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珺
摘 ?要:結合本園省“十三五”課題《幼兒游戲中深度學習的教師支持性策略研究》,在觀察和捕捉到科學區(qū)域中,幼兒對聲音這一探究對象濃厚的探索熱情和需要后,我們開啟了追隨幼兒腳步,提供適宜支架,在師幼的共同建構下,不斷豐富和深入地揭示聲音奧秘的科探歷程。
關鍵詞:深度學習;游戲;科學區(qū)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1-0072-02
Explore the mystery of sound and enjoy the joy of discovery
——Probing into the supportive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deep learning in the games of the big class science zone
YU Jun ?(The second kindergarten of municipal authorities in Nantong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In combination with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roject of this kindergarten province,"Research on Teachers' Supportive Strategies for Deep Learning in Early Childhood Games",after observing and capturing the scientific area,the childrens strong enthusiasm and need for the exploration object of sound,We started the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following the footsteps of children,providing suitable supports,and continuously enriching and in-depth revealing the mysteries of sound under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children.
【Keywords】Deep learning;Games;Science area
1.活動緣起,以趣為始
不久前的一次科技館之行,給孩子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聊起此事依然眉飛色舞、津津樂道。在觀察和捕捉到幼兒對聲音,這一探究對象濃厚的探索熱情和需要后,我們開啟了追隨幼兒腳步,提供適宜支架,在師幼的共同建構下,不斷豐富和深入地揭示聲音奧秘的科探歷程。
在確立了探究對象后,我們精心設計和發(fā)放了調查表,一方面,了解幼兒對聲音的實際經驗水平。另一方面,調查表中“關于聲音你有哪些問題?”一欄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和直觀地聚焦幼兒對聲音探究的核心疑問,為接下來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活動明晰方向。
2.初次游戲,虛假繁榮
我在科學區(qū)提供了三角鐵、金屬棒、大鼓、木質鼓槌、碰鈴、礦泉水瓶、報紙、小積木等材料。游戲時間一到,闞星宇等幾個孩子迫不及待地沖向科學區(qū)。眼疾手快的星宇第一個抱住桌子中間的大鼓,拿起一旁的鼓槌使勁兒敲起來。其他幾個孩子也都選擇了樂器類的材料玩起來??茖W區(qū)瞬間分貝飆升,熱鬧非凡。
分析與反思:新鮮材料的初體驗使孩子們表現得比以往更興奮。伴隨著敲擊力度而不斷增強的音量使他們過于激動的情緒貫穿于探索活動的始終,而削弱了探究應有的專注精神和思維參與。
調整措施:
(1)在游戲后的評價環(huán)節(jié)以視頻再現的方式讓幼兒觀察、討論游戲行為是否適宜。在聽到其他區(qū)域同伴對科學區(qū)噪音的“投訴”后,孩子們決定調整行為并繪制“保持安靜”的標記,貼于區(qū)域內。
(2)讓同組中專注探索,表征豐富的琪琪和大家分享她的記錄和發(fā)現,肯定其良好的探究品質,相互學習,提升經驗。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們驚喜地發(fā)現,幼兒的游戲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
