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水征 曹登云
一線教師如何進行深度教學,如何實現(xiàn)學生的深度學習,是我們一直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要實現(xiàn)深度教學,教師必須在課前研究、課中教學、課后反思中注意深度思考。
一、課前:深度研讀內(nèi)容
以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集合》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要思考:什么是集合,如何讓學生理解這個抽象概念,研讀教材,分析教材內(nèi)容的指向。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明確教材指導著我們教學集合的內(nèi)容,引導我們滲透數(shù)學思想。分析研讀教材后我們發(fā)現(xiàn),教材的例題就是兩個集合之間的交集情況,并且借助交集的研究,讓學生會用集合圈(也叫韋恩圖)表示集合之間的關系,如空集、并集。因此,深度研讀教材是實現(xiàn)深度教學的第一步。
二、課中:深度引發(fā)思考
(一)創(chuàng)造研究學習的機會
想讓學生實現(xiàn)深度學習,必須要讓學生研究有深度的問題。這個深度問題,并不是指難度很高的問題,而是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教師不能一味地將教學內(nèi)容拔高。在《集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設計:
師:學校要舉辦運動會。三年級各班選拔8名學生參加踢毽子比賽,9名學生參加跳繩比賽。你能提個數(shù)學問題嗎?
…………
師:三(1)班同學也報名參加了比賽,猜一猜三(1)班選拔了多少名同學參加這兩項比賽?
師:(出示信息)仔細觀察這份報名表,你能看出有多少人嗎?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開始不安了,有些學生發(fā)現(xiàn)名單中有兩項比賽都參加的學生,但學生并不能一下子看出到底有多少人。有人說總數(shù)是16,也有人說是15。課堂引發(fā)了學生認知上的沖突,教師就此拋出研究問題:如何整理這份報名信息表,便能一眼看出哪些學生重復參加?(出示要求)請你先獨立思考,寫一寫,畫一畫,然后和你的小組同伴說一說你的想法。
在這里,教師利用學生熟悉的情境——學校運動會,通過整理報名表人數(shù)差異引發(fā)矛盾,激起學生內(nèi)心的疑問:這和我們之前學習的“求和”不同,不能簡單把兩部分相加。
(二)表達理解問題的實質
深度教學必須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辨明數(shù)學知識的本質,而不是對所學問題簡單給出答案,草草了事。就《集合》的教學來說,學生整理名單僅僅是研究的開始,在整理過程中,集合圈怎樣產(chǎn)生?是教師直接給出,學生直接拿來運用,還是在學生的交流、討論、質疑中產(chǎn)生?如果學生在集合圈的產(chǎn)生中遇到困難,教師該做怎樣的引導?集合產(chǎn)生之后,該怎樣讓學生理解集合的運算?這些都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這節(jié)課的深度研讀中,我們的教師這樣提問:為了方便研究,老師制作了參加兩項比賽的學生的卡片,你能幫他們站站隊嗎?因為有3名學生參加兩項比賽,所以這3張卡片被兩名學生一會兒移動到左邊,一會兒移動到右邊。此刻,下面的學生坐不住了:“老師,我來我來……”有些孩子著急了,直接喊道:“放中間,放中間……”
此刻,探究并未停止,教師進一步引導:這樣擺放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方法能讓大家一眼看出來這樣擺放的意思嗎?漸漸地有學生想到圈的方法,但學生并不能一下子圈正確,有圈兩個圈的,有圈三個圈的,學生爭論不休。這個圈里面的學生是什么意思?學生在討論、修改中完善圈的過程,一步步接近正確答案,最終集合圈產(chǎn)生。
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營造一個大問題的探究氛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操作探索、思考交流、充分表達。圍繞學生原生態(tài)的集合圈表示雛形,質疑討論,逐步優(yōu)化改進,最終呈現(xiàn)出集合圈的結果。
當然,集合圈的產(chǎn)生僅僅是深度教學的第一步,讓學生理解集合、充分表達是很關鍵的。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教師通過“指一指,說說你從圖上看到的信息”,讓學生理解集合圈各部分的含義。教師再通過“算式表達,說一說你的想法”,深度挖掘算式背后的本質。在交流表達過程中,學生強化了自己的數(shù)學思考,理清了思考的過程,鞏固了思考的結果,讓學習變得有意義、有深度。
(三)理解知識背后的意義
要實現(xiàn)深度教學,必須思考知識背后的意義。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資源,必要時幫助學生建立數(shù)學模型。
在《集合》的教學中,我們僅僅借助集合的交集運算來學習研究集合,那是否能在理解交集的基礎上,對集合間的包含關系、空集關系做進一步引導?是否可以利用這個問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集合?我們的教師是這樣設計的:三(3)班的學生也報名參加了這兩項(跳繩、踢毽子)比賽,請你猜猜他們班選拔了多少人參賽?在學生猜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他們最多選拔幾人,最少選拔幾人。通過討論,集合間相交、包含、空集的關系就出來了,學生對集合的理解就更透徹了。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通過編問題、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集合模型。在這個問題上,教師是這樣引導的:生活中有許多類似的問題,有的同學喜歡我們學校的音樂社團,有的喜歡美術社團,有的既喜歡音樂社團又喜歡美術社團,猜猜共有多少人。你會像這樣講一講嗎?這里,學生并不需要說出具體的人和事物,但學生心中要有集合的模型圖,能夠理解集合圖各部分的含義。這是一個由具象到抽象、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高度概括的過程,是一個建立抽象的數(shù)學模型的過程。
三、課后:深度反思感悟
深度學習的形成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教師的引領,引領學生思考、積累、反思、感悟,為我們的教學提供素材,更好地促進我們的日常教學。例如,在《集合》教學之后,可以多與學生說一說、聊一聊,挖掘身邊的集合問題。如讓學生統(tǒng)計班級各學科“優(yōu)秀之星”的人數(shù),調(diào)查班級學生爸爸抽煙、喝酒等不良嗜好的情況,進一步體會運用集合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深度學習理念下的教與學,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自主思維的能力、解決問題的習慣,奠定終身發(fā)展的素養(yǎng)。在深度學習背景下,如何利用好教學內(nèi)容真正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是我們要不斷追問的問題。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小學骨干教師課堂教學水平提升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CJYB19250165)
(錢水征系鄭州高新區(qū)社會事業(yè)局教研員,曹登云系鄭州高新區(qū)萬科城小學教師)
(責編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