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麗慧
早產兒未經(jīng)母體的足月孕育,器官發(fā)育的成熟度與身體素質均遠遠落后于足月新生兒,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極大地增加了患有多種疾病的概率。臨床資料顯示,因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善,致使早產兒更容易受到多種形式的傷損。當早產兒處于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之內時,為了幫助其健康成長,必須通過多種具備“侵入性”的醫(yī)療干預方式,對可能危及其生命的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而這些干預均會使早產兒感到疼痛。相較于身體器官,早產兒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已經(jīng)可以確切感受到疼痛。以靜脈穿刺輸液為例,若重復接受致痛操作,則早產兒必然會對疼痛刺激做出一系列急性應激反應,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早產兒內分泌、免疫、植物神經(jīng)和行為均會出現(xiàn)變化,進而對大腦造成不良影響。短期而言,早產兒心跳速度加快、血液升高、容易產生恐懼焦慮等情緒;長遠來看,早產兒的痛覺會受到不可逆轉的傷損,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等功能性障礙?;诖耍槍υ绠a兒進行治療及護理時,醫(yī)護人員務必提高對于“疼痛”的重視程度。本研究旨在分析常規(guī)護理模式和疼痛針對性干預模式應用于早產兒淺靜脈留置護理時,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顯著差異?,F(xiàn)對研究過程進行全面整理,面向社會公布。
自本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于2019年10月~2021年4月收治的新生兒中選取360例,將之作為主要分析對象。
納入標準:(1)母體孕育時間超過27周但未滿37周的早產兒;(2)根據(jù)早產兒的實際情況,預期在5天及以上時間內持續(xù)進行輸液治療的早產兒;(3)靜脈無任何傷損情況,外周靜脈血管簡單且皮膚完好,能夠進行淺靜脈留置作業(yè)的早產兒;(4)未使用肌松劑或麻醉劑的早產兒;(5)機體情況尚可,病情較輕或一般的早產兒;(6)本研究所有入組患兒家長均在充分了解本研究流程的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書[1]。
排除標準:(1)確診為凝血功能障礙的早產兒;(2)先天存在殘疾、畸形、大腦或小腦發(fā)育不全、中樞神經(jīng)受損的早產兒;(3)因各種原因導致死亡的早產兒。
基于預期目標設定,將360例早產兒分為五組,具體情況如下:
(1)疼痛針對組:180例,男孩102例,女孩78例,胎齡區(qū)間28~35周,平均(31.25±2.59)周;體重區(qū)間1198~2945g,平均(2042±435.28)g;
(2)常規(guī)護理組:180例,男孩106例,女孩74例,胎齡區(qū)間29~36周,平均(31.43±2.67)周;體重區(qū)間1205 ~ 2973g,平均(2039±451.16)g。
每組的180例早產兒進一步分為頭皮靜脈穿刺組、肢體靜脈穿刺組、腋靜脈穿刺組、頸外靜脈穿刺組以及股靜脈穿刺組,每組人數(shù)依然相同,均為36例。
比對兩組早產兒的一般資料,性別、胎齡、體重分布情況均未發(fā)現(xiàn)較為顯著的差異(P>0.05)。
(1)兩組早產兒成功自母體分娩而出后,迅速建立外周靜脈,目的在于:①對早產兒進行間隙性、連續(xù)性的輸液治療;②保證每一位早產兒均能及時、足量地接受輸液治療;③通過靜脈輸液的方式,為早產兒足額補充電解質和營養(yǎng)物質;④為有需求的早產兒輸全血或血制品。
(2)兩組早產兒淺靜脈留置針的選擇:均為Y性留置針(威高)。
(3)靜脈位置選擇:根據(jù)上文所述的分組情況,共設定頭皮、肢體、腋下、頸外、股靜脈五個區(qū)域進行穿刺。
(4)日常管理及維護要點:①置管前,由本院醫(yī)護人員向早產兒家屬解釋置管的目的,并耐心解答家屬的一切疑問,并嚴格遵循分組計劃進行穿刺作業(yè);②置管后,對置管部位的變化情況進行護理和評估,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時需立刻干預。
