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鵬
清代官員,不論職務高低,也不論是貧是富,能當學政、鄉(xiāng)會試考官,掌握“文衡”,都是一大喜事。但這些職務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僅出試題一項,有的人把命都丟了。
稀奇古怪的試題
清代科舉考試以“四書”為重,朝廷專門頒布有《欽定四書文》,出題似乎很容易。實際上,這些經(jīng)書的內(nèi)容本來就不多,且朝廷對出題有嚴格要求:一是“斷不可出熟習常擬之題”,否則考不出水平;二是既不能妄自揣摸“圣意”,根據(jù)皇帝的一時喜好出題,也不能根據(jù)考官現(xiàn)階段工作的性質(zhì)、內(nèi)容出題,否則,將“啟士子窺探迎合附和之弊”,等等。一句話,考題既要在“四書”之中又出人意料,以免應試者及其老師猜中試題,選拔不出人才??墒?,從各府、州、縣學和書院的縣試、府試、院試、科試、歲試、季考、月課,各省鄉(xiāng)試及其復試,到會試及其復試、殿試和朝考,再加上以前的科舉試題,數(shù)不勝數(shù),而且考官、教官喜歡把寫得好的試卷刻印出來,當作范文向社會發(fā)售,想出題不重復已屬不易,更別說出人意料了。顧炎武曾說:一些有錢的家長,請擅長寫八股文的高手到家里當私塾老師,將要考的經(jīng)書內(nèi)容分別擬題寫成文章,按篇給報酬,然后令自家孩子背誦,到考場上只用默寫到試卷上即可,十有八九能中。因此,為了避免試題重復,各省學政、考官絞盡腦汁,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試題。
一是割裂題或截搭題。此類試題,是在“四書”中隨意挑出一個詞,或?qū)⑶熬涞淖詈笠粋€或幾個字與后句的第一個或前幾個字拼接起來作為試題。這種試題,新穎倒是足夠新穎,就是割裂了經(jīng)義,讓考生摸不著頭腦,因而也成為考生諷刺挖苦的對象。據(jù)說,鮑桂星當河南學政時,好出此類考題,常被士子挖苦。如《孟子》的“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鮑氏出題“顧鴻”,被河南士子嘲笑:
禮賢全不在胸中,
扭轉(zhuǎn)頭來只看鴻。
一目如何能四顧,
本來《孟子》說難通。
這首打油詩的意思是說:孟子來了,梁惠王卻只顧看野生動物,根本沒有禮賢下士的意思;而《孟子》用了一個“顧”字,后面卻跟了四種動物(鴻、雁、麋、鹿),如同一只眼同時看四周,根本說不通。顯然,這種對儒家經(jīng)典的曲解,并不是河南士子真對《孟子》不滿,而是嘲諷鮑氏不知禮賢下士,出的題文理不通。鮑氏又從《中庸》的“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中提取“及其廣大草”為題。士子挖苦道:
廣大何容一物膠,
滿場文字亂蓬茅。
生童拍手呵呵笑,
渠是魚包變草包。
如果說第一首詩還只是諷刺的話,這一首則直接將“鮑”拆成“魚包”,用“魚包變草包”來罵學政大人不學無術。鮑氏出的此類題還有“見牛”,出自《孟子·梁惠王》“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原意是梁惠王見人牽牛去殺了祭祀,不忍心,令換成羊,孟子說這是仁德的表現(xiàn),因為君子看見了活著的家畜,動了惻隱之心,就不忍看著它去死。很好的經(jīng)文,鮑氏僅取“見?!倍?,被士子諷刺:
屠刀放下可齊休,
只是當年但見牛。
莫謂龐然成大物,
看他觳觫覺生愁。
“觳觫”是因恐懼而發(fā)抖,“覺生”是鮑桂星的字。詩的意思是如果不殺生,萬物都能存活,可惜當年梁惠王只看到牛,羊就成了犧牲品;牛雖是龐然大物,可看到它因恐懼而發(fā)抖,鮑學政也跟著犯愁。
考官被士子諷刺、罵為草包還是輕的。據(jù)說,有個考官從《中庸》“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鮫龍魚鱉生焉”中抽出“鱉生焉”為考題,一考生用“以鱉考生,生真不測矣”破題,罵考官是王八。
