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宸 皮曙初
武漢東湖
武漢,百湖之市。東湖,城市綠心。
和全國其他城中湖一樣,東湖曾因湖光山色、澄波碧水聞名于世,也因水質惡化、治理不易受到關注。
東湖是武漢的城市客廳、市民的鄉(xiāng)愁港灣,保護東湖水,是時代所期、人民所盼。
外源截控、內源清理、水系連通、生態(tài)修復、智慧監(jiān)管……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湖泊污染治理拉鋸戰(zhàn)應聲打響。
如今,水域面積超33平方公里的東湖再現“一圍煙浪六十里”壯景、整體水質持續(xù)保持Ⅲ類、高分通過全國示范河湖建設國家驗收。
大美東湖,正成為新時代的城市生態(tài)典范和美麗中國名片。東湖治理的成效,在賦予武漢這一國家中心城市嶄新氣質之外,也對各地探索人水和諧、城湖共生提供諸多啟示和參考。
初夏清晨的東湖,暑氣未起,清風拂面。
市民張先生像往常一樣又來到東湖綠道,開啟每日晨跑。一路拱橋彎彎、荷葉田田,一路鷗鷺翔集、魚躍翠湖,活力美景讓人心情愉悅,忍不住大步向前。
“我每天清晨跑3公里,晚上再跑3公里?!睆埾壬易|湖附近,今年32歲,他告訴記者,在東湖,春賞櫻、夏賞荷、秋賞桂、冬賞梅,全年都有花賞,漫步湖邊、乘船湖心、步入森林、登臨山頂,遍地皆有風景。
位于武漢中心城區(qū)的東湖有著“全國最大城中湖”之稱,湖泊藍線水域面積33.63平方公里,岸線長度119.2公里,平均水深2.4米,是典型的半封閉淺水湖泊。
從高空俯瞰,東湖就像一個等邊三角形,頂端向北,底邊東南。它由郭鄭湖、湯菱湖、菱角湖、小譚湖、筲箕湖、團湖、后湖、喻家湖、官橋湖(廟湖)、天鵝湖等10個子湖組成。在湖泊星羅棋布的武漢,東湖,猶如一顆璀璨的綠寶石,閃爍在城市中央。
時間回溯至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東湖正面臨人湖相爭、污染加劇的困局,難言有秀美的風景。
根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50年以來對東湖水質的長期監(jiān)測結果,20世紀60年代以前,東湖湖水清澈見底,屬于貧營養(yǎng)狀態(tài)。20世紀60、70年代水質較好,20世紀80年代后持續(xù)惡化,2000年左右受污染程度達到高峰。
東湖水質與周邊開發(fā)程度密切相關。自20 世紀60年代以來,匯水區(qū)內建設用地與匯水區(qū)陸域面積占比,由1960年的21.5%激增至2000年初的87.3%。調查統(tǒng)計,東湖匯水區(qū)內各類排口曾經每日入湖污水總量約30萬噸,東湖水質下降至V類到劣V類。
與此同時,物種多樣性也隨之大幅削減,水生植被覆蓋率從原有的 70%左右減少至2000年的 5%左右,魚類群落以養(yǎng)殖魚類為主,底棲動物以耐污的水生昆蟲為主。東湖從過去的“草型湖泊”變?yōu)椤霸逍秃础薄?/p>
原居住在東湖沿岸風光村的孫先生對此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每到盛夏時節(jié),東湖水面總會浮著一層綠油漆狀的藻類,并散發(fā)一股腥臭。湖里還經常發(fā)生翻塘現象,有時候早上起來,便能看到湖面白茫茫漂浮著一片死魚。
當時,東湖還是武漢三十多萬居民的重要飲用水水源之一,雖然自來水廠采取多種凈化措施,仍然難以除去水中的藻腥味。水質濁度和肉眼可見物超標現象,引起廣大市民的憂慮和不安。
2020年8月4日,武漢東湖風景區(qū)湖溪河綜合治理工程項目現場
病在水里,根在岸上。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水務等部門分析發(fā)現,岸上污水直排、雨污混流,湖中底泥污染、生態(tài)退化是東湖水環(huán)境堪憂的主要原因。
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國家科委和建設部將東湖污染防治技術研究列為“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武漢市也將東湖治理納入“八五”建設計劃,接續(xù)啟動生活污染收集處理、沿湖旱季截污及內源污染治理、水系連通及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東湖治理行動。