上述前置工作完成后,分別采用不同的護理方式照顧兩組患兒。針對常規(guī)護理組患兒,采用U型鳥巢護理,人工模擬母體子宮環(huán)境。“U型鳥巢”構筑及應用方式如下:①使用質地柔軟的棉質被褥,將之對角折疊后,通過滾筒卷折的方式,形成長條狀;②進一步圍成形似鳥巢的U型結構,務必保證可容納早產兒的身體;③使用前,將“鳥巢”放置于暖箱中,調整溫度至35℃左右;④將早產兒裸體放入暖箱中,于脖頸下墊靠軟墊,保持頸部處于伸展狀態(tài),身體整體的姿勢猶如母體子宮,目的在于提高早產兒的舒適感、使其保持安靜、減少哭鬧[2]。
采用疼痛針對性護理干預模式護理疼痛針對組早產兒,具體護理流程為:①在常規(guī)護理組的基礎上,進一步聯(lián)合非營養(yǎng)性吸吮與疼痛干預音樂療法;②非營養(yǎng)性吸吮的重點為:在對早產兒進行靜脈穿刺時,將安慰奶頭放置于早產兒的口中,模擬吮吸進食的過程,但并無任何流質食物進入早產兒體內;③疼痛干預音樂療法:在靜脈穿刺的過程中,由護士輕柔地哼唱搖籃曲等適合嬰幼兒聽的舒緩樂曲,幫助早產兒進入夢鄉(xiāng),避免穿刺疼痛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大腦造成影響。
按照表1所示的標準對兩組早產兒靜脈穿刺過程中對疼痛的反應進行評估。兩組患兒得分越低表明疼痛感對早產兒的影響越低。見表1。
表1 早產兒疼痛評估標準
本研究產生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納入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針對計量資料行“t”檢驗,所有結果均以“±s”的形式予以呈現(xiàn);針對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相關結果以“n(%)”的形式呈現(xiàn);當P<0.05時,表明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3]。
疼痛針對組早產兒的平均得分為(3.15±0.26)分,低于常規(guī)護理組的(5.42±0.39)分,P值<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疼痛感影響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早產兒疼痛感影響評分對比(±s)
組別(n) 得分(分)疼痛針對組(180) 3.15±0.26常規(guī)護理組(180) 5.42±0.39 t值 8.629 P值 0.006
本研究開展期間,為了盡量減少因操作原因對早產兒造成的損傷,參與臨床護理的7名護理人員均經(jīng)過嚴苛的培訓,通過考核后方可上崗。具體的培訓內容為:增加7名護理人員對“疼痛”的認識深度,在淺靜脈留置針穿刺操作及日常其他護理作業(yè)中,均使用極其嫻熟的技術,保持動作的輕柔程度,避免人為操作使早產兒產生疼痛感。為疼痛針對組患兒準備的兩種護理干預模式的作用機理在于:(1)非營養(yǎng)性吮吸:①早產兒盡管未能通過奶嘴攝入營養(yǎng),但持續(xù)進行吮吸的動作能夠對口腔形成刺激,大量增加5-羥色胺的釋放,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早產兒機體自主產生的鎮(zhèn)痛效果;②非營養(yǎng)吮吸可使早產兒的大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進食”行為中,使神經(jīng)對于靜脈處的“痛感”降低,進而使早產兒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安靜狀態(tài),避免哭鬧等行為加強機體對淺靜脈留置針穿刺疼痛產生的應激反應[4]。(2)疼痛干預音樂療法:①該方式借助一種心理良性刺激原理,實質上歸屬于心理治療范疇,能夠有效地對很多心理性和生理性的疾病進行整體性治療,可有效緩解早產兒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痛苦;②在播放輕柔、舒緩音樂的過程中,樂曲的旋律能夠使早產兒的心緒得到平復,降低過快的心率和過高的血壓,進一步穩(wěn)定呼吸頻率。本研究開展期間,當早產兒出現(xiàn)輕微的哭鬧等現(xiàn)象時,通過播放或由護士輕聲哼唱搖籃曲,早產兒能夠迅速進入夢鄉(xiāng)。選在此時對其進行淺靜脈留置針穿刺,效果更佳。
綜合而言,針對所有新生兒進行護理時,本院已經(jīng)全面采用U型鳥巢護理模式,并將之作為常規(guī)模式。但此種方式更適用“靜態(tài)”的新生兒,即新生兒原本的情緒便處于相對平穩(wěn)的狀態(tài),通過模擬母體子宮的方式,有助于新生兒產生依賴感。但在進行淺靜脈留置針穿刺時,此種方式無法幫助新生兒轉移注意力,機體層面產生的疼痛感仍然會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而影響新生兒的成長。因此,以U型鳥巢護理為基礎,配以非營養(yǎng)性吮吸和疼痛干預音樂療法,可有效彌補常規(guī)基礎護理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