瀘州市博物館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