然而,東湖流域涉及東湖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武昌區(qū)、洪山區(qū)、青山區(qū)和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等多個行政區(qū),水環(huán)境保護則涉及生態(tài)環(huán)境、水務、市政等多個職能部門。由于多地區(qū)、多部門參與東湖水環(huán)境治理和保護,存在協調溝通機制不健全、考核體制不完善、監(jiān)管力度不足等問題。
東湖治理,周邊污水管網及處理設施建設是前提,湖泊全面截污是根本。在具體執(zhí)行中,推動規(guī)模排口“銷號”異常困難。記者注意到,2008年,有關部門就關閉了東湖最大排口——官橋湖排口,但直到2015年,黃家大灣排口關閉后,才徹底終結大規(guī)模污水直接入湖的歷史。
事實上,即便阻斷大規(guī)模污水直接入湖,但東湖流域部分地區(qū)因地理條件限制,只能實行分散模式處理區(qū)域污水,仍有部分村灣污水未經處理排入東湖,對水體造成污染。
由于東湖流域治理未形成合力、監(jiān)督執(zhí)法時常跑冒滴漏,存在“點未成線、線未成面”等零散施策情況,使得工程建設效益無法充分發(fā)揮,相關舉措只是遏制了湖泊水環(huán)境惡化趨勢,未能推動東湖水質迅速改善。
2016年,武漢啟動《東湖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規(guī)劃》,對東湖流域內約126.8平方公里的區(qū)域提出了水環(huán)境治理總體方案,這一方案的主要變革在于打破行政區(qū)界線,要求以流域水系為單位開展湖泊治理,確保水陸兼顧、江湖統(tǒng)籌、系統(tǒng)治理。
九峰明渠全長約5.4公里,流經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東湖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后進入東湖,此前因周邊區(qū)域開發(fā),大量污水經此進入東湖。2018年以來,相關行政區(qū)投入數億元,對九峰明渠實施綜合整治。在各區(qū)合力下,如今的九峰明渠入湖水質明顯好轉,黑臭水體消除,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大幅提升。
東湖最終將與長江連通,由“死水”變“活水”。
武漢市水務局總工程師王赤兵介紹,截至去年底,主城區(qū)已建成12座污水處理廠、3900公里污水管網和74座污水提升泵站,形成12片污水收集系統(tǒng),基本實現了東湖流域“污水進管網、雨水入湖塘”目標。
日前,記者走訪了國內首條湖底排污深隧——武漢大東湖深隧。主隧道全長17.5公里,平均埋深超過30米,橫跨4個行政區(qū),可將東湖周邊污水收集并傳輸至北湖污水處理廠,有效減輕環(huán)東湖污水處理壓力。
提升環(huán)湖污水收集處置能力還需打通“微循環(huán)”。2020年,武漢在全市開展“清管”行動,對東湖流域涉及的五個行政區(qū)內管網進行改造升級。目前,東湖流域80%的管網混錯接點位和79%的管網缺陷完成改造,63%的小區(qū)及企事業(yè)單位實現雨污分流和海綿化改造,有效實現源頭控污。
大東湖水系連通建設同樣馳而不息。2011年,大東湖生態(tài)水網啟動建設,楚河貫通通水,分離半個多世紀的東湖與沙湖重新相連。兩湖連通,水體流動,水體自凈能力得到提升。按照既定方案,東湖最終將與長江連通,由“死水”變“活水”。
實現了通絡經脈,正本清源,還需進一步消滯散結,活血化瘀。
2017年以來,東湖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采取租賃、協定管理協議等方式完成筲箕湖、小潭湖、團湖、喻家湖共計700余公頃“退漁還湖”工作,同時接收沙湖、水果湖湖面管理工作,全面完成東湖水域退漁還湖,實現全域統(tǒng)一管理,終結東湖50多年群湖割據歷史。
此后,又采取“協商收購+依法整治”模式,全面取締1500多條小游船,根除困擾東湖20多年“水上頑疾”,實現東湖經營性船舶全面清潔能源化。
一系列舉措帶來看得見的變化。2016年,東湖水質迎來拐點,主湖水質進入“Ⅲ類時代”,全湖整體水質持續(xù)向好。
“這里淤泥經過無害化處理,將用作工程回填和園林用土,尾水則經達標處理后排放。”在位于東湖北岸的東湖淤泥環(huán)保處理中心,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處理中心投運1年多來,已累計處理來自東湖的淤泥160多萬立方米。
