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對于深度鏈接的研究一直都沒有停息過,而且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研究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主要分為兩大方面,首先是深度鏈接行為是否構成侵權,其次對此行為的判斷標準是什么。由于我國學術界對于這兩方面的研究一直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加上我國相關法律沒有對此方面提出明確規(guī)定,使得在對一些案件進行判決時會出現(xiàn)多種判決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法律的公正和權威性受到沖擊。從當前的實際發(fā)展情況看,著作權糾紛問題頻發(fā),如果能夠對深度鏈接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則能為著作權糾紛問題的解決提供積極的影響。本文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從多方面入手,主要針對當前深度鏈接的著作權問題進行了細致分析。
關鍵詞:深度鏈接;著作權;問題研究;策略分析
1.深度鏈接的概述
深度鏈接又被稱之為內部鏈接,簡單來說是指設鏈者通過網站的分頁地址設置鏈接,將被鏈接對象的網址埋至在自己的網站或者是網頁中[1]。深度鏈接最為明顯的一個特點是鏈接并不會直接指向被鏈網站的主頁,而是呈現(xiàn)出一種跨越的方式來對網站的主頁進行鏈接,如果在沒有保存設鏈者網站服務的前提基礎上進入網站的網頁來對相關的內容進行獲取,該種行為則很難被用戶發(fā)現(xiàn),該種行為具有絕對的隱密性。
在此背景之下,用戶并不能通過鏈接地址來獲取全部信息,網站所顯示的內容在主界面中,主界面所呈現(xiàn)出的設鏈網站的內容所展示的都是與設鏈者相關的內容,而且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組成部分。雖然深度鏈接和其他鏈接看似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是如果用戶一旦點擊到深度鏈接,那么將會引導用戶進入一個全新的網站子界面,被鏈接網站的內容將會作為其中一個組成部分被呈現(xiàn)出來,這樣的鏈接形式則被稱為深度鏈接[2]。
在對深度鏈接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嵌入式鏈接和加框鏈接。嵌入式鏈接簡單來說是指以文字或者是圖片為載體來將鏈接地址嵌入到其中,用戶只需要點擊圖片或者是文字就可以跳轉到另一界面。而加框鏈接簡單來說是指將頁面劃分為幾個單獨的部分,然后以每個框架的形式來單獨移動鏈接。如今加框鏈接被廣泛的應用在各大新聞APP上,用戶在觀看和瀏覽信息時可能大部分的信息均來自于其他網站,但是用戶在瀏覽時自己卻毫不知情。雖然深度鏈接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但是其核心內容卻并沒有區(qū)別。歸納來講就是用戶在瀏覽網站時,對于網站間的跳躍會毫無感知,這會導致網頁內容使得權利人產生認識上的混同,進而引發(fā)后續(xù)一系列問題。
2.深度鏈接行為性質分析
2.1深度鏈接與復制權
在深入探討深度鏈接行為是否構成侵權的過程中,必須要明確深度鏈接侵犯的是何種權利,只有在明確權利主體的基礎之上才能對相關行為進行更加準確的判定[3]。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深度鏈接最具爭議的權利客體主要分為兩種,分別是復制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本文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也將對這兩種權力進行細致的分析,復制權的內涵可以分為兩大組成部分,分別是廣義與俠義。狹義的復制權簡單來說是指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制作成與原作品相同形態(tài)作品的權利,而廣義的復制權則是指要在原有作品的基礎之上進行相應的加工和改變,但是改變后的作品不脫離原作品的形態(tài),要始終保持統(tǒng)一性的原則。例如將草圖制作成工藝品等等。
臨時復制并不是一個獨立完整的權利客體,它只依附于復制權在某種特定情況下而存在。筆者認為深度鏈接構成臨時復制的例外規(guī)定。之所以會這樣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為設鏈方的某種行為其實屬于一種暫時性行為,設鏈方通過相關轉碼技術來對網頁版的信息進行轉換,整個過程不產生恒定效果,只是一種短暫行為,該種行為只會在公眾產生需要時才會發(fā)生,而且在完成轉碼之后,原有的信息會被刪除,因此并不會永久性的儲存到服務器中[4]。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點,使得被鏈網站以域名為核心的控制力不會被動搖。其次,該種行為能夠為用戶進行閱讀和搜索信息提供便利,保證公眾能夠進行正常的閱讀,因此,在該種情況下對鏈接進行技術轉碼顯得十分重要。最后就是在對電腦網頁進行轉碼的臨時復制沒有其獨立的經濟意義,設鏈方的整個轉碼行為更多的是為了給用戶提供閱讀方便。該種行為可以在一定程路上稱之為無償?shù)募夹g支持服務,能夠更方便用戶獲取信息,同時還能保證信息的高效流通,使得有效信息能夠第一時間被共享。由此可見,網絡服務商為了更好的在相關平臺上展示網頁作品,會對作品進行轉碼處理,該種行為并不構成對復制權的直接侵犯。
