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柯亞蘭 鄭丹萍
吳川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524500
腦卒中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又稱中風或腦血管意外,在我國腦卒中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致殘率高(86.5%)[1-2]。腦卒中急性期常表現為腦循環(huán)局限性和彌漫性腦功能障礙,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如呼吸及意識障礙等而危及患者生命,在搶救患者同時容易發(fā)生住院相關并發(fā)癥以及功能丟失,甚至殘疾,造成生活質量下降和增加社會家庭負擔。多學科團隊模式最早由美國約翰·哈特福德基金會于20世紀90年代發(fā)起,對老年患者實施個體化醫(yī)療、康復和護理服務,稱為多學科整合治療,之后廣泛應用于疾病管理及臨床培訓[3-4]。于2020年5月1日起本院神經內科在借鑒共同照護的理念下組建了多學科團隊,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共同照護模式,為患者提供規(guī)范、個體化的診療措施和護理干預,注重保存或恢復患者的生活本能,防止并發(fā)癥和功能丟失,減少廢用性殘疾和改善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將2020年5月至9月在本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80例選為研究對象,入院時由接診護士對符合研究條件的患者選入本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guī)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1)納入標準:①顱腦CT或MRI檢查后患者被確診為腦卒中;②臨床資料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修訂)[5];③有肢體偏癱者。(2)排除標準:①入院后放棄治療或死亡者;②伴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③已被邀加入其他項目研究者。本研究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與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方進行研究。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見表1,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 常規(guī)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多學科的共同照護模式,其理念是盡量減少住院事件對患者的打擊,使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盡可能恢復到發(fā)病前的功能狀態(tài)。共同照護模式如下。①組建多學科團隊:由3個以上的學科成員組成,共有成員10名(神經內科醫(yī)學專家2名和護理專家1名、病區(qū)護長1名和責任護士4名、康復師和營養(yǎng)師各1名)。項目開始前先擬定照護計劃和各成員職責,模式啟動從患者入院即時開始,責任護士是主導者,負責患者從入院至出院整個住院過程的護理照護,主管醫(y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健康問題出具醫(yī)囑解決醫(yī)療問題,其余各成員分別每天訪視患者1次,每天下午4點以會議的形式,集中分享和匯總各專業(yè)的意見,達成一致的診療方案。②實施多學科的共同照護。A.入院評估:責任護士負責評估患者現存或潛在的健康問題,如腦卒中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以及疾病狀況、認知功能、軀體功能等。B.團隊成員各司其職:責任護士針對患者現存或潛在的健康問題進行護理,指導患者放松心情積極配合,如為嚴重失能的患者,實施防跌倒和防壓瘡護理措施,臥床時抬高患者床頭15°~20°以改善腦循環(huán),抬高下肢以促進回流;對臥床患者每4 h翻身拍背1次,以促進排痰防止肺部感染,每天2次對患者進行肢體康復鍛煉,從被動至主動活動四肢,訓練日常生活能力,利用移動工具到戶外活動,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對于認知障礙患者,訓練認知功能,如讀圖識字、對話鍛煉、復述語言等;對于譫妄、尿失禁、營養(yǎng)不良等患者,盡量不用物理約束、不要長期留置尿管、不要限制飲食,最大限度保存患者本能。運動理療師評估患者的肌力,制定肢體康復鍛煉計劃;作業(yè)治療師根據患者的認知功能,給予失能方面的照顧,防譫妄、跌倒、壓瘡等;語言治療師了解失語程度,及早訓練語言發(fā)音、吐字、交流;營養(yǎng)師評估患者營養(yǎng)狀況,結合患者的進食情況,判斷患者是否存在營養(yǎng)失調,制定每日營養(yǎng)治療計劃,保證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能量供給,在發(fā)病早期如患者處于昏迷或有吞咽障礙,禁食期間采用生態(tài)營養(yǎng)支持[6],鼻飼腸內營養(yǎng)液1 500~2 000 ml/d,早晚各一次添加雙歧桿菌活菌膠囊2粒(0.35 g/粒,每粒含0.5億青春型雙歧桿菌活菌),患者吞咽功能恢復后在營養(yǎng)師指導下進食自制勻漿等流質,逐漸過渡到進食半流質。