當然,也有的割裂題出得巧妙,讓考生非常佩服。據(jù)說,趙佑宸當江寧知府時,有一次從《孟子·公孫丑》中抽出“管叔”作為對偶題。此題的妙處在于,它雖屬割裂題,但含義明確。管叔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姬鮮,封為管國國君,故稱管叔。周武王死后,管叔與蔡叔、霍叔挾持商紂王之子武庚叛亂,周公平定叛亂,殺管叔、滅管國。此事讀書人都知道,可要從“四書”中找到對偶的詞卻非常難。大家都不知道正確答案,考完后就找趙知府核對,一看是“琴兄”,無不稱絕,對趙知府佩服得五體投地?!扒傩帧背鲎浴吨杏埂贰捌拮雍煤?,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把前一句的最后一字“琴”與后一句的第一個字“兄”合在一起。此對的巧妙之處至少有三:一是“管”與“琴”都屬于樂器,中國傳統(tǒng)音樂稱為管弦樂;二是“叔”與“兄”,都是親屬的稱謂;三是考生們只知道考題是割裂題,沒想到答案也是割裂的,故答不出。如果從“四書”中找現(xiàn)成的詞“周公”來對,那差得就不是一星半點兒了。
二是出賣弄學問的逗樂題。彭元瑞是《四庫全書》的副總裁之一,善對對子,有“江右名士”之稱,曾先后在江蘇、浙江當學政。鑒于江浙是人文薈萃之地,彭氏就想顯擺一下自己的學問,出了一些有趣的試題。有對聯(lián)題:
率西水滸(《孟子·梁惠王》)
逾東家墻(《孟子·告子》)
僅就對聯(lián)而言,這兩題除“東”“西”對偶外,其他的都不怎么樣,但兩題都是出自《孟子》里的原話,符合試題以“四書”為重的原則。類似的還有:
有眾逐虎(《孟子·盡心》)
其父攘羊(《論語·子路》)
這些試題單獨看沒什么,但這是彭氏在僅考兩道題時出的試題,把兩題的題目連在一起看,就有一種特殊的幽默。后面兩題合起來的意思比較明顯:別人都在奮力驅(qū)趕老虎,有個人的父親卻趁機偷人家的羊,一個貪婪自私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前兩題更有意思:第一題是《孟子》引用《詩經(jīng)》中的原話,說的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父早晨騎馬,沿河往西走,到了岐山腳下,娶了姜氏女為妻;第二題是《孟子》講“禮”,說男子翻墻進入東邊的鄰居家,摟抱人家姑娘就可以得到她為妻,不抱就得不到,應不應該抱呢?按儒家禮制,當然不應該抱。兩題聯(lián)系起來看,似乎是說古公父是跑到西邊的鄰居姜家,摟抱了人家的姑娘,所以得到了妻子,因此他違反了儒家的禮制。在當時儒學為尊的大背景下,拿儒家經(jīng)典來開孔子崇敬的周文王的祖父的玩笑,既幽默又大膽,不禁讓人替彭氏捏一把汗。
有藏頭題。古人玩文字游戲,好寫藏頭詩,就是把每句詩的開頭一個字合起來構成一句話。彭氏模仿藏頭詩,出藏頭題。如遇到皇帝過生日時出的考題:
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
彭更問曰(《孟子·滕文公》)
恭則不侮(《論語·陽》)
祝治宗廟(《論語·憲問》)
天子一位(《孟子·萬章》)
子服堯之服(《孟子·告子》)
萬乘之國(《孟子·梁惠王》《孟子·公孫丑》)
年已七十矣(《孟子·萬章》)
每題的第一個字合起來是“臣彭祝天子萬年”。有次考試,提調(diào)官姓王,外號“王二麻子”,彭氏就出題調(diào)侃他:
王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
二吾猶不足(《論語·顏淵》)
麻縷絲絮(《孟子·滕文公》)
子男同一位(《孟子·萬章》)
還有重字題。如首尾重字題:“王之不王”(《孟子·梁惠王》)、“朝將視朝”(《孟子·公孫丑》)、“行堯之行”(《孟子·告子》)。三題連起來,似乎是在勸諫皇帝:圣明君主的作為,不是您不能做,而是您不做,只要早晨上朝理政,做堯舜做的事情,就是圣明君主了。再如每題重復“洋洋”加注釋:
洋洋乎(注釋:鬼神之為德。出自《中庸》“子曰:鬼神之為德……洋洋乎如在其上”)
洋洋乎(注釋:大哉圣人之道。出自《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
洋洋乎(注釋:師摯之始。出自《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
出完三道題,彭要去吃飯,學官來報:還少一題。彭沉吟一會兒,又出一題:
少則洋洋焉(出自《孟子·萬章》“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
聞者無不捧腹。
此外,也有一些前后出的試題湊巧能聯(lián)系起來,被好事的文人拿來取樂。據(jù)說,有一年五月,江南童試的試題有“夫人自稱曰小童”(《論語·季氏》);八月,江南鄉(xiāng)試又有一題“君子不以言舉人”(《論語·衛(wèi)靈公》)。于是,好事者送一副歇后語對聯(lián)給連中秀才、舉人的年輕朋友:
端午之前,猶是“夫人自稱曰”——小童;
重陽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舉人。
沒考上秀才的人稱為童生,所以那位年輕朋友在當年的五月端午節(jié)之前還被人稱作“小童”??忌闲悴胖?,又參加當年八月的鄉(xiāng)試。等鄉(xiāng)試的考試、閱卷、錄取、定名次等忙完,到張榜公布錄取名單時已是九月初,所以,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后,那位年輕朋友考中了,就稱為舉人。
都是出題惹的禍
科舉考試出題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敢出像上述那樣試題的,只是少數(shù)人,絕大多數(shù)學政、考官出題時還是很慎重的,即便如此,也有人因出題肇禍。
流傳最廣的文字獄案件之一,就是查嗣庭出的考題“維民所止”,被附會為要砍掉雍正皇帝的頭,查氏因此丟掉性命,全家受牽連。事實上,雍正四年(1726年)查嗣庭充江西鄉(xiāng)試正考官,所出首題是《論語·衛(wèi)靈公》中的“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次題是《易經(jīng)》第三十四卦中的“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和《詩經(jīng)·周頌》中的“百室盈止,婦子寧止”,三題是《孟子·盡心》中的“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策題中有“君猶心腹,臣猶股肱”,以及“勤始怠終,勉強自然”等,沒有“維民所止”。至于雍正皇帝要將查嗣庭治罪的原因,一般認為是查嗣庭的日記惹的禍。坊間有傳聞說,因查嗣庭的筆墨很值錢,查家下人偷了查嗣庭的日記賣錢,被買者告發(fā);有的說,是查嗣庭的妾帶來的兒子將日記偷賣給一個八旗佐領,這位佐領向查勒索一萬兩銀子不成,才告發(fā)的。而雍正皇帝在上諭中則說,他懷疑查嗣庭是由試題引起的,然后才派人搜出日記:“朕因查嗣庭平日之為人,又見其今年科場題目,料其居心澆薄乖張,必有怨望譏刺之記載,故遣人查其寓中及行李中所有筆札,則見伊日記二本。”所以,雍正皇帝在諭旨中將這年江西鄉(xiāng)試的試題逐個進行反駁、批判,上綱上線。如,由“百室盈止,婦子寧止”聯(lián)系到上年牽涉年羹堯案被殺的汪景祺,汪在《歷代年號論》中說,凡是年號帶“正”字的都不祥,因為“正”有“一止之象”;“君猶心腹”則是目無君上,因為“心腹”和“股肱”都是對臣下而言的,所以用“心腹”指君主就是貶低君主等。
但這些都是表面文章,要理解雍正皇帝為何看到試題就對查嗣庭起疑心,就必須考慮當時的朝中局勢。雍正皇帝的帝位穩(wěn)定之后,除要清算那些曾與他爭奪儲位的兄弟外,就是要打擊朝中的朋黨。雍正三年(1725年)懲治了年羹堯,并削減隆科多的權力,而隆科多曾舉薦過查嗣庭;次年,雍正皇帝又開始打擊“科甲朋黨”,查嗣庭則屬于當時科甲中的“名流”。如此,查氏與年羹堯案、隆科多案和“科甲朋黨”案,都直接或間接扯上關系,這才是雍正皇帝一看到試題就起疑心的“病根”。至于此后對查的懲處,則主要是因為查的日記中有諸多犯忌諱的內(nèi)容,而不是因為考題。因此,雍正皇帝在上諭中冠冕堂皇地說:“朕今假若但就科場題目加以處分,則天下之人必有以查嗣庭為出于無心、以文字獲罪而稱屈者。今種種實跡現(xiàn)在,尚有何辭以為之解免乎?”但不管怎么說,從雍正皇帝的諭旨看,查嗣庭案確實是由考題引起的。
雍正皇帝的這種做法,后來又被他的兒子乾隆皇帝效仿。雍正皇帝滅掉了年羹堯、隆科多和“科甲朋黨”后,他的寵臣鄂爾泰、張廷玉又逐漸聚攏起兩股勢力。到乾隆時,形成了“滿洲則思依附鄂爾泰,漢人則思依附張廷玉,不獨微末之員,即侍郎、尚書中亦所不免”的局面,乾隆皇帝不得不對兩派進行抑制。在鄂爾泰去世、張廷玉退休后,兩黨的殘余仍在,乾隆皇帝為了將其徹底鏟除,就拿鄂爾泰的門生胡中藻開刀。胡中藻被查主要因為他的詩集《堅磨生詩鈔》,但乾隆皇帝也沒忘記胡當廣西學政時出的試題。他查找胡的“罪證”時,曾命令廣西巡撫衛(wèi)哲治:“汝將胡中藻任廣西學政時所出試題,及與人倡(唱)和詩文,并一切劣跡,嚴行查出速奏。稍有姑容,于汝身家性命有關?!痹谔幜P胡中藻時,也將胡出的試題拿出來批駁:
至其(胡中藻)所出試題內(nèi),考經(jīng)義有“乾三爻不象龍”說。乾卦六爻,皆取象于龍,故《象傳》言“時乘六龍以御天”。如伊(胡中藻)所言,豈三爻不在六龍之內(nèi)耶?“乾隆”乃朕年號,“龍”與“隆”同音,其詆毀之意可見。又如“鳥獸不可與同群”“狗彘食人食”“牝雞無晨”等題,若謂出題欲避熟,經(jīng)書不乏閑冷題目,乃必檢此等語句,意何所指?其種種悖逆,不可悉數(shù)。
諭旨的大致意思是,胡氏出的試題“乾三爻不象龍”是詆毀“乾隆”不像皇帝的年號,而“鳥獸不可與同群”則懷疑說滿人是鳥獸,漢人不應與之同流合污,等等。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最后,乾隆皇帝還不忘像他父親雍正皇帝一樣,來一個冠冕堂皇的結語:
朕御極以來,從未嘗以語言文字罪人。在廷諸臣,和進詩冊,何止數(shù)千萬篇,其中字句謬戾,亦所時有,朕皆不加指摘,何惡于胡中藻一人?實以其所刻《堅磨生詩》內(nèi),連篇累牘,無非謗訕詆毀之詞,不惟謗及朕躬,且敢詆毀國家。
乾隆之后,文字獄少了,但考官出題仍須小心。如前面談到的割裂題,是朝廷明文禁止的,一旦被發(fā)現(xiàn),要受議處。只是這種處分一般不會太重,但也有例外。朱士彥任浙江學政時,被參苛待屬員、士子,酗酒、看戲,帶父親進考棚,出題割裂太甚等款。道光皇帝諭令徹查,最后落實確有割裂試題,如“奚自曰自孔氏曰是”(《論語·憲問》)、“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論語·微子》)等,以及帶父進考棚。第一題的割裂已超出了掐頭去尾或尾首相接,確實割裂太過,可道光皇帝僅警告朱不要再讓其父參與考務就完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考官都有朱士彥那樣的好運氣。咸豐七年(1857年),御史曹登庸參河南學政俞樾“出題割裂,致令文義難通”,幾乎釀成郟縣童生罷考,以及索取棚規(guī)等。咸豐帝尚未令人查,就先將俞樾革職。之所以如此,可能與當時正處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有關。咸豐五年(1855年)四月,清軍將太平天國的北伐軍鎮(zhèn)壓下去;八月,俞樾充河南學政。河南是捻軍活動的重要區(qū)域,所以,從朝廷的角度講,肯定希望學政能夠幫助河南地方官員穩(wěn)定地方,可俞樾卻差點兒把郟縣的童生搞得罷考。俞樾犯此忌諱,不管程度如何,都是難以原諒的。此其一。其二,俞樾出的割裂題有的比較犯忌諱。如“王速出令反”(《孟子·梁惠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太平天國的領導人都稱王,不稱帝,且起義軍所到之處,多有附和者,捻軍就是響應太平天國的北伐軍而從捻子演變成軍的。這樣聯(lián)想,“王速出令反”的“反”就不是《孟子》的原意“返還”,而是“造反”,似乎是說太平天國的王迅速發(fā)出命令要大家一起造反。再如“君夫人陽貨欲”(《論語》:“邦君之妻……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接卷九的開頭“陽欲見孔子”),陽貨(又叫陽虎)被孔子視為“亂臣賊子”,而“君夫人陽貨欲”就有陽貨想得到國君夫人之義,又與太平天國諸王定都天京后大興土木、大肆收納美女暗合:不難想象,如果北伐軍打下京城,皇宮的妃嬪們會怎樣。據(jù)說,咸豐帝原本要治俞樾重罪,因曾國藩出面相救,說俞“患心疾”,才免于“嚴譴”,僅革職回籍了事。
光緒十九年(1893年),朱琛、徐仁鑄分別任四川鄉(xiāng)試的正副考官,出的首題是《論語·子路》中的“必也正名乎”。光緒帝知道后,非常惱怒,因為他是同治帝的堂弟,原本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所以認為此題諷刺他“名不正”。由于正考官朱琛請假回籍,副考官徐仁鑄回京復命。光緒帝召見時聲色俱厲地問徐:“何名之可正?”徐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回答:“首題為正主試所出,不知其用意?!庇谑牵饩w帝將怒氣發(fā)在正考官朱琛頭上。次年正月,朱琛回京,光緒帝在召見之后,以“體弱才庸”為由,令朱琛原品退休。即便如此,還有人認為這是“不幸中之大幸”,因為光緒帝既沒有殺朱氏,也沒有將他革職。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