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向卓,孟俊·陜西法士特齒輪有限責任公司
同步器滑動齒套是我公司需求量較大的一個零件,該件的鍛件(圖1)在鍛造自動線上生產。為便于后續(xù)表述,將該件中間部分稱輪轂,腹板部分稱輪輻,外側部分稱輪緣。
該件輪轂處厚度為44mm,輪緣處厚度為26mm,輪轂處厚度為輪緣處的1.7倍,輪轂處型腔體積大,不易充滿,并且由于該件在鍛造自動線上生產,對工藝的穩(wěn)定性要求更高,因此對預成形方案有更高的要求。
由于該件批量大,設計在自動線上生產,該件成形工步分四步:預鐓粗、鐓粗、預鍛、終鍛,如圖2所示。
該方案是按常規(guī)件的經驗進行設計的。由于平鐓粗比成形鐓粗在生產中更穩(wěn)定可靠,因此鐓粗工步采取平鐓粗,但該件采用平鐓粗時常規(guī)的預鍛設計無法合理分料,導致預鍛輪轂處缺料過多,因此該方案在實際生產中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云南·昆明綠色的都是菜,會動的都是肉,去吃湯汁豐濃肉片鮮嫩的過橋米線、滋補養(yǎng)生的汽鍋雞、花香彌漫的鮮花餅、鮮美暖胃的野生菌菇煲、蘸料豐富的燒餌塊......
圖2 成形工步
⑴輪轂處充滿較差。
⑵輪輻處易出毛刺。
⑶終鍛上模壽命低,生產約6000件后模具開裂,開裂部位在輪輻內側φ179mm對應的模具凹圓角處。開裂模具見圖3。
圖3 開裂模具
針對存在的問題,利用DEFORM軟件對原方案進行仿真模擬,模擬結果如下:
⑴預鍛成形時料向外流動較多,導致輪轂處嚴重缺料,如圖4上圖所示。
圖4 坯料流動趨勢
⑵終鍛成形時輪緣部分先充滿,此時輪轂部分還有很大范圍的缺肉,可以看到外側的料向內側回流,并且此時輪緣部分產生563MPa的壓應力,如圖4下圖所示。
⑶輪轂處完全充滿時,鍛件外圓產生毛刺,此時輪緣部分最大壓應力為1280MPa,此時載荷為4.14×107N,約4200t,如圖5所示。
對比實際情況,經過模擬可看出,該方案在成形過程中由于輪轂處缺料較多,輪轂處較難充滿,在輪緣充滿后上模繼續(xù)向下移動,此時料會大范圍向內橫向流動,輪緣處受到的壓應力急劇增加。由于該部位模具凹圓角處為應力集中點,在交變應力作用下,模具凹圓角處疲勞開裂。
圖5 受力分析
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原方案的主要問題在于輪轂處缺料,以此為切入點,通過反復模擬和優(yōu)化,得出了一種較為理想的方案。
由于預鐓粗和鐓粗工步的基本方案沒做改動,此處不再詳述。新方案主要是預鍛工步的改進,在預鍛工步的輪輻處設計斜度,增加坯料向外流動的阻力,限制坯料的流動方向,使輪轂部分存儲更多的坯料,圖6為預鍛工步的設計。
圖6 預鍛工步設計
改進后的方案模擬結果如下:
⑴預鍛成形時輪輻處的料向內流向輪轂處,有效補充了輪轂處的模具空腔,如圖7所示。
圖7 改進后的坯料流動趨勢
⑵終鍛成形時輪轂部分先充滿,此時輪緣部分也接近充滿,終鍛上模繼續(xù)向下壓時,輪轂處多的料會流向連皮倉部,坯料流動范圍小,如圖8上圖所示。
⑶此時鍛件完全充滿,當前載荷為3.31×107N,約3400t,打擊力較原方案降低了20%,如圖8下圖所示。
此方案經過實際生產獲得了質量良好的鍛件,見圖9。經過批量生產驗證后,鍛件質量良好且生產穩(wěn)定,模具沒有出現過開裂失效,模具壽命從原來約6000件提高到15000件以上,此方案較原方案改善效果明顯。
圖8 改進后的受力分析
圖9 產品
通過模擬分析及生產驗證,可以發(fā)現對于輪轂和輪緣厚度相差較大的鍛件,可以通過在預鍛工步增加阻尼結構,達到合理分料的目的,這樣可以有效提高鍛件質量,同時可以改善模具受力情況,提高模具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