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隨著時代的更替,越來越多的90后、00后登上了職場舞臺。由于受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90后、00后員工不同于以往員工。如何用新的思維和新的方式,更加有效地管理好這個年輕群體,是企業(yè)需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的課題。
現(xiàn)在流行一種說法,70后覺得80后“不靠譜”,80后認為90后“非主流”,90后認為00后“二次元”。應該說,每一代人都有屬于那個時代的成長環(huán)境,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標志、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由于90后成長于一個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時代,這個時代所孕育的年輕人崇尚自由、追求公平、淡化權威。相對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來說,在自我意識、知識水平、抗壓能力、奉獻意識、職業(yè)忠誠度等方面,90后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群體,他們既希望得到豐厚的物質報酬,更期待能滿足個性的精神需求。60后、70后的人“干一行、愛一行”,認為“主動加班,任勞任怨”是責任心的體現(xiàn),90后、00后認為“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要懂得享受生活”。雖然每一代人都對下一代人有或多或少的不習慣,但誰都無法阻擋他們成為職場的主力;雖然每家公司運作都有自己獨特的機制,但也必須與90后、00后浪奔浪涌。
就當下多數企業(yè)而言,80后已占據中高層位置,對群體差異明顯的新生代,必須積極轉變觀念,與時俱進、革故鼎新。一是要深刻認識到人與人的不同,管理“經濟人”與“社會人”的區(qū)別。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傳統(tǒng)員工都是“經濟人”,他們主要追求的是物質方面的利益,根據“經濟人”的特點,企業(yè)在管理的時候更多的是在關注生產經營目標實現(xiàn)和工作任務完成狀況,一旦員工工作熱情不高,就可以適當地用增長工資的方法加以激勵或用行政手段進行約束。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90后員工逐漸從之前的“經濟人”過渡到了“社會人”,“社會人”關注的不再是單一的物質利益,更多的是生活水平和精神層面的追求。對于新入職場的員工而言,薪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當工作一定年限后,工資增長卻是有限的,且當積累到一定財富后,員工在意的不僅僅是工資的數量,更在乎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這就導致傳統(tǒng)的通過增長工資而激勵員工努力工作、服從管理的優(yōu)勢不存在了。他們的新思維和新觀念正在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甚至連80后都開始妥協(xié):“90后員工并不容易管理”。許多傳統(tǒng)意義上的維度已逐漸消失。
●經驗維度
在過往,職場中的中年人,最有底氣的資本便是工作經驗。然而當未來變幻不定,行業(yè)前景陷入迷霧,那些多年積累的經驗,則開始急速貶值。硅谷有個鐵律:如果你在大公司工作十年后被解雇,那么你會發(fā)現(xiàn),你會的技術可能已是古董。更可怕的是,落后的邏輯模式,將會限制你的判斷,影響你的決策。在國內不少人剛過不惑中年,被裁員后匆忙轉向,才忽覺比賽跑道已不再熟悉。
●權威維度
在這個時代,沒有人能擁有長久的權威。滿頭白發(fā)的老藝術家要和一群年輕的網紅討論直播技巧;碼字半生的報社主編要和青澀未消的大學生比拼公眾號閱讀量;英語還沒學好的“雷布斯”,已經被00后CEO稱為老一輩企業(yè)家?;厥走h眺,時代潮水中的搏殺節(jié)奏越來越快。號角聲中,后浪在長風中高歌猛進,前浪只能踉蹌接招。
●年齡維度
在這場漫長而又艱辛的角逐中,前浪已開始努力適應潮水走向,奮力游過時代長河。而與之相對,后浪除了感受弄潮之快,也逐漸開始體悟到前浪的身不由己。在如今,行業(yè)進化讓職場更迭加快,消費浪潮讓生活成本增高。縱然浪奔浪涌,后浪依舊憂心忡忡,如果庸碌生活,終會被時代浪潮甩掉。
許多年長者經常會對年輕人說,你可知道我們當年的苦。然而,年輕人更想說,你們可知我們的苦?!袄吮肌钡臅r代帶給他們的遠不止是失速時的眩暈感。2016年5月4日,聯(lián)合國官博發(fā)消息稱:聯(lián)合國對“青年”的定義是年齡介于15歲與24歲之間的群體。90后“中年危機”便這樣荒唐到來,年輕人發(fā)現(xiàn)青春轉瞬即逝,衰老倒是不約而至。調查顯示,抽樣的1979名90后中,79.6%的年輕人已開始關注養(yǎng)生。
他們的青春提前涂上夕陽的暖色,可以酗酒,但酒里要泡上枸杞;可以暴食,但餐后要多飲涼茶;熬夜既然不可避免,那就只能堅持每周健身。而與后浪對未來的迷茫不同,前浪們身在圍城,心藏重負,他們的危機和焦慮,其實在于生活已無從突圍。四下已是銅墻鐵壁,未來重巒疊嶂卻又云霧繚繞。前浪身處急涌之中,擔心一個恍惚就可能物是人非。更何況,華發(fā)早生,朝如青絲暮成雪。
無論是在家庭的交流中,還是在職場的分工中,中年人難免對后浪帶著幾分質疑、脆弱、浮躁、懶散,這些都是前浪打在部分90后與00后身上的標簽,每當有青少年步入歧途的新聞發(fā)生,都會有人發(fā)出“我早就知道會這樣”的感嘆。
反過來看,后浪對前浪似乎同樣不滿。他們看不上父輩的遲鈍,認為他們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永遠對下一代人的內心世界熟視無睹,同時也認為占據著社會資源的長者,并不真正理解年輕人壓力重重的處境。代際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時常以或隱秘或公開的方式呈現(xiàn)。