第一,經驗的不斷積累和延展。
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發(fā)現了很多關于聲音的經驗。
關于聲音的產生:聲音是由震動產生的。
關于聲音的變化:敲擊的力氣越大,聲音越大;用同同一根棒頭敲不同材質的東西會發(fā)出不一樣的聲音,敲不同的部位也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用敲、搖、抖、轉等不同的動作可以讓同一件東西發(fā)出不同的聲音等。
第二,表征方式愈加豐富多樣。
隨著探究的持續(xù)深入,幼兒的表征也從最初的單頁涂鴉發(fā)展為表格化、連環(huán)畫呈現。
除此之外,我們還提供各色彩紙方便幼兒進行個人的連續(xù)記錄;把單頁記錄紙按時間整理合訂,成為“我的發(fā)現”記錄冊;“我的問題”版塊中,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本次游戲中的疑問,或是對下次游戲的計劃想法,或是呈現教師引導和推進幼兒探究的問題表達;主題版塊的呈現清晰地展現出幼兒的探索進程,形成經驗的相互借鑒和逐步豐富。
第三,探究規(guī)則逐步確立完善。
在每一次的游戲后,我們借助照片、視頻、實景,以幼兒自評、同伴互評、師幼共評等不同的形式,對游戲中的經驗進行梳理,問題展開討論。孩子們達成以下關于科探游戲的共同約定:輕拿輕放、保持安靜;游戲材料一次最多取兩種;游戲結束,物歸原位;未完成作品,請勿觸碰。
輕拿輕放、保持安靜 ? ? 未完成作品,請勿觸碰 ? ?游戲結束,物歸原位
3.偶得材料,打破瓶頸
在游戲進行了一個多月,似乎遇到瓶頸而停滯不前,該向哪個方向推進?如何支持幼兒經驗的繼續(xù)拓展和遷移?一次偶發(fā)事件為我們打開了僵局。
“俞老師,誰把吸管放到科學區(qū)的簍子里來了!”甜甜手里篡著半根粗粗的吸管向我報告?!拔抑溃遣鍏^(qū)域牌的吸管?!彼夹性谝慌哉f。吸管,這個我沒有投放過的材料,能否激發(fā)孩子們新的探究興趣呢?“你們覺得吸管可以發(fā)出聲音嗎?它可以玩關于聲音的游戲嗎?”話音未落,孩子們就忙活開了。吹一吹,聽一聽,敲一敲,折一折,很快有了新發(fā)現??茖W區(qū)的滿滿活力被重新找回。
在交流完自己的發(fā)現后,又有人提出新想法:“老師,我想用吸管做一個上次在科技館看到的,一根根管子排在一起,有長有短,還能吹的?”“是排笛嗎?”“是的,就是排笛!””很好的主意,那你們要想做什么樣子的排笛?怎么做呢?”
思行發(fā)話了:“俞老師,我想借下你的手機,找找排笛的圖片?”“你知道怎么查圖片嗎?”“我知道,問Siri唄”很快他們找到圖片,開始動工?!斑@個吸管好硬,不好剪怎么辦?”“你不能和我做一樣長的,要一根比一根長!””我要把兩根吸管接起來做最長的那根,可是這兩根吸管一樣粗,插不進去!”......游戲中一個個問題層出不窮,在幼兒積極思維、自主商討后,又被各個擊破、迎刃而解。當孩子們手捧著看似粗糙的自制排笛出現在我眼前時,一張張稚嫩的臉上綻放出成功的喜悅與自豪。
分析與反思:如何保持幼兒對科探游戲持續(xù)和穩(wěn)定的參與興趣,將所獲經驗進一步延展和提升,我們在實踐中思考和探索著,如定期更替游戲材料,結合秋季投放了黃豆、綠豆、落葉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不用小手的幫忙,你能讓它們發(fā)出聲音嗎?”;評選“智慧寶貝”,肯定幼兒專注且持久的探究行為。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師抓住偶發(fā)事件中的契機,結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對將吸管投放科學區(qū)后幼兒可能產生深度學習的適宜性、有效性等進行及時的考量審議,順應幼兒的興趣和想法,生發(fā)出新一輪的探究學習。教師始終保持退后的姿態(tài),對幼兒的游戲進行隱性支持。幼兒在觀察、分析、回憶、查找、討論、比較、嘗試、表征中主動遷移經驗,自主解決問題,實現深度學習。
調整策略:
(1)在對幼兒游戲的觀察中捕捉興趣點,順應幼兒的需完成要,支持幼兒對聲音的深度探索和學習。
(2)幫助幼兒梳理、提煉碎片式經驗,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分享和展示自己的探究過程。
4.追隨問題,深度探究
因美工區(qū)的需要,我班購置了若干彩色的紙杯,這引發(fā)了多多的注意,他正在和美工區(qū)相鄰的科學區(qū)游戲。“俞老師,我們可以把紙杯拿到科學區(qū)來玩嗎?”“可以??!”帶著滿足的笑容,幾個人開始擺弄起來。
第一,小洞和大洞,哪個聲音大?
