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重要途徑。有效的提問不僅可以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關注學習內容,使用特定的語言結構,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惫P者結合多年小學英語教學經歷,提出了針對學習前、中、后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提問策略,以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
第一,學習前關聯(lián)主題提問,激活學生思維。導入環(huán)節(jié)是課堂學習的熱身準備階段,學生在此階段需要激活頭腦中已有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對話學習做好鋪墊。PEP人教版英語教材的Lets talk板塊都是基于單元主題開展的對話,教師可以圍繞單元話題設計提問,引導學生進行預測或自主提問,激發(fā)學生思維。例如,PEP人教版英語六年級教材下冊Unit 2 Last Weekend中Part A Lets talk板塊的主要話題是Mike和爺爺打電話談論上周末做了什么。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出示隱藏了文字信息的背景圖片,請學生預測Mike和爺爺打電話談論的內容。學生在參與預測的過程中會根據自身生活經驗和圖片信息推測各種可能,不僅興趣能被很好地激發(fā),邏輯思維也能得到培養(yǎng)。
第二,學習中設計問題鏈,發(fā)展學生思維。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也是思維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對話內容,掌握語言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其探究文本內涵。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提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概括、分析和推理等主動有邏輯地學習文本內容,發(fā)展思維。在學生整體把握話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鏈的形式為學生搭建邏輯支架。一般的問題鏈可以采用由who, when, where, what, how等疑問詞引導的問句,引領學生對話題形成邏輯思考和表達。
例如,PEP人教版英語六年級下冊教材Unit 2 Last Weekend單元對話教學可設計如下問題鏈,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有邏輯談論上周末的經歷:
問題一:What did you do last Saturday morning?
問題二:What did you do last Saturday afternoon?
問題三: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morning?
問題四: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afternoon?
第三,學習后挖掘文本進行提問,深化學生思維。每個對話文本都有豐富的語言內涵和文本內涵,教師在帶領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后,應多挖掘對話的語言內涵和文本內涵,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并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就課文的某個人物,或某些現(xiàn)象和觀點進行評價、質疑和想象等,引導思維走向更高階。例如,在 PEP人教版英語六年級上冊教材Unit4的Part A Lets talk的教學中,筆者分析課文隱含的文本內涵有“志趣相投”這一交友方式。于是,在對話解讀完之后沒有直接結束課程,而是向學生提出問題,請他們思考為什么Zhang Peng和Peter成了筆友。然后筆者通過提問,學生不僅找出了文本隱含信息(Zhang Peng和Peter因為志趣相投成為朋友),還能根據自身經驗分析他們成為朋友的其他原因。在學生挖掘出這些隱含信息后,教師繼續(xù)追問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交朋友,承接前面的思考結果,學生順利地想出來很多交朋友的策略:找興趣愛好相同的,找年齡相仿的,找性格幽默的等。這樣,在教師提問引導下,學生獨立思考并表達對文本的理解,發(fā)展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新性,完成了一次有效的對話訓練。同時,在對話中學生也掌握了真實的交友技能,培養(yǎng)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思維的深刻性。
總之,有效提問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有方向、有動力且有創(chuàng)新。
(梁歡,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梧桐湖學校,湖北 鄂州 436000)
實習編輯: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