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元年(1644),清入關定都北京,《滿文老檔》原本作為重要典籍被帶入紫禁城,深藏于內閣大庫,密不對外,鮮為人知,為它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乾隆六年(1741),距新滿文替代老滿文已有100多年之久,當時能夠閱覽和看懂《滿文老檔》原本者已寥寥無幾。據(jù)說,乾隆皇帝對此深感不安,唯恐長此以往人們會遺忘滿洲文字的來源,或者說忘掉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于是,乾隆皇帝不僅命大學士鄂爾泰、徐元夢為《滿文老檔》原本編排新老滿文對照的辭書,而且逐頁進行夾紙托裱,重新裝訂后,仍收存于內閣大庫。
崇謨閣本《滿文老檔》新老滿文對照
崇謨閣本《滿文老檔》中“原檔殘缺”說明
為了徹底解決《滿文老檔》原本永久性保存和經(jīng)常性利用的問題,乾隆皇帝又決定重抄《滿文老檔》原本,并令大學士舒赫德、于敏中和阿桂承辦有關抄寫事宜。乾隆四十年(1775)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間,共形成7部重抄本,其中1部被送至陪都盛京崇謨閣尊藏,目前保存于遼寧省檔案館。崇謨閣的這部《滿文老檔》,分為兩種版本,一個是照寫本,一個是轉寫本。所謂照寫本就是按照原檔字體用老滿文譽抄而成的版本,這個版本封面題名為“無圈點字檔”;而轉寫本則是用新滿文轉寫,這個版本封面題名為“加圈點字檔”。二者均為26函180冊。同時,崇謨閣本《滿文老檔》作為重抄本,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在重抄時遇原檔已殘缺之處均貼以黃簽,書以“原檔殘缺”字樣,以作說明。
崇謨閣本《滿文老檔》,函帙冊衣均敷黃綾,選用涇縣榜紙,畫以朱絲雙欄邊框,書以楷體墨字。整套史書裝幀華麗,書寫精美,整齊畫一。在清代,崇謨閣本《滿文老檔》每年遵循防潮防蛀成例,進行翻查,除塵晾曬,投放潮腦,被妥善保管,直至清末秘藏盛京舊宮中,不為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