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 王艷麗
(1. 鄭州大橋醫(yī)院婦產(chǎn)科,河南 鄭州 450000;2. 河南省生殖健康科學技術研究院、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出生缺陷預防重點實驗室、優(yōu)生遺傳研究實驗室,河南 鄭州 450000)
多囊卵巢綜合征是在孕齡期常見的內分泌紊亂性疾病,是導致患者無排卵性不孕的主要原因。據(jù)我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的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較多,且呈逐年增加趨勢;16歲~31歲為多囊卵巢綜合征的高發(fā)年齡,占所有患者的90%以上,其中無排卵不孕癥婦女約占1/3,需要輔助生育技術助孕者占50%[1]。多囊卵巢綜合征卵巢表現(xiàn)異質性,發(fā)病因素多,以高雄激素、高胰島素、高黃體生成素為其內分泌學特征。西醫(yī)對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治療是通過拮抗下丘腦-垂體-卵巢雌激素受體,刺激促性腺激素分泌、卵泡發(fā)育。氯米芬膠囊為治療多囊卵巢不孕癥患者的首選藥物,可有效促排卵、價格低、臨床療效好,更可幫助患者調理月經(jīng)周期[2]。但西醫(yī)藥物在治療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的過程中會引起子宮內膜厚度降低,如:氯米芬膠囊具有抗外周雌激素作用,對子宮內膜形態(tài)、宮頸粘稠度均有不良影響,可阻止受精卵著床,阻礙精子活動,使其在臨床治療中使用價值受限。因此該治療方法會降低有生育要求者的妊娠率。中醫(yī)認為此病與腎虛、痰濕、肝郁化火、氣滯血瘀有關,需以補腎、祛濕、化瘀為主[3]。為尋求更好治療方法,提高治療效果,本文采用補腎調經(jīng)方聯(lián)合氯米芬膠囊的方法分析評估該中西結合治療方案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臨床療效。
選取本院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9例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研究對象所有臨床資料、實驗室資料完整;符合中醫(yī)對多囊卵巢綜合征診斷標準[4];符合西醫(yī)對多囊卵巢綜合征診斷標準[5];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雄激素分泌腫瘤、腎上腺皮質增生等疾??;存在相關器質性改變禁忌癥者;對治療藥物過敏者;存在全身性感染者;3個月內有使用激素治療者。
根據(jù)患者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n=43)和觀察組(n=46),其中對照組患者年齡17~38歲,平均年齡為23.20±4.10歲;病程3~48月,平均病程為28.62±5.22月;觀察組患者年齡17~38歲,平均年齡為23.28±4.27歲;病程3~48月,平均病程為28.47±5.17月。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正式治療前均口服復方醋酸環(huán)丙孕酮片(規(guī)格2 mg,Schering GmbH & Co. Produktions KG,國藥準字J20140114)2 mg·次-1,Qd,以提高卵巢對于藥物的敏感性。對照組口服氯米芬膠囊(規(guī)格:50 mg,上海衡山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107)50 mg·次-1,Qd,連續(xù)治療3個月?;颊呓?jīng)期暫停用藥,月經(jīng)干凈后3天繼續(xù)服用。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藥物的基礎上加用補腎調經(jīng)方。補腎調經(jīng)方藥方:當歸、棗皮、枸杞子、皂角刺、柴胡各12 g,川芎、香附、穿山甲各10 g,白芍制何首烏、鬼箭羽各15 g,淫羊藿、巴戟天各9g。腎陰虛者加女貞子、旱蓮草各15g以及生地黃20g;腎陽虛者加補骨脂12g、菟絲子15g;肝郁氣滯者加郁金、牡丹皮各12g;氣血瘀滯者加生蒲黃10g以及桃仁、紅花各9g;脾虛兼有痰濁加茯苓、白術、法半夏各12 g、陳皮9 g。連續(xù)治療3個月,患者經(jīng)期暫停用藥,月經(jīng)干凈后3天繼續(xù)服用。
1.3.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
參照《中醫(yī)婦科學》中相關標準進行評價[6]?;颊咴陆?jīng)正常、多囊卵巢綜合征典型體征有明顯變化,B超、內分泌激素檢查顯示結果均恢復正常為痊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B超顯示卵巢明顯變小、內分泌激素檢查2.0<LH/FSH<3.0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并無好轉,體征、B超、內分泌激素檢查無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性激素水平
在治療前和治療后第1個月經(jīng)周期后第5天清晨,抽取患者靜脈血液3mL,采用發(fā)射免疫比濁法檢查睪丸酮(Testosterone,T)、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xiàn)SH)、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
1.3.3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月經(jīng)周期、子宮內膜、卵泡發(fā)育改善情況
