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悅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上海 200082)
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屬于心內科常見病,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心功能異常或心肌結構異常使得心功能出現障礙,心排出量減少,因此無法滿足機體組織所需,引發(fā)器官組織灌注不足,各類心臟疾病發(fā)展至終末階段即為心力衰竭[1]。相關調查指出,大部分慢性心衰都伴有程度不一的貧血癥狀,且貧血發(fā)生率和慢性心衰病情輕重呈正相關,貧血甚至可以作為引發(fā)慢性心衰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之一,而糾正患者的貧血狀況有助于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中遠期療效[2~3]。現階段,臨床以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β受體阻滯劑和醛固酮拮抗劑組成的“心衰金三角”作為心衰標準(或基礎)治療,但此類藥物長期口服可能會出現電解質紊亂、腎功能不全或者血壓降低等不良反應影響預后,因此臨床嘗試從中醫(yī)角度進行用藥,以提高對慢性心衰的治療效果[4]。本研究選取慢性心衰伴貧血患者72例,旨在探討加味當歸補血湯對慢性心衰伴貧血的治療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衰伴貧血患者72例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其基本資料,按照不同治療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6例。研究組男26例,女10例;年齡62~82歲,平均(72.07±10.06)歲;NYHA分級:心功能Ⅱ級25例,心功能Ⅲ級11例;貧血程度:輕度28例,中度8例。對照組男25例,女11例;年齡63~81歲,平均(72.12±10.02)歲;NYHA分級:心功能Ⅱ級23例,心功能Ⅲ級13例;貧血程度:輕度29例,中度7例。兩組年齡、性別、心功能分級、貧血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最新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和《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6]中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血清學檢查確診;心功能分級為Ⅱ~Ⅲ級,左室射血分數低于40%;血紅蛋白水平:女<110 g/L,男<120 g/L;對研究中涉及的藥物無過敏史;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因惡性腫瘤、慢性腎衰竭、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引起的貧血;失血性貧血或非缺鐵性貧血;半年內接受過重大手術或有冠脈血管重建手術史;因急慢性疾病而造成鐵代謝異常;血紅蛋白低于60 g/L,屬于重度貧血;臨床資料不全。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強心劑、利尿劑、鐵劑、福辛普利鈉、美托洛爾緩釋片,螺內酯等進行基礎治療,療程2個月。福辛普利鈉片(國藥準字H19980197)口服,1次/d,10 mg/次,后續(xù)可基于患者耐受性增加到每次40 mg;酒石酸美托洛爾(國藥準字H32025391)口服,1次/d,25 mg/次;蔗糖鐵(國藥準字H20055756)取5 ml蔗糖鐵,與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混合,靜脈滴注,每周2次。螺內酯片(國藥準字H33020070)口服,1次/d,20 mg/次。連續(xù)2個月。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研究組加用加味當歸補血湯,藥劑組成:茯苓30 g、黃芪30 g、丹參15 g、淫羊藿12 g、桑寄生12 g、當歸6 g。以水煎煮,取200 ml,分為2份,每日早晚各分服1次,連續(xù)2個月。
1.4 觀察指標 對比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血紅蛋白水平、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射血分數。臨床療效可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進行判定:顯效為患者的主次癥均消失,心功能提高2級以上,貧血狀況得到解決;有效為患者的主次癥稍有減輕,心功能提高1級,貧血狀況有一定改善;無效為患者的主次癥無明顯改善,心功能無明顯改善,貧血狀況也無明顯改變。有效+顯效=總有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紅蛋白、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射血分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紅蛋白水平、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射血分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紅蛋白水平、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射血分數均有明顯改善,且研究組血紅蛋白水平、左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紅蛋白、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紅蛋白、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s)
組別 n 血紅蛋白(g/L)治療前 治療后左室舒張末期內徑(mm)治療前 治療后左室射血分數(%)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tP 36 36 67.27±26.77 67.63±25.88 0.058 0.954 116.43±21.34 93.27±14.23 5.418 0.000 63.88±6.33 63.38±6.24 0.338 0.737 50.44±3.13 59.76±3.58 11.759 0.000 32.69±3.43 32.76±3.22 0.089 0.929 50.01±3.71 42.43±4.13 8.192 0.000
目前臨床尚未明確慢性心衰伴貧血的發(fā)生機制,最普遍的觀點是營養(yǎng)不良、機體中促紅細胞生成素與鐵元素含量過低以及稀釋性貧血導致心衰伴貧血。西醫(yī)治療慢性心衰伴貧血的標準用藥是ACEI/ARB、β受體阻滯劑和醛固酮拮抗劑,同時補鐵以糾正貧血。本研究中福辛普利鈉片為長效ACEI類藥物,具有保護心腦腎的功效;美托洛爾則減慢心室率,減輕心肌耗氧,在慢性心衰中可以降低致死率,尤其是心臟性猝死率的作用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螺內酯為袢利尿劑,可在短時間內消除或減輕水鈉潴留,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增強心肌收縮功能,避免心臟過度充盈。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了以上西藥,雖然可以快速改善患者心功能,但治療不夠徹底,且副作用也較為明顯,長時間服用會損害患者的腸胃功能和肝腎功能。而中醫(yī)將慢性心衰歸屬到“水腫、心悸”的范疇,認為心、脾、腎乃病位,氣血虧虛與心腎陽虛乃慢性心衰伴貧血的病機,臨床需要采取“溫腎利水”與“益氣養(yǎng)血”的治療原則[7~8]。而研究組采取的加味當歸補血湯以茯苓健脾利水,黃芪與當歸補氣生血,以丹參活血化瘀,以淫羊藿與桑寄生益髓溫陽,諸藥配伍,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可以提高造血干細胞的活性,促進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形成,提高組織再灌注,改善患者的貧血狀況與心功能[9~11]。中藥的藥性相對較為溫和,不易出現不良反應,因此安全性也非常高。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的血紅蛋白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小于對照組(P<0.05),表明加味當歸補血湯對慢性心衰伴貧血的治療效果顯著。本研究的結果與何文靜等[12]研究中86.67%的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后高于治療前的血紅蛋白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數、治療后低于治療前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P<0.05)基本相符。綜上所述,為慢性心力衰竭伴貧血患者加用加味當歸補血湯可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不僅患者的心功能可以得到改善,其貧血狀況也可以得到有效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