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是從古至今都與人為伴的家畜,作為中原最常見的役畜,牛在拉車、耕地等生產活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夏時期,統(tǒng)治者積極學習漢文化,其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畜牧業(yè)也高度發(fā)達。牛因忠誠、堅韌的品質和可靠的勞動力深受西夏人的喜愛。西夏的牛圖式不僅是黨項民族的藝術,更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產物,其中包含了中原文化與西夏文化的碰撞。在塑造牛圖式時,藝術家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采用較為寫實或者寫意的手法,以線造型,突出塑造主體的形象特征。從西夏藝術品紛繁復雜的牛圖式可以看出黨項民族的文化和藝術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并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藝術審美。
關鍵詞:西夏;牛圖式;藝術品
牛是從古至今都與人為伴的家畜,牛作為中原最常見的役畜存在,在拉車、耕地等生產活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夏時期統(tǒng)治者積極學習漢文化,其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畜牧業(yè)也高度發(fā)達。牛因忠誠、堅韌的品質,可靠的勞動力深受西夏人民的喜愛。在《天盛律令》中“邊中、畿內租戶家主”土地及家產以及所應納的租、草等皆須記錄在案,其中就有“耕?!?。在西夏藝術史上,牛也具有獨特的地位,例如敦煌莫高窟第61窟金牛宮,榆林第3窟《牛耕圖》,西夏陵出土的鎏金大銅牛、小銅牛,靈武出土的銀缽上的鏨刻小臥牛,黑水城出土的熾盛光佛中的金牛座等都有牛。這不僅是西夏藝術史上的瑰寶,同時也是人類藝術史的寶藏,更是研究人類社會史的寶貴資料。
一、西夏時期牛圖式的藝術品
(一)鎏金大銅牛
1977年出土于西夏王陵177號陪葬墓的鎏金大銅牛(圖一)[2],外表通體鎏金,牛角朝天而立,兩耳豎起,頭部緊伸而探,眼睛注視而望,屈肢而臥,造型夸張、比例勻稱、形象逼真,令人嘆為觀止。它凝重、莊嚴,蘊含著高昂飽滿的剛毅氣質,以卓然屹立的神情意態(tài)散發(fā)出強勁的藝術感染力。銅牛形象被賦予剛勁有力、忠厚、不屈不撓的人格象征,透過造型的表達,既向人們傳遞出西夏經(jīng)濟蒸蒸日上的景象,又傳達出西夏藝術的高度發(fā)達,使觀者感到振奮、壯美。該藝術品形神兼?zhèn)洌侵腥A民族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小銅牛
1973年在寧夏銀川市西郊西夏陵區(qū)78號陪葬墓出土的小銅牛(圖二)為青銅質地,屈肢而臥,雙目圓睜,雙角聳起呈弧線,彎曲相對,栩栩如生,牛勁十足。其雕刻手法渾厚深沉、粗放豪邁、簡練傳神。雖然是臥著的,但其頭部前伸,給人以強烈的動感。銅牛表現(xiàn)出聞風而動,想要動而還未跳起的瞬息動作姿態(tài),仿佛一觸即發(fā)。發(fā)則追風逐電、長驅直入的沖勁,正是銅牛力量感的最佳體現(xiàn)。
(三)莫高窟壁畫中的牛圖像
出土于榆林窟第3窟的《牛耕圖》(圖三)表現(xiàn)了一位農夫驅趕著一黑一黃兩頭耕牛在田間勞作的場景。畫面中的牛線條流暢,雙角聳起,呈弧線彎曲相對,雙耳直立,雙目炯炯有神,身體圓厚強壯,頭部前探,前方左蹄微微抬起。兩頭牛動作一致,可以看出是經(jīng)過馴化家養(yǎng)的牛,脾氣溫和、憨厚。兩頭牛的耕作場景描繪與牛形象的描繪手法一致,畫面生動有趣,牛的形象栩栩如生,讓觀者感受到了兩頭牛牛氣沖天、奮力向前、不屈不撓的精神。