“我想做傳聲筒!”星宇和多多說干就干,兩人分別拿起鉛筆和剪刀就朝杯底戳去,于是出現了一大一小兩個洞?!澳銈冇X得小洞和大洞,哪個傳聲筒的聲音大呢?”“我覺得是洞大的聲音大,因為聲音是震動產生的,洞大的里面裝的空氣多,震動就大,聲音就大!””我覺得洞小的聲音大,因為它把聲音都聚到一起了!”兩人的意見完全相反“那怎么樣才知道誰對誰錯呢?”“做出來試試唄!”兩人商議好各用八只紙杯粘連成一個長條形的傳聲筒。到驗證猜想的時間了,星宇還在試驗前提出了要求:同一個人,用相同的力氣吹。試驗的結果證明星宇之前的猜想是錯誤的,他并沒有表現出失望,而是愉快地記錄下自己的試驗結果。
分析與反思:幼兒自然的遷移了之前關于聲音是通過震動產生的這一經驗,并且靈活的運用于新的游戲情境,通過自己的分析理解來表達說明自己的觀點,是高階思維的一種體現。幼兒對通過實際試驗來驗證各自的猜想正確與否達成一致的意見,說明他們已經具備了最初的科學意識和探究習慣,并且以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接受實驗的結果。
第二,為什么每個聽筒的聲音大小不一樣?
又到游戲時間了,今天來科學區(qū)玩的小朋友在一陣商議后,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每人制作一個傳聲筒。在開始之前,每人思考、設計了自己喜歡的傳聲筒的樣子,并在記錄紙上表征出來。接著,開始動手制作了,杯身和杯口如何連接?怎么解決雙面膠的粘性不夠的問題?完成不了之前設計圖上的造型怎么辦?伴隨著問題的層出不窮,孩子們相互協(xié)作,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當大家完成各自“作品”,交換著游戲時,又發(fā)現了新的問題:同一個傳聲筒聽同一個聲音時,不同位置的聽筒聽到的聲音有的大,有的???這是為什么呢?孩子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分析與反思:幼兒對自主制作傳聲筒表現出濃烈的興趣,這是他們展現獨特自我的一種方式。大班幼兒在操作活動前表現出一定的計劃性。在制作過程自主探索,遷移和構建新的經驗,最終解決各種實際困難和問題。在本次過程中幼兒的新發(fā)現,又為下一次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指引了方向。
第三,怎樣讓聲音更大些?
本次的游戲就從上次探究的遺留問題開始,怎么解決聽筒聲音過小的問題呢,孩子們各抒己見。對用添加喇叭型的輔助裝置的方法來擴大音量這一方案達成一致后,孩子們開始動手制作了。通過多次嘗試,思行和星宇分別選擇了硬卡和軟卡兩種不同的材料,用多張拼接和整張環(huán)繞的方式達成喇叭構造的成型。當他們通過互相試聽發(fā)現聲音確實比之前大了,喜笑顏開的兩人迫不及待地把實驗的成果分享給更多的小伙伴兒。
分析與反思:基于問題的探究使得幼兒在游戲中目標更明確、思維更活躍、探究更深入。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操作特點,比如材料的選用,制作的方法等,體現出個體的差異性和獨創(chuàng)性。思行用軟卡嘗試失敗后,自己到存放材料的“百寶箱”里找來他認為更適合的硬卡。星宇用剪掉底部一圈增大周長的方法解決口徑一致的紙杯底底相對無法連接的問題,孩子們在游戲中表現得更加專注、從容、獨立,探究也隨著問題的不斷產生和一一破解而走向多元和深入。經驗的自然遷移和問題的自主解決展現出幼兒日漸成熟的科探素養(yǎng)和學習品質。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學前教育年會講座.區(qū)域游戲中的深度學習,2017
[2]朱莉·布拉德(美).0-8歲兒童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