2.2深度鏈接與信息網絡傳播權
發(fā)展至今我國仍然沒有給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和深度鏈接行為的邊界進行一個明確的定義,也正是由于理論邊界的缺失,使得人們在對同一問題進行研究時會得出不同的答案。筆者認為深度鏈接從本質上來講屬于信息網絡傳播的一種行為效果,但是在未經權利人合法授權而擅自對作品進行設鏈時,實際上已經對作品著作權人所擁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進行了侵犯[5]。筆者之所以這樣認為,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信息網絡傳播權是權利人所享有的一種專有的排他財產權,而排他性主要體現(xiàn)在權利人自身的相關行為上。公眾在對相關信息進行獲取的過程中,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是排他性只能由提供行為或者獲取來源的控制力量方面來進行體現(xiàn)。著作人和被許可人則可以通過該種排他性來獲取相應的經濟效益。雖然深度鏈接在進行轉化后并沒有將相關內容永久性的儲存到服務器中,但是他通過一種技術轉換方式使得整個傳播的效果和原有一致,這就使得獲取作品來源的途徑增加了,同時作品的傳播范圍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極大的擴大。這就意味著著作人通過排他性這一性質所能獲得的經濟效益會相對減少。簡單來說就是深度鏈接實際上是一種替換作用,它會對排他性財產權利構成極大的威脅。
除此之外,在網絡世界中,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來對所需要的信息進行下載和使用,但是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不能簡單的將信息網絡傳播權規(guī)定的提供行為僅限于上傳到網絡服務器中,還需要包含一些客觀上可能產生傳播效應的其他方式。如果大量深度鏈接出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中,這會使得一些重要的信息被竊取和冒用,而且由于游走在法律的邊緣使得部分行為無法得到法律的制裁,部分人會借此獲得極大的經濟利益,而且還不用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
由此可見深度鏈接行為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對于著作權的排他性信息網絡傳播權進行了侵犯,損害了權利人本應能獲得的經濟效益。
3.深度鏈接侵權認定標準內涵及評析
3.1服務器標準
在眾多的標準中,服務器標準可以說是最早的用以判斷是否存在侵權行為的標準之一,服務器的判斷標準從根本上來講屬于一種技術措施方面的判定,認為向公眾提供作品指的是通過發(fā)送信息到自己的服務器中,然后讓用戶進行瀏覽和下載的相關行為。由于著作權中所提出的相關規(guī)定宗旨在于鼓勵創(chuàng)作者進行創(chuàng)作和維持信息的不斷傳播,也正是因為在這樣的前提基礎上,使得在相關的案件中法院會采用服務器標準來對侵權行為進行判定。如果以服務器標準來對某些案件進行判定則可以認為深度鏈接通常構不成侵權,設鏈者不用對此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設鏈者的相應行為一定會對著作權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合法的利益如果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證,侵權行為將會變得越發(fā)猖獗,因此,如果在對相關案件進行審理時,只采用服務器標準則很難對某些深度鏈接行為進行準確的判定。
3.2用戶感知標準
用戶感知標準主要是指用戶在對相關信息資源進行獲取的過程中,認為該信息是來源于其他網站,該標準主要依賴于用戶的自我感知和判斷能力。用戶感知標準的核心是指從用戶的主觀心理出發(fā)來對深度鏈接的相關行為進行審視[6]。如果用戶在對相關信息進行瀏覽的過程中,能夠在設鏈的網站上看到與用戶瀏覽信息相關的內容,那么則可以認為該網站為設鏈網站,如果用戶所瀏覽的相關信息并不是從該網上所獲取的,那么則可以直接認為設鏈網站對被鏈網站構成了侵權。
3.3實質呈現(xiàn)標準
實質呈現(xiàn)標準簡單來說是指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外觀或者是內核當事人來對相關內容進行改變,但是它可以保證瀏覽者在瀏覽信息時與被鏈者所提供的信息是相同的,因此整個所更改的模式具有一定的涵蓋性,該種行為從實際上來說就是將其他人的作品以完整的形式進行展現(xiàn)。如果該種行為對被設鏈者的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壞,設鏈者必須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4.深度鏈接引發(fā)的著作權問題解決措施
4.1不斷規(guī)范深度鏈接行為的具體措施