出自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中十二星宮的金牛宮繪有一牛的形象(圖四),牛角向上彎曲,相對而立,眼神炯炯,直視前方,身體圓潤,肌肉結實,四蹄分開,尾巴自然垂落。畫家采用高度寫實的手法,用簡潔、流暢的線條使一只強壯有力、向前奔走的牛的形象躍然于畫面上。
同樣出自莫高窟第61窟甬道的金牛宮還繪有一牛的形象(圖五),雙角聳起相對,與頭同長,眼睛直視前方,目光溫和、呆萌,肌肉結實可見,尾巴呈S型自然垂下,四蹄分開,呈奔跑狀。藝術家以寫實的手法、流暢自然的線條描繪出了一個呆萌的牛,形象栩栩如生。
(四)臥牛圖殘銀碗
1976年,寧夏靈武市橫山出土的臥牛圖殘銀碗(圖六)碗內底有一細線精刻的臥牛圖案,孺?;厥着P于草地上,神情悠閑自得。藝術家用流暢的線條勾勒出臥牛的形象,單純生動,寫意性較強。
(五)唐卡中的金牛座
出自黑水城的《星曜》唐卡中左上角繪有一金牛的形象(圖七),牛角彎曲,雙角相對,雙耳直立,眼睛渾圓,頭部微微抬起,身體圓厚有力,前方雙蹄抬起,尾巴彎曲,通體黃色。藝術家在描繪金牛時,用抽象化的藝術語言、最簡單的色彩、高度概括的線條將金牛的形象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雖然線條簡單、色彩較單純,但絲毫不影響金牛的力量感,只是缺少了寫實性,整體呈現(xiàn)出程式化特征。
二、西夏牛圖式與宋代牛圖式的比較
宋代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昌盛,牛圖式繪畫經(jīng)五代沒落后,在宋代得以發(fā)展并進入鼎盛時期。《宣和畫譜》中云:“乾象天,天行健,故為馬;坤象地,地任重而順,故為牛?!彼未讶?、自然與牛聯(lián)系在一起,將牛與地相對應,形成一種新的哲學觀念,并以此看待牛圖式這一題材。牛圖式繪畫不僅僅是院體繪畫的題材,也是民間畫工樂于表現(xiàn)的對象。南宋《農書》中云:“農者,天下之大本,衣食財用之所從出,非牛無以成其事。”[4]宋代農業(yè)高度發(fā)達,牛作為農耕不可或缺的勞力,曾涌現(xiàn)出一批專門畫牛的畫家,如朱羲、朱瑩、甄慧、閻次平等人。
宋代牛圖式與西夏牛圖式繪畫相比,有諸多不同,具體可從以下幾點來看。
一是在構圖上,西夏牛圖式較為簡略,宋代牛圖式繪畫大多以繁雜多樣式的構圖為主,將人物畫中孩童形象和山水畫中的草木小溪、田野景致等元素移植并重新組合成以牧童、牛為主體的牧牛圖,畫家更關注世俗生活。在構圖上脫離了孤立的牛圖式而想要呈現(xiàn)整個畫面的意境,如李迪的《風雨牧歸圖》中描繪出風雨交加、景色迷蒙的場景,兩頭牛一前一后,一牧童正向騎在牛背上,手握木桿,頭戴蓑笠,另一牧童反向趴在牛背上正望向某處。旁邊雜草叢生、垂柳枝葉茂盛。畫面呈現(xiàn)出兩位牧童面對突如其來的天氣變化奮力趕牛的生動景象。畫中的牛形象生動、造型夸張、身軀碩大、步伐穩(wěn)健,寫實性很強。西夏牛圖式簡約質樸,構圖簡單,大多以孤立的形象存在或是為某幅作品中的裝飾性元素,缺少整體意境的營造。從視覺上看,西夏的牛圖式更為單純。
二是在技法上,西夏牛圖式更為多樣,宋代牛圖式造型更為寫實,更注重粗細線條的對比,以黑白水墨畫為主、敷以濃淡墨色,暈染烘托結構,使畫面產生強烈的節(jié)律感、氛圍感。施色雅淡,崇尚田園,追求內心的寧靜。為了達到畫面的平衡,畫家在營造畫面意境的同時不忘記表現(xiàn)牛圖式的趣味性,使畫面更有韻味,形成重筆墨、尚意趣的文人畫風格。西夏牛圖式技法上更為豐富,有鎏金鑄造的大小銅牛、有壁畫中的牛圖像、有唐卡中的牛形象、有銀碗中的牛圖像。設色也更為華麗,依形敷色。這種表現(xiàn)方式更能突出西夏鑄造、繪畫等方面的成熟。
三是在藝術風格方面,西夏牛圖式更為多變,宋代在文化上復興儒學,重振綱紀,融儒、釋、道三家思想于一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理學、格物致知的觀察方式,涵養(yǎng)心性的修養(yǎng)方式影響著宋代文化走向自覺與內斂。士大夫主張回歸原始樸素的自然生活,俯察萬物之生機。其牛圖式繪畫更具觀賞性,畫面布局井然有序,完整度更高,突出了宋代文人重造化、重理性的特點。它所描繪的田園景象雖然具有一定的理想成分,但其內容更加貼合現(xiàn)實。西夏是一個綜合的文化體,不斷吸收各種文化,藝術求多變,所以在牛圖式的表達上既有吸收中原文化為代表的耕牛,又有以吸收佛教文化為代表的壁畫中的牛圖式,其藝術風格并不局限一種表達,在不斷吸收各種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了自身獨有的藝術風格。