東湖水環(huán)境提升工程項目副總工程師李曉明介紹,現階段,東湖湖底受污染淤泥平均厚度達40厘米,局部區(qū)域甚至超過60厘米,東湖清淤工程總面積1289萬平方米,總清淤量達344萬立方米,“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制止,任由趨勢進一步發(fā)展,東湖將形成更為嚴重的湖泊內污染循環(huán)?!?blockquote>
“ 還湖于民不僅在于還原秀美的景致,更在于挖掘自然與人文的積淀,不斷傳遞對自然、對生活的愛?!?/blockquote>
記者了解到,治理湖底淤泥,除了開展清挖,還可以實施原位生態(tài)改底,構建沉水植物群落等技術加以治理。
碧波萬頃,風和日麗。在東湖的子湖郭鄭湖鵝咀示范區(qū),一片面積達2.6萬平方米水下森林吸引眾多游客圍觀。只見在陽光映射下,湖面波光粼粼,湖中水草搖曳,魚蝦在水草間縱情穿梭,水下世界絢爛多姿。
“在水體生態(tài)修復過程中,沉水植物的生長與湖水澄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焙笔∷娍茖W研究院水生態(tài)修復專家康玉輝說,東湖生態(tài)系統(tǒng)修復工程還將加速擴建,今年年底,水下森林將從現有的10萬平方米擴大到130萬平方米,明年將達到330萬平方米,東湖將重現結構完整、物種多樣、自我穩(wěn)定的清水型生態(tài)系統(tǒng)。
水下“森林”長勢喜人,東湖綠道匠心巧思。
作為水岸同治的重要一環(huán),東湖綠道的建設對于鎖定東湖湖岸線,防范侵湖占湖問題起到積極作用。東湖綠道項目投資建設相關負責人梁晶介紹,總長達100多公里的東湖綠道在建設過程中揉入了大量海綿城市理念,通過岸坡的生態(tài)化改造,保護岸坡穩(wěn)定,同時又起到了凈化初期雨水的作用,展現了其“形美、吸水、凈水”的綜合功能。
漫步在東綠湖道上,7段景觀綠道、10大明星節(jié)點、25處景觀亮點錯落有致。這其間,既有顯山露水的開敞空間,也有屏障成林的隱藏村落,尊重自然、以人為本等文化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還湖于民不僅在于還原秀美的景致,更在于挖掘自然與人文的積淀,不斷傳遞對自然、對生活的愛?!绷壕дf,東湖綠道桃花島上有國內外17名知名藝術家的作品,這種展示旨在通過公共藝術的介入,激發(fā)每一個人的生活靈感和參與熱情。
“采樣地點筲箕湖,水溫19℃,pH酸堿度8.06。”日前,在華僑城小學的東湖生態(tài)文明教育館,多位同學正在對東湖水樣進行檢測。
華僑城小學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東湖“民間湖長”,學校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巡湖、湖泊水質采樣檢測、生物調查、生態(tài)宣講活動,建設東湖生態(tài)文明教育館,展現東湖濕地系統(tǒng)魅力,并編制了校本教材《大美東湖》,全校師生都持續(xù)關注呵護著美麗東湖。
治理東湖正成為武漢市民共同的事。
武漢市水務局河湖長辦公室負責人昝玉紅說,為更好發(fā)揮民間河湖長互動管護效能,武漢市水務部門積極推行“開門治水”,廣泛聘請公益組織、企業(yè)、學校、家庭、群眾等社會力量擔任民間河湖長,擴大社會參與面,構建以民間河湖長為主體的監(jiān)督參與體系。
為了更好地讓東湖治理全過程接受全社會的監(jiān)督,東湖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公布了排污口有獎舉報試行辦法,公開承諾凡舉報排污口線索,經查證屬實,根據舉報排污口的管徑,按相應標準對舉報人予以一次性獎勵。
為了方便公眾參與東湖監(jiān)督管理,武漢上線數據河湖長智慧服務系統(tǒng),全面啟用管理版“武漢河湖長制”App。武漢市水務局局長周耕介紹,武漢正嘗試構建政府、企業(yè)、新聞媒體、環(huán)保組織、公眾、科研院校的六元主體模式。
各界共治東湖水,多方共享東湖美。
2018年,中印兩國領導人“東湖會晤”,武漢向全球展示了東湖的生態(tài)之美、人文之美和現代之美;2019年世界軍人運動會在武漢舉行,來自103個國家的項目代表隊,在東湖這一全開放式的“山水賽場”度過了終生難忘的精彩時光;2020年11月,武漢東湖高分通過全國示范河湖建設國家驗收,成為入選全國首批示范河湖中唯一一座城中湖……40年不懈治理,東湖迎來美麗蛻變,釋放別樣魅力。
“東湖治理初見成效不能沾沾自喜,湖泊治理并非易事,城中湖治理更需長期努力。”周耕說,保護東湖水環(huán)境,還需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循序漸進、多方合力、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