在治療結束后第1個月經(jīng)周期第10天,采用B超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子宮內膜厚度變化情況以及卵泡發(fā)育、排卵情況。
1.3.4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情況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3月內頭暈、惡心、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D)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性激素水平均降低,而觀察組T、FSH、LH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SD)
注:與治療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 T(ng·dL-1) FSH(mIU·dL-1) LH(mIU·dL-1)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對照組 43 95.43 ±8.62 38.62 ±5.11a 5.65 ±0.91 4.68 ±0.81a 16.52 ±2.33 6.62 ±1.71a 觀察組 46 95.51±8.13 26.30±5.19a* 5.57 ±0.88 4.10 ±0.75a* 16.46 ±2.41 5.16 ±1.15a*
觀察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3。觀察組患者月經(jīng)周期改善、成熟卵泡排卵、卵泡發(fā)育改善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
表4 兩組患者月經(jīng)周期、卵泡發(fā)育改善情況比較(例(%))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分別為6.97%、8.69%,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例(%))
多囊卵巢綜合征屬于內分泌紊亂性婦科疾病,對孕齡期婦女的身心健康有著嚴重的影響。在此病臨床治療中,通常以西醫(yī)的抗激素、藥物誘導排卵治療為主,但在治療后常出現(xiàn)停藥復發(fā)的現(xiàn)象,且副作用較多,使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7]。
近年來中西結合在各種疾病的治療中均發(fā)揮出了明顯的優(yōu)勢,中西結合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也受到了臨床重視。在中醫(yī)學中根據(jù)多囊卵巢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歸納在“閉經(jīng)”、“不孕”、“崩漏”、“癥瘕”等范疇內。在以往文獻研究中將此病根源歸咎于腎虛血瘀、腎藏精、屬主生殖,為先天之本;腎氣不足沖二脈空虛,導致卵子缺乏物質基礎,難以發(fā)育;腎虛導致致腎主生殖的功能失調,生殖功能紊亂,機體陰陽失調,水濕內停,痰濕內生,氣血瘀滯卵子無法排出,卵巢逐漸增大[8]。不論是腎陽虛或陰虛都會因虛導致機體出現(xiàn)病理性改變,患者肝氣郁結、無法疏泄導致氣血失于暢達,痰瘀阻滯于內,瘀血內阻,卵子無法正常排出;痰淤內阻患者表現(xiàn)為體胖多毛;肝氣郁結、靜脈不通最終導致閉經(jīng)、不孕。有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補腎活血、補腎化瘀均在多囊卵巢綜合征治療中均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9]。
本文以補腎調經(jīng)方聯(lián)合氯米芬膠囊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其治療效果明顯高于氯米芬膠囊單獨治療,而對患者性激素、月經(jīng)周期、子宮內膜厚度、卵泡發(fā)育改善情況也優(yōu)于氯米芬膠囊單獨治療(P<0.05),且不增加不良反應。在補腎調經(jīng)方中菟絲子、淫羊藿藥物可有效補腎培元,陰陽雙補,可促進腎陽化生,為卵子子發(fā)育提供足夠的原動力;柴胡、川芎、香附疏肝力氣,輔助腎陽生發(fā)功能;當歸可活血化瘀、化濕祛痰以及調經(jīng)之效[10]。
綜上所述,補腎調經(jīng)方在多囊卵巢綜合征治療中有較高的使用價值,聯(lián)合氯米芬膠囊可更好的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促進卵泡發(fā)育成熟,安全性高。
PROGRESS
Antibiotic Therapy for 6 or 12 Weeks for 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Louis Bernard, et al.
Conclusions: Among patients with microbiologically confirmed 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s that were managed with standard surgical procedures, antibiotic therapy for 6 weeks was not shown to be noninferior to antibiotic therapy for 12 weeks and resulted in a higher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unfavorable outcomes.
N Engl J Med. 2021 May 27;384(21):1991-2001. doi: 10.1056/NEJMoa20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