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蘭婷,杜近云,劉慧華
(柘城縣人民醫(yī)院 產科,河南 商丘 476200)
近年來,隨著手術技術和麻醉水平的提高及社會的各種影響,我國剖宮產率呈逐漸上升趨勢,據(jù)報道,我國剖宮產率高達46.20%,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上限的3倍以上[1-3]。切口愈合不良為剖宮產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不利于產后恢復,嚴重影響產婦生活質量及預后。因此,及時明確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發(fā)生原因,并實施有效干預措施對降低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發(fā)生率、提高產婦生活存質量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探討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影響因素,以期指導臨床實施針對性防治措施。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在柘城縣人民醫(yī)院接受剖宮產的475例產婦,依據(jù)術后切口愈合情況分為愈合良好組(453例)和愈合不良組(22例)。愈合良好組年齡22~38歲,平均(30.12±3.05)歲;產次0~3次,平均(1.35±0.57)次。愈合不良組年齡21~37歲,平均(29.44±3.26)歲;產次0~3次,平均(1.28±0.61)次。兩組產婦年齡和產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剖宮產指征;②產婦或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精神行為異常;②存在閱讀障礙。
1.3 資料采集仔細查閱產婦門診和住院病歷資料,由4名負責數(shù)據(jù)提取的臨床醫(yī)生設計臨床研究表,調查內容包括妊娠期合并癥、手術方式、手術切口類型、高頻電刀溫度、皮下組織最大厚度等。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情況診斷標準:所有產婦均于剖宮產術后1、2個月進行定期復查,判斷最后1次復查時切口愈合情況,協(xié)助產婦取仰臥位,采用EMS-9A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超聲檢查。切口愈合良好:圖像表現(xiàn)為子宮切口下端前壁處輕度隆起,漿膜層完整、增厚,肌層回聲均勻,肌層下方無不平或血塊,有或無強回聲光帶。切口愈合不良:子宮切口出現(xiàn)炎癥反應,超聲表現(xiàn)為實性非均質型;子宮切口出現(xiàn)炎癥反應合并積液,超聲表現(xiàn)為混合回聲型;子宮切口漿膜層斷裂,超聲表現(xiàn)為類囊腫型。
1.4 觀察指標(1)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發(fā)生率。(2)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相關因素分析。(3)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1 切口愈合不良發(fā)生率475例剖宮產后產婦超聲圖像顯示實性非均質型者10例,混合回聲型者8例,類囊腫型者4例。術后切口愈合不良者22例,切口愈合良好者453例,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發(fā)生率為4.63%(22/475)。
2.2 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相關因素分析胎膜早破、手術方式與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無關(P>0.05);妊娠期合并癥、皮下組織最大厚度、高頻電刀溫度、切口方式、貧血、低蛋白血癥是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1。
2.3 影響術后切口愈合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妊娠期合并癥、皮下組織最大厚度>2 cm、高頻電刀溫度>60 ℃、縱行切口、貧血、低蛋白血癥是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1 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相關因素分析[n(%)]
剖宮產術后常因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切口裂開等直接原因造成切口愈合不良,輕則愈合延遲,重則導致宮腔感染,嚴重時可危及產婦生命[4-5]。因此,了解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影響因素并積極進行預防管理十分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發(fā)生率為4.63%,提示剖宮產產婦存在術后子宮切口愈合不良現(xiàn)象,因此臨床上應分析其影響因素,積極預防處理。本研究發(fā)現(xiàn),妊娠期合并癥、皮下組織最大厚度>2 cm、高頻電刀溫度>60 ℃、縱行切口、貧血、低蛋白血癥是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原因在于:產婦皮下組織最大厚度>2 cm、脂肪大量堆積,切開時易造成脂肪孤島殘留,縫合時形成無效腔,增加脂肪液化風險[6];高頻電刀溫度>60 ℃可引起組織壞死,高頻電刀所產生高溫易燒傷淺表性脂肪組織,造成脂肪液化,進而導致切口部分或完全裂開[7];縱行切口腹部張力較高,影響切口邊緣對合,切口裂開發(fā)生率高于橫行切口;妊娠期合并癥、貧血、低蛋白血癥等可導致產婦剖宮產術后免疫功能下降,為細菌滋生提供有利條件,致使致病優(yōu)勢菌進入切口,引起切口感染,造成切口愈合不良[8]。根據(jù)本研究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相關影響因素制定下列干預措施。(1)嚴格把控剖宮產手術指征,以降低剖宮產率。(2)積極治療產婦基礎疾病、妊娠期合并癥,確保良好功能狀態(tài),以提高產婦手術耐受性,有助于術后切口愈合。(3)妊娠期間加強飲食指導宣教,可于產婦產檢時進行飲食指導,并發(fā)放飲食宣教手冊,督促產婦合理控制體質量,避免體質量過度增加。(4)貧血、低蛋白血癥均可影響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故需加強圍手術期營養(yǎng)支持,維持機體正常免疫功能,調整機體內環(huán)境至最佳狀態(tài)。(5)術前做好術野準備工作,手術室各項操作嚴格遵照無菌操作原則,術中盡量避免切口上部脂肪過厚,選擇橫向切口,出血較少,且張力小,利于患者術后下床活動,且有利于減少活動時牽拉腹部造成的切口愈合困難,手術操作者需不斷提高個人操作技術,同時加強切口管理工作[9]。(6)術中應用電刀時,應將電刀強度調至可恰好能夠切割組織為宜,禁用高強度電流切割組織,同時需注意,切割過程中盡量縮短電刀與脂肪組織接觸時間,以最大限度減少電刀對脂肪組織的破壞性;縫合過程中需選擇合適縫線,做到縫合松緊適宜、杜絕無效腔、疏密適當,產婦皮下組織最大厚度>2 cm者可預見性采用減張縫合術,以避免術后切口裂開導致的愈合不良。
綜上所述,妊娠期合并癥、皮下組織最大厚度>2 cm、高頻電刀溫度>60 ℃、縱行切口、貧血、低蛋白血癥為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應盡早明確上述影響因素,為實施科學合理防治措施提供相應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