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涌泉 黃成林 朱旺生 胡娟娟 陳雨路
摘 要:通過對繁昌縣古樹名木資源現(xiàn)狀實地調查,對古樹名木的種類及數量特征、空間分布特征、生長狀況方面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繁昌縣現(xiàn)存古樹名木104株,隸屬15科22屬23種。其中,一級古樹3株,二級古樹7株,三級古樹93株,名木1株。樹齡集中分布在100~200年,樹高集中分布在15~21m,胸徑集中分布在180~270cm,冠幅集中分布在4~14m。空間分布總體上呈現(xiàn)出自西北向東南遞減的趨勢,縣域內古樹名木主要生長在遠郊野外與鄉(xiāng)村街道,各鎮(zhèn)也存在數株生長勢和生長環(huán)境較差的古樹名木。
關鍵詞:古樹名木;資源調查;特征;繁昌縣
中圖分類號 S78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8-0078-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in Fanchang County, and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species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growth status for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The main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104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in Fanchang area, belonging to 15 species, 22 genera, 23 families, and there are 3 first-grade ancient trees, 7 second-grade ancient trees, 93 third-grade ancient trees and 1 famous tree. (2) The age, hight, DBH and average of canopy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between 100 and 200 years, 15 and 21 meter, 180 and 270 centimeter, 4 and 14 meter respectively. (3)The number of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decreases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in space distribution. (4)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in Fanchang area mainly grow in the outer suburbs and in rural streets, besides, there are several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with poor growth potential and poor growth environment in every town.
Key words: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Resource investigation; Characteristic; Fanchang County
古樹名木是大自然饋贈予人類的自然資產,是區(qū)域重要的植物景觀資源,記錄著當地自然地理演變的過程 [1-2]。此外,它們還是現(xiàn)存歷史文物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見證著區(qū)域歷史文化的變遷,信息量豐富,對于當地歷史文化層次的提升效果明顯[3-5]。因此,開展古樹名木資源調查,掌握其基本信息,并對古樹名木的基本情況剖析研究,對當地古樹名木的保護與救助意義重大,也為開發(fā)古樹名木旅游資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1 研究區(qū)概況
繁昌縣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地靠長江,縣域范圍為30°57′N~31°l4′N,117°58′E~118°22′E,總面積58290.18hm2。縣域西南部以丘陵、山地為主,東北部以平原為主,地勢整體上呈現(xiàn)出西南高東北低。區(qū)域內為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無霜期較長。全縣林地達25116.46hm2,占繁昌縣整個國土面積43.1%。
繁昌縣歷來悠久,頗具文化底蘊,古樹名木資源已成為區(qū)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對于當地文化旅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h域內共進行過3次大范圍的古樹名木資源普查,也進行過古樹名木的復壯養(yǎng)護工作,當地對古樹名木的調查保護工作一直高度重視。
2 古樹名木調查
2.1 調查范圍 參考古樹名木普查的前期檔案資料,對繁昌縣縣域內所有名木、100(含)年以上的古樹展開全面調查。
2.2 調查內容 對繁昌縣古樹名木樹種名稱、所在位置、樹齡、樹高、胸徑、平均冠幅等基本數據采集;對每株古樹名木的現(xiàn)存生長狀態(tài)、所處的生長環(huán)境、樹木的特殊狀況等方面按照實際情況記錄;對權屬管護單位或個人、保護現(xiàn)狀及建議詢問當地村民如實填寫;并對每株古樹作多個角度的拍照記錄。
2.3 調查數據處理 對調查獲取的古樹名木資源數據進行分類處理,依據樹種名稱及其數量分析古樹名木的種類特征,依據樹齡、樹高、胸徑、平均冠幅數據研究其數量特征,依據古樹名木生長位置分析縣域內的分布特征,依據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態(tài)、所處的生長環(huán)境、樹木特殊狀況等方面綜合分析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
3 結果與分析