③實施以患者功能為中心的照護[7]:評估患者的自我照顧、語言表達、吞咽反應等功能,盡量做到“四不”(不約束、不臥床、不置管、不禁食),訓練患者自理,不能全替代或包辦,鼓勵患者完成生活動作如用健肢帶動患肢,協調完成梳頭、進食、洗臉、如廁等,可一次完成或分解完成,防止廢用性肌萎縮,引致永久性殘疾。④提供出院準備度服務[8]:改善患者的出院結局,多學科成員共同商討患者的治療計劃和出院計劃,為患者出院提前做好準備。讓患者在病區(qū)小區(qū)域里,借助輪椅、移動輸液架、安全腰帶等助行工具,練習步行,利用啞鈴練習手部肌力,最大限度保存或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本能,防止功能丟失。常規(guī)組提供傳統的護理,由主管醫(yī)生1名、責任護士2名,為患者制定用藥、治療和護理方案,如癥狀護理、康復訓練、心理及飲食干預等。
表1 兩組腦卒中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1.3 評價標準
1.3.1 生活質量 采用腦卒中影響量表(SIS)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量表由專人發(fā)放,患者如不方便填寫由家人替代填寫[1]。表內主要包括力氣、肢體功能、行動能力、日?;顒幽芰Α⒔涣髂芰?、社會參與功能、情感和情緒控制能力以及思維和記憶能力,共8個維度、59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將各維度所得粗分換算為百分制。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0.88,重測信度0.82。
1.3.2 并發(fā)癥 分別統計兩組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如肺部感染、壓瘡、跌倒、下肢深靜脈血栓等例數。(1)肺部感染[9]:肺部感染經胸部CT、X線胸片及痰培養(yǎng)檢查證實。(2)壓瘡:根據壓瘡的概念及分期進行診斷[10]。(3)跌倒:由當班護士統計跌倒人次[11]。(4)下肢深靜脈血栓:采用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此方法靈敏度、準確度均較高[12]。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2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雙側水準α設為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8 w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8個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期統一為8 w,常規(guī)組發(fā)生17例并發(fā)癥,分別為肺部感染8例、壓瘡4例、跌倒3例、下肢深靜脈血栓2例,發(fā)生率為42.50%。觀察組僅發(fā)生3例并發(fā)癥,分別是肺部感染、壓瘡、跌倒各1例,發(fā)生率為7.50%。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067,P<0.001)。
表2 干預前和干預8 w后兩組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s)
表2 干預前和干預8 w后兩組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s)
注:觀察組采用多學科共同照護模式,常規(guī)組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
組別常規(guī)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40 40力氣干預前45.68±4.16 46.68±3.89 1.187 0.243干預8 w后48.95±4.27 63.58±5.01 12.088<0.001肢體功能干預前34.15±3.77 33.63±3.71 0.629 0.533干預8 w后36.93±5.55 53.13±3.77 13.975<0.001行動能力干預前48.38±5.27 48.60±5.05 0.214 0.832干預8 w后51.83±5.50 62.58±4.48 9.987<0.001日?;顒幽芰Ω深A前40.78±4.25 39.85±4.15 0.884 0.382干預8 w后43.50±4.41 52.00±4.93 8.973<0.001組別常規(guī)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40 40交流能力干預前59.23±4.99 58.03±4.99 1.425 0.162干預8 w后62.20±5.05 67.40±3.46 5.264<0.001社會參與能力干預前24.50±3.81 25.63±4.21 1.276 0.209干預8 w后27.23±4.93 35.45±3.19 8.212<0.001情感和情緒控制能力干預前53.55±4.60 54.48±5.11 1.039 0.305干預8 w后56.28±5.92 66.95±3.43 11.541<0.001思維和記憶能力干預前60.25±4.38 61.80±3.73 1.621 0.113干預8 w后62.90±2.61 69.68±5.26 7.971<0.001