三、西夏牛圖式的審美內涵
(一)以形寫神的古雅之風
“以形寫神”出自顧愷之的《摹拓妙法》。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有云:“人有長短,今既定,遠近以矚其對……不若悟對之通神也?!鳖檺鹬@句話說的是畫家在反映現(xiàn)實生活時,不僅要達到表面形象的逼真,更應該追求事物內在的精神本質。神應以形為基礎,但如果只是形似卻未表達事物的內心,這幅畫便不算成功,形與神應緊密結合,合二為一。古雅所謂古老典雅,這種風格的形成與藝術家以形寫神的特點相聯(lián)系。西夏藝術家用來表現(xiàn)牛圖式形體的線條如行云流水般古老而典雅,有種超凡脫俗的形態(tài),所以其牛圖式作品具有古老典雅、天真爛漫的風格。西夏各類藝術品中的牛圖像刻畫得形神具備,完美無瑕。
(二)簡約的質樸氣息
西夏時期,各類藝術品對牛形象的刻畫只是用簡單的線條勾勒,或者簡單暈染,缺乏細節(jié)的刻畫,但是線體的完美運用,體現(xiàn)出畫面簡約、質樸的氣息。省去華麗的語言去粉飾,回歸原始的藝術風貌,其單純質樸也讓人流連忘返。
四、結語
西夏藝術品中的牛,既有銅塑和銀碗的臥牛,又有壁畫中的耕牛、星宮和唐卡中的裝飾牛;既有靜態(tài)的牛,又有動態(tài)的牛;既有較為寫實風格的牛,又有寫意風格的牛,形態(tài)各異,風格多樣。從西夏牛圖式的表達中我們可以看出,西夏時期的藝術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牛圖式時體現(xiàn)出以形寫神、簡約質樸的表現(xiàn)原則,對牛圖式的形象塑造運用最單純的手法,刪繁就簡,通過簡潔大氣的外形極度概括出牛的主要特征。
總之,西夏的牛圖式不僅是黨項民族的藝術,更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產物,其中包含了中原文化與西夏文化的碰撞。在塑造牛圖式時,藝術家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采用較為寫實或者寫意的手法,以線造型,突出塑造主體的形象特征。從西夏藝術品紛繁復雜的牛圖式可以看出黨項民族的文化和藝術對其他民族文化有所繼承和發(fā)揚,并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藝術審美。
作者簡介
鞠晨鳴,1997年3月生,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寧夏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專業(yè)2019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創(chuàng)作與理論。
參考文獻
[1]天盛改舊新定律令[M].史金波等,譯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湯曉芳.西夏藝術[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3]宣和畫譜[M].俞劍華,注釋.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4]徐吉軍,方建新,方健,等.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5]周鳳.宋代牛題材畫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