3.1 古樹名木種類及數量特征 根據調查數據統(tǒng)計分析可知,繁昌縣現(xiàn)存古樹名木104株,含一級古樹3株,二級古樹7株,三級古樹93株,名木1株。104株古樹名木隸屬于15科22屬23種,含裸子植物共3科4屬38種,被子植物共12科18屬15種(表1)。在15科古樹名木中,大多數以1科1種存在,達到9個科,占全部科數的60%;有2個種以上的科只有2個,分別為殼斗科(3種)、榆科(4種)。數量最多的優(yōu)勢科為柏科、漆樹科、胡桃科、金縷梅科,合計占總株數的62.51%,其中柏科數量最多,約占30.77%,這四個科是繁昌縣古樹名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屬的水平上,圓柏屬、黃連木屬、楓楊屬、楓香屬、冬青屬、樸屬、銀杏屬、栲屬分別占總株數的30.77%、11.54%、10.58%、9.62%、6.73%、5.77%、3.85%、2.88%,合計占81.74%。在23個樹種當中,以圓柏、黃連木、楓楊、楓香、冬青、樸樹的株數最多,依次占總株數的30.77%、11.54%、10.58%、9.62%、6.73%、5.77%,合計占75.01%,余下17個樹種占全部株數的24.99%。表明繁昌縣古樹名木每個樹種株數上不均勻,有很大的差異性,其中圓柏是縣域內現(xiàn)存的優(yōu)勢樹種。
對現(xiàn)存的104株古樹名木的樹齡、樹高、胸徑和平均冠幅等特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圖1),4項數據分析的分布結果整體上都呈現(xiàn)出正偏態(tài),在樹齡分析圖中表現(xiàn)得較為直接。縣域內104株古樹名木的樹齡、樹高、胸徑和平均冠幅的平均數數據分別是159.42年、17.03m、268.24cm和12.53m,出現(xiàn)次數最多的樹齡、樹高、胸徑和平均冠幅的數據為100.00年、19.50m、368.00cm和5.00m。此外,104株古樹名木的樹齡在100~200年的數量最多,樹高在15~21m數量最多,胸徑在180~270cm的數量最多,平均冠幅在4~14m的數量最多。
3.2 古樹名木分布特征 確定好繁昌縣的行政邊界之后,用0.01′×0.01′的經緯網格對繁昌縣進行劃分,從而生成了包含408個網格單元的繁昌縣經緯網格系統(tǒng),含有24個0.01′的經度帶和17個0.01′的緯度帶(圖2)。其中繁昌縣的行政區(qū)域內占有285個網格,最后將全縣古樹名木根據調查時的GPS定位逐一放入到經緯網格中。其中,孫村鎮(zhèn)26株,繁陽鎮(zhèn)23株,新港鎮(zhèn)19株,荻港鎮(zhèn)17株,平鋪鎮(zhèn)14株,峨山鎮(zhèn)5株。根據古樹名木分布圖顯示,408個經緯網格中,繁昌縣所在行政區(qū)域共占有285個網格,其中有古樹名木存在的占有61個網格,約為行政區(qū)域內網格數的21.40%。104株古樹名木在285個網格中每網格的數量分布為0~8株,平均每個網格約分布有0.36株。分布有1~3株的網格達55個,占有分布網格數的90.16%,而含有5株以上的網格僅為1個。3株一級古樹全部位于平鋪鎮(zhèn)境內;7株二級古樹散布于孫村鎮(zhèn)、繁陽鎮(zhèn)、荻港鎮(zhèn)、平鋪鎮(zhèn)、峨山鎮(zhèn);93株三級古樹散布與各鎮(zhèn)之中,其中孫村鎮(zhèn)、繁陽鎮(zhèn)、新港鎮(zhèn)、荻港鎮(zhèn)均擁有15株以上。1株名木位于荻港鎮(zhèn)境內??傮w而言,古樹名木在經緯度上的數量分布具有很大的區(qū)別,有62株古樹名木密集分布于118°03′~118°09′E和31°02′~31°11′N的54個網格內,古樹名木數量占總數的59.62%。主要分布在孫村、繁陽、新港、荻港鎮(zhèn)內,全縣范圍內的古樹名木分布密度從西北向東南逐漸減少。
3.3 古樹名木生長狀況
3.3.1 生長場所 104株古樹名木中絕大多數位于遠郊野外與鄉(xiāng)村街道,占總株數的97.12%,位于風景名勝區(qū)、城區(qū)的僅占2.88%。位于遠郊野外的古樹名木株數超過總株數的5%,從一方面來看,可以減少人為的干擾,有利于其保護。其次,鄉(xiāng)村街道古樹名木數量占總株數的46.15%,受人為影響較大,應該成為重點保護對象。
3.3.2 生長勢 104株古樹名木中屬于正常株的80株,占總株數的7.70%;屬于輕弱株的16株,占總株數的15.38%;屬于重弱株的8株,占總株數的7.70%;無瀕危株。除平埔鎮(zhèn)外,其余五鎮(zhèn)均有現(xiàn)存古樹名木生長勢不正常的情況。在生長勢不正常的古樹名木中,圓柏在每鎮(zhèn)中均有分布,共有9株,占生長勢輕弱株與重弱株總數的37.50%,說明圓柏也是保護工作的重點樹種。
3.3.3 生長環(huán)境 104株古樹名木中,良好的88株,占總株數的84.62%;差的13株,占總株數的12.50%;極差的4株,占總株數的3.85%。除新港鎮(zhèn)外,其余5鎮(zhèn)均存在現(xiàn)存古樹名木生長環(huán)境不良的情況。調查中,影響生長環(huán)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4點:(1)與道路、建筑物、土地廟、墳墓、電線等距離較近;(2)周圍樹木太密以及藤本植物攀爬主干并覆蓋樹冠影響古樹名木的光照和養(yǎng)分吸收;(3)根部土壤坍塌或根部裸露導致根系破壞嚴重;(4)樹干基部人為堆放垃圾、雜物等。
3.3.4 保護、養(yǎng)護復壯 繁昌縣現(xiàn)存有地上保護、養(yǎng)護復壯處理的古樹僅有9株,其中7株進行了樹池、樹箍、樹池透氣鋪裝、支撐等簡單的地上保護,2株進行了土壤改良的養(yǎng)護復壯,占總株數的8.65%,數量很少??梢姡辈h現(xiàn)存104株古樹名木中,保護、養(yǎng)護復壯的力度欠缺,基本處于無保護狀態(tài)。
4 結語
通過對繁昌縣縣域內古樹名木資源展開全面調查,對現(xiàn)存古樹名木的種類及數量特征、空間分布有了清晰了解,掌握了現(xiàn)存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及現(xiàn)階段存在的問題。不僅為后續(xù)繁昌縣縣域內古樹名木實施精準化保護和科學化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據,同時為未來實現(xiàn)古樹名木數字化管理工作提供了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戴秀珍.黃山區(qū)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現(xiàn)狀及對策淺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14):126-127.
[2]喻曉鋼,周俊,陳凡,等.什邡龍居寺古樹名木資源及保護對策[J].四川林勘設計,2005,000(002):47-48.
[3]孟坡,陳曉霞.曲阜古樹名木資源調查與保護研究[J].山東林業(yè)科技,2018,48(02):101-106.
[4]趙燦.興化市古樹名木調查分析[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7,12(698):174-175.
[5]陳晟.古樹名木檔案管理實踐[J].浙江檔案,2014(4):6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