共同照護模式能結合多學科團隊力量并共同協助,給患者提供特殊照顧,注重保存或恢復患者的生活本能,防止并發(fā)癥和功能丟失,減少廢用性殘疾和改善生活質量。我國老齡化日益加快,是腦血管疾病高發(fā)的國家[13],腦卒中是我國臨床上一種常見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一側臉部和一側肢體突然麻木、無力或猝然昏倒,部分患者會出現口眼歪斜、神志迷茫、半身不遂等,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由于腦卒中發(fā)病機制較復雜,目前臨床上對腦卒中缺乏較為有效的治療手段,卒中已成為中國人口死亡和致殘的第一位[14]。干預前采用SIS測評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均處于較低水平,且兩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共同照護的理念是多學科整合團隊協作管理糖尿病的一個典范[15],在我國共同照護模式的應用時間不長,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報道不多。本課題以使患者在較短時間內既獲得及時合理的救治、又盡早恢復健康狀況為治療目標,通過組建多學科專業(yè)團隊,各成員一起共同商討治療計劃,發(fā)揮協同作用,預見性地控制康復過程的每個階段。責任護士、主治醫(yī)生、營養(yǎng)師、康復師共同參與,各司其職,所制定的計劃通過小組形式來完成,共同合作的理念符合醫(yī)療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原則,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且從生理、心理、營養(yǎng)、康復鍛煉等一體化干預,避免不合理用藥、不必要的約束,不造成廢用性肌萎縮,減少醫(yī)療傷害,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心理和營養(yǎng)狀態(tài)的恢復。而傳統的護理模式,醫(yī)、護、康復治療師各自一體,相互缺乏聯系和溝通,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各專業(yè)視角不同,彼此難以統一協調,很難保證高效運行,未能達成一致的綜合治療方案。常規(guī)組患者家屬較少參與腦卒中后患者的護理,由于患者偏癱,臥床時間長,管理上缺乏協調性,康復鍛煉不到位,效果未達到最大化,易導致廢用性肌萎縮而引致永久性殘疾,造成患者生活質量低下。干預8 w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領域得分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共同照護模式是醫(yī)、護、康復一體化,整合多學科人員的技術,共同關注腦卒中急性期的急救、用藥、護理、康復和營養(yǎng),注重恢復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能力,能有效地減少護理并發(fā)癥。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腦卒中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據相關資料報道,我國50%~70%的腦卒中存活者遺留癱瘓、失語等嚴重殘疾,因此說明腦卒中常常存在失能和發(fā)生相關并發(fā)癥的風險[16],肺部感染、壓瘡、跌倒、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會給患者及家屬帶來沉重的負擔,統計常規(guī)組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共17例,發(fā)生率為42.50%。多學科團隊合作模式是以患者為中心,改變了傳統的單一、獨立的護理理念,評估患者現存及潛在的危險性,根據每例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個案管理計劃,在患者的病情、心理、營養(yǎng)及康復鍛煉等方面制定綜合治療措施,采取積極有效預防措施,有效地減少并發(fā)癥。而傳統的護理模式只給患者提供??频淖o理,各學科之間無相互協調,所提供的康復護理措施不夠全面,護理效果相差甚遠。如試驗結果所示,干預8 w后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僅為7.50%,遠低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多學科組成的共同照護模式能針對腦卒中患者的危險因素,合理利用各科的醫(yī)療資源,全面地給患者提供特殊照顧,注重保存或恢復患者的生活本能,防止并發(fā)癥和功能丟失,減少廢用性殘疾和改善生活質量,加速患者康復過程,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