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竇紅艷
慢阻肺是呼吸內科常見的一種慢性病,在40歲以上人群中發(fā)病率較高,主要癥狀為慢性咳嗽、咳痰、喘息、胸悶及氣短等,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較大[1]?,F階段,臨床對慢阻肺患者主張藥物治療,且在出院后仍需繼續(xù)用藥治療,但由于出院后患者無法接受有效護理,直接影響其臨床療效[2]。鑒于此,本研究對48例慢阻肺患者進行延續(xù)性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將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慢阻肺患者隨機分兩組,各48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42-83歲,平均年齡(53.19±8.72)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7.50±2.77)年;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7例,中?;蚴歉咧?7例,初中及以下24例。參照組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43-81歲,平均年齡(53.12±9.55)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7.43±2.18)年;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8例,中?;蚴歉咧?8例,初中及以下22例。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納入標準:①經肺功能、影像學檢查等確診為慢阻肺,且完全滿足慢阻肺的臨床診斷標準;②可接受至少3個月的隨訪;③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2)排除標準:①有肺結核、肺膿腫及肺炎等肺部疾??;②有心、肝、腎肺功能障礙;③臨床資料欠缺。
參照組進行常規(guī)出院指導,主要措施如下:對患者進行用藥、飲食以及康復訓練等方面的健康指導,同時于患者出院后1周給予電話隨訪,從而了解其病情并酌情進行康復指導。觀察組于參照組基礎上進行延續(xù)性護理:①創(chuàng)建護理小組:組內成員包括1名副主任醫(yī)師和4名主管護師,所有成員均經長達3個月的專業(yè)培訓,均掌握扎實的延續(xù)護理方法。②康復方案制定:于患者出院前1d評估其具體情況,然后制定出針對性的延續(xù)護理方案,通過“一對一”指導的方式開展干預,具體措施包括心理護理、康復訓練、呼吸功能訓練以及營養(yǎng)支持等。③電話隨訪:于患者出院后每隔2周時進行電話隨訪1次,隨訪內容包括患者的病情變化及其日常生活習慣等,同時了解其遵醫(yī)囑用藥、飲食以及康復訓練等情況,一旦出現不利于病情康復的問題需積極地給予教育指導。④上門隨訪:于患者出院后3個月時對其進行上門隨訪,以了解其病情與生活情況,同時對患者的用藥、飲食及康復訓練等進行現場指導,再因地制宜進行宣教;鼓勵患者提出難題,并積極給予解答,從而提升其認知及治療信心。
(1)肺功能指標:在干預前后對兩組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最大呼氣中段平均流速(MMEF)進行測定并對比。(2)生活質量:在干預前后采用生活質量調查簡表對兩組患者的精神健康、生理功能及社會功能進行評估與對比,最高評分為100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高。(3)護理滿意度:干預后,通過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情況進行評估并對比,評估結果包括滿意、一般和不滿意,最終以滿意率、一般率之和作為護理總滿意率。
將研究數據輸入SPSS 23.0軟件進行處理,FEV1、FVC、MMEF及生活質量評分用±s表示,以t檢驗;護理滿意度用百分率表示,以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干預前比,*P<0.05。
組別 FEV1(L) FVC(L) MMEF(L/s)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參照組(n=48) 0.97±0.19 1.31±0.37* 1.46±0.35 1.98±0.51* 0.98±0.27 1.20±0.30*觀察組(n=48) 0.94±0.22 1.92±0.42* 1.42±0.40 2.87±0.48* 0.96±0.23 1.89±0.36*t 0.715 7.550 0.521 8.804 0.391 10.20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干預前比,*P<0.05。
組別精神健康 生理功能 社會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參照組(n=48) 62.33±8.20 69.36±10.84* 58.37±10.12 67.30±7.59* 64.20±8.92 70.35±9.26*觀察組(n=48) 60.92±9.17 76.55±9.27* 59.29±10.77 73.57±10.66* 63.15±7.77 78.63±10.17*t 0.794 3.493 0.431 3.320 0.615 4.17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干預后,兩組FEV1、FVC及MMEF均升高,相比之下觀察組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干預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升高,相比之下觀察組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滿意38例、一般8例、不滿意2例;而參照組滿意20例、一般16例、不滿意12例,兩組護理總滿意率對比(95.83%VS 75.00%),觀察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8.362,P<0.05)。
慢阻肺是呼吸系統(tǒng)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病,其發(fā)生與患者的生活環(huán)境有著直接聯系,這不但要求在患者住院期間進行良好的臨床護理,從而改善其身體狀態(tài),還需患者在出院后仍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改善其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3]。
現階段,臨床對于慢阻肺患者的管理仍側重于住院治療與院內護理,前者雖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但依然有部分患者于出院后不遵醫(yī)囑用藥、飲食及康復訓練等,導致病情久久不能痊愈,對其肺功能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4-5]。所以,在慢阻肺患者出院后繼續(xù)開展有效護理是很有必要的。
延續(xù)性護理是院內護理的延續(xù),可讓患者在院外得到有效的護理服務,近年來其臨床應用率逐漸上升,且獲得了臨床與患者及其家屬的一致認可[6]。本研究發(fā)現:干預后,觀察組FEV1、FVC、MMEF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提示對慢阻肺患者進行延續(xù)性護理有助于改善其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姬紅英[7]研究指出:對慢阻肺患者于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增加延續(xù)性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其肺功能、生活質量,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延續(xù)護理是按照患者實際情況所制定出的一套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主要是通過電話、上門隨訪等方式來了解患者在家中的用藥、飲食以及康復訓練等情況,再進行針對性指導與督促,進而讓患者遵循護理方案,最終有助于促進患者身體康復,改善其肺功能及生活質量。另外,通過電話和上門健康指導,讓患者自主地尋找自身問題,然后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尋找有效的方法給予改進,不僅可維持其自身的主導地位,還可提升其治療信心,對其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改善具有積極意義[8]。本研究還發(fā)現: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為95.83%,較參照組75.00%高。提示對慢阻肺患者進行延續(xù)性護理有助于提高其護理滿意度。究其原因在于延續(xù)性護理的實施不僅可讓患者享受到有效的院外護理服務,感受到充分的關心與指導,同時還有效地改善了其肺功能,提高了生活質量,充分體現了其高效的干預效果,這也是患者滿意度提升的關鍵原因。
綜上所述,延續(xù)性護理可顯著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及對護理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