首先在進行立法的過程中,必須要對信息網絡傳播權中所提出的提供行為進行明確的定義,如果無法進行準確的定義,可以在法院內部的審理指南中對該問題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更加準確的對深入鏈接是否存在侵權行為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界定。其次,目前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主要是以普通鏈接的行為對象為基礎,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互聯(lián)網在快速發(fā)展在此基礎之上衍生了許多新技術,這就使得原有的相關規(guī)范無法適應當前的實際發(fā)展需求,這就使得立法會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由于沒有明確的判定標準使得我國司法機構在對某些案件進行判定時會出現(xiàn)裁判差異。由此可見,對于相關立法進行完善顯得十分重要,在完善立法時必須要將臨時復制和深度鏈接進行明確的區(qū)分,這樣才能更好的對某些侵權行為進行打擊[7]。最后就是需要對深度鏈接是否構成侵權的標準進行統(tǒng)一,無論是采用哪種標準來進行判斷,最終的結果都要統(tǒng)一,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我國司法的公正性,同時也能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性。
4.2當事人應采用的措施
為了避免發(fā)生不必要的深度鏈接行為糾紛,在事前設鏈者和被設鏈者都應該做好自我保護措施,加強自我約束,不斷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這樣才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出現(xiàn)。對于設鏈者來說可以采用普通鏈接,盡量避免使用深度鏈接,在使用普通鏈接的過程中,瀏覽網頁的用戶可以準確的分辨瀏覽的信息是否是本網站所提供的,而且不容易發(fā)生混淆,因此著作侵權問題的發(fā)生概率會大大減少。如果一定要使用深度鏈接,則必須要經過被鏈對象的同意。
互聯(lián)網信息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開放性和共享性,信息一旦被上傳到網絡空間就會自由流通,由于鏈接技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為了在后續(xù)發(fā)生不必要的糾紛,在前期雙方可以進行協(xié)商,制定相應的事先通知規(guī)范,這樣能夠有效避免后續(xù)爭議問題的出現(xiàn)。
被設鏈者在進行自我保護的過程中,可以在前期作出聲明,聲明被鏈對象的來源以及與設鏈網站之間的關系,在聲明的過程中需要以書面形式來進行公布。除此之外,如果被設鏈者不希望他人進行設鏈做可以在自己網站中的醒目位置提前做出不允許設鏈的相關聲明,這樣也能有效防止糾紛問題的出現(xiàn)。除了可以在事前進行聲明以外,被設鏈者還可以采用相關的技術來進行自我保護,如今最為常見的技術包括ASP技術和反復制技術,這兩種技術都能很好的防止被設鏈[8]。
結語:
綜上所述,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大量的信息在網絡上被傳播和共享,雖然能夠很好的滿足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但是深度鏈接引發(fā)的糾紛問題也在逐年上升,為了更好的避免深度鏈接引發(fā)的糾紛問題,我們需要對此方面進行更加細致深入的研究,對于相關立法進行不斷的完善,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糾紛問題,同時也能體現(xiàn)出我國司法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參考文獻
[1]張琳琪.深度鏈接行為定義與法律規(guī)制探究[J].時代金融,2020(33):117-119.
[2]張宇鑫.深層鏈接行為的法律規(guī)范化研究[J].法制博覽,2020(05):112-113.
[3]何煉紅,尹慶.關于作品深度鏈接行為法律性質的再思考[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9(06):20-36.
[4]徐清云.深度鏈接侵權認定實證研究——以電影作品傳播為視角[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6):59-68.
[5]常小寶.深度鏈接的著作權法問題分析——以“今日頭條”案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5(19):66-67.
[6]張玲玲.深度鏈接服務提供者侵犯著作權的司法實踐與思考[J].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2018,5(03):72-81.
[7]李昱然.網絡時代著作權的刑法保護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11):218-220.
[8]余秀寶.視頻聚合APP“深度鏈接”行為性質的司法認定——以司法實踐中的熱點案例為分析素材[J].社會科學動態(tài),2018(03):63-72.
作者簡介:余祥,男,籍貫安徽阜陽,學歷碩士,畢業(yè)于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
(北京京安(合肥)律師事務所?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