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博茹,武君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為臨床急診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具有發(fā)病急、致殘和致死率高等特點。盡快疏通梗死冠狀動脈,恢復心肌血流供應是搶救急性心肌梗死的關鍵[1],急救過程中相關流程的耗時會導致治療時機延誤。“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心肌”,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相關護理措施及流程是最有效的途徑[2]。我院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全程優(yōu)化護理,縮短急救接診各時間窗,提高救治效果?,F將優(yōu)化方案和搶救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34-78歲,平均(58.2±11.8)歲;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35-80歲,平均(58.6±5.5)歲;所有患者發(fā)病至入院時間為(43min-6h),平均(2.89±0.52)h。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fā)病至入院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均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急診護理,醫(yī)生對入院后的患者進行診斷,若患者有明顯的急性心肌梗死則直接進行救治,根據醫(yī)囑采用相應的急救措施。
1.2.2 觀察組
采用急診全程優(yōu)化護理模式,具體操作步驟如下:①接診流程優(yōu)化:患者入院后立即送往急救室進行搶救,之后掛號繳費。②病情評估優(yōu)化:護理人員在30s內完成患者相關資料的收集,并評估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實施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并采取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的方法。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救治,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實時關注[3]。③搶救流程優(yōu)化。患者入院后進入急救室時,護理人員應第一時間通知醫(yī)生,并立刻對患者實施吸氧治療和心電圖連接,保證在2min和3min內完成,并構建2條靜脈通道,在5min內完成,收集患者靜脈血液進行檢查。對患者的心電圖情況進行觀察,根據醫(yī)囑采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的方法,并做好相應的搶救和護理記錄。④術前準備優(yōu)化:若患者需要手術介入治療,需要在以上步驟實施的過程中,做好手術準備,且在轉運途中對患者進行心電監(jiān)護,預防不良事件發(fā)生。
急救接診各時間窗:包括急救過程中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連接時間、靜脈血液采集時間、建立靜脈通道時間。將相關數據統(tǒng)計后進行比較。
搶救效果評價:觀察救治兩小時后,患者的救治情況,通過觀察ST段回落和心肌酶譜回落,同時觀察患者的癥狀情況和生命狀態(tài),記錄相關數據后進行比較。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采用t檢驗、x2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使用急診全程優(yōu)化護理的觀察組,其分診評估時間短于對照組{(1.02±0.24)min比(3.03±0.56)min};心電圖連接時間短于對照組{(4.61±1.03)min比(7.27±1.97)min};靜脈血液采集短于對照組{(4.59±1.32)min比(9.71±2.01)min};靜脈通道開通短于對照組{(4.58±0.97)min比(7.11±1.03)min};急救總時長短于對照組{(40.11±6.75)min比(63.03±10.31)min};以上數據相比,后者有明顯的劣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不同護理方法實施后2組急救相關操作耗費時間(±s,min)
表1 對比不同護理方法實施后2組急救相關操作耗費時間(±s,min)
組別 例數 分診評估 心電圖連接 靜脈血液采集 靜脈通道開通 急救總時長觀察組 40 1.02±0.24 4.61±1.03 4.59±1.32 4.58±0.97 40.11±6.75對照組 40 3.03±0.56 7.27±1.97 9.71±2.01 7.11±1.03 63.03±10.31 t 25.649 9.156 16.378 13.097 14.36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救治2h后,患者中有32例ST段回落,占比(80.0%);有28例患者心肌酶譜回落,占比(70.0%);有31例患者胸痛癥狀緩解,占比(77.5%);有3例死亡,占比(7.5%)。對照組救治2h后,患者中有19例ST段回落,占比(47.5%);有17例患者心肌酶譜回落,占比(42.5%);有19例患者胸痛癥狀緩解,占比(47.5%);有9例死亡,占比(2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心肌梗死是目前臨床中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具有起病急的特點。研究顯示梗死的時間和梗死面積有著密切關系,梗死面積會隨著梗死時間發(fā)展而增大,不僅對患者的預后效果造成嚴重影響,而且還加大了患者死亡風險[4]。然而在救治過程中,急診室需要對患者進行相應檢查,并建立靜脈通路,采集血液等等急救行為均需要一定的時間,時間越長患者面臨的風險就越大,在此過程中患者極有可能因救治不及時導致病情持續(xù)加重[5-6]。
結果顯示,采用急診全程優(yōu)化護理模式,本組急救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流程得到了良好的銜接,觀察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連接時間、靜脈血液采集時間、建立靜脈通道時間及急救總時間均明顯縮短,各流程的耗時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的優(yōu)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實施該護理模式的過程中,可實現先就診后掛號的模式,避免了因排隊掛號所消耗的時間,耽誤了患者的早期檢查和治療。另外,全程優(yōu)化護理模式,還能減少急救過程中各項操作的時間[7]。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確診,及早進行有效的院內救治,是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在全程優(yōu)化護理模式指導下,急診護士在標準時間內采取規(guī)范的急救護理措施,充分體現急診護理人員的重要作用,使護理工作由被動執(zhí)行變?yōu)橛蓄A見、按標準、主動進行,以最快速度完成預定的急救護理目標。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救治2h后ST段回落、心肌酶譜回落、胸痛癥狀緩解人數均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優(yōu)化全程優(yōu)化護理充分贏取了搶救的黃金時間,提高了搶救成功率。
綜上所述,使用急診全程優(yōu)化護理,進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能夠有效地減少急救各流程的操作時間,為患者的生命爭分奪秒,還能夠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有較高的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