這樣的“戰(zhàn)爭”,可能發(fā)生在家庭的飯桌談話間,也可能出現(xiàn)在企業(yè)的內網論壇里,更激蕩在網絡平臺的公共討論中。這些“紛爭”真的是由兩代人的性格差異造成的嗎?上一代人真的比年輕一代更勤勞,下一代人真的比老一輩人更敏銳?這些問題的答案,恐怕并不是這么簡單。
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代際之間矛盾的根源,其實更多是兩代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他們擁有的機會與資源的不同。這也正是社會學研究者對“代溝”形成過程的定義:不同時代的人在關鍵成長期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因此給他們的認知帶來了差別。
對于今天的年輕人而言,社會競爭的壓力增加,有時很難實現(xiàn)期待中的“躍升”。不同的社會境遇,造就了兩代人在觀念上的差別:前浪不明白后浪為什么不像他們一樣追求上進,后浪也不明白前浪為什么不接受自己的隨遇而安。
對比幾十年前,今天的年輕人在物質條件上當然更加豐裕,但這種豐裕并不能減輕他們在同儕競爭中面對的焦慮??傆心觊L者認為今天的年輕人是“溫室里的花朵”,但他們沒有看到,年輕一代在資源與機會的競爭中,面對不斷增加的壓力。這時,用一句輕飄飄的“心靈脆弱”形容年輕人,顯然并不公平。
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彼此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當然會有差別。年輕人不是不需要前輩的經驗和教導,但他們更需要平等的機會、發(fā)展的機遇,讓他們有信心奔涌向前。
年輕一代生活在經濟社會飛速發(fā)展的時期。我作為其中的一員,能明顯感到國家的發(fā)展速度。幾年前,馬路上還沒有這些紅紅綠綠的共享單車,幾年后,掃碼騎車已經解決了多數年輕人離地鐵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幾年前,年輕人還在埋頭工廠賺著計件工資,幾年后,眾多90后已經穿上黃馬甲,穿梭在大街小巷解決打工人的吃飯難題。時代的快速變遷,難免導致90后、00后與父輩之間的觀念差異,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代溝”。兩代人之間總有一些觀念和情感是無法產生共鳴的,但是,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使一些在他們看來原本充滿愛意的叮囑教誨,在年輕人聽來不乏“爹味”,甚至令人難以接受。
一些“前輩”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憑借自己更為豐富的人生閱歷,向后輩灌輸自己的“經驗”,并且不自覺地就會陷入說教。因為完全不同的成長經歷,“經驗”一旦說教意味過強,難免激起排斥情緒,就連其中的關愛,也變得讓人難以接受。
先說擇業(yè)。雖然民營企業(yè)已成為吸納就業(yè)的主力軍,但是不少前輩們依然以捧上“金飯碗”為榮。身為晚輩,他們的確理解前輩的良苦用心,也感激他們對后輩的未來如此上心,但他也許并不清楚年輕一代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們的經驗分享,只能作為年輕人的參考,不會被全盤接受,更不會按照他們的思路來限定年輕人的人生。對于年輕人而言,有很多新職業(yè)可以嘗試,沒有必要“綁定”一個行業(yè),也不想把“穩(wěn)妥”當作擇業(yè)的首要標準。
再來說說婚戀感情的事情。以我本人為例,剛上大學時,父母經常提醒我以學習為重,不要過早談戀愛,而當我快要大學畢業(yè)時,媽媽卻開始催促我把找對象的事情盡快提上日程。尤其是讀研究生之后,催促找對象幾乎成為母女每次通話的必選內容。而且,她催我找對象的方式也日益多樣化,開始講究策略,由最初的直言不諱,到后來的旁敲側擊。但無論怎樣變化,我都能感到父母在心態(tài)上的焦慮和無奈,這些負面情緒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反而干擾了我對人生大事的判斷。
我曾經多次試圖讓親友明白,我有自己的節(jié)奏和打算,對感情和婚姻也有自己的理解。當這個問題在我們的談話中日益淪為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時,我很清楚自己并不想“為了結婚而結婚”,而是期待遇到對的人。看到身邊不少朋友也被父母逼婚,甚至鬧到不歡而散,我真希望家長對兒女們多一些理解,多一點耐心,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隨便“指導”。
不是年輕人不懂得長輩的苦心,更不是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知好歹,只是我們不希望被前輩的經驗“限制”人生。有句話說得很直接:路讓你來指,我長腳做什么。
就工作而言,年輕人的就業(yè)觀念更加多元,尤其是在疫情之后,網絡平臺直播、自媒體運營、直播帶貨等就業(yè)新形式十分流行,而這未必能被前輩所理解,也是他們的經驗“力所不及”的。那些自由職業(yè)者,沒有單位,更沒有“鐵飯碗”,卻在年紀輕輕就實現(xiàn)財務的增值。在長輩們看來,這些職業(yè)不夠踏實穩(wěn)定,甚至不務正業(yè)。他們試圖通過說教,勸服我們回到他們定義的價值體系內,卻忽略了我們其實和他們一樣也在定義、塑造和改變著這個社會。
因此,作為后浪,年輕人真正需要的是前輩拿出“對味”的經驗分享,而非充滿“爹味”的說教。把年輕人當作有判斷力的獨立個體來對待,尊重他們的個性與差異化選擇,才能實現(xiàn)不同代際之間的良好溝通。
仔細回想,前浪也曾是后浪,他們也曾反抗過權威,而一旦他們坐上了“權威”的位置,卻要給后浪畫地為牢。其實對于年輕人來說,與其喋喋不休,不如放任自由。只要方向確定了,總要邁開第一步,第一步在哪里和什么方式邁開不重要,第一步到千里是多遠也不重要,什么時候到千里之外也不重要。前浪只管在一旁吶喊助威,或是默默支持,對于年輕人來說,這是最起碼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