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慧 方林林 楊俊曉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科 洛陽471003)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發(fā)的急危重癥,發(fā)病迅速,致死、致殘率居高不下,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臨床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實施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能在緊急狀況下快速重建血管,有效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同時該方式具備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性小以及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應用價值較好[1]。但行PCI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術中、術后均面臨較大血栓形成風險,會引起相應的心血管不良事件,不利于患者預后的改善,故采取何種抗栓策略對于患者預后改善至關重要。阿司匹林是臨床常用的抗栓藥物,低分子肝素鈣也能發(fā)揮高效的抗血栓效果,但二者聯(lián)合用藥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療患者中的有效性仍需深入研究[2]?;诖?,本研究探討低分子肝素鈣聯(lián)合阿司匹林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月行PCI治療的2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120例。觀察組男60例,女60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0.71±2.12)歲;心率98~115次/min,平均心率(105.13±2.60)次/min。對照組男61例,女59例;年齡31~79歲,平均年齡(60.16±2.19)歲;心率99~116次/min,平均心率(105.25±3.00)次/min。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和(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中急性心肌梗死相關診斷標準;術前均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術明確1支或多支冠狀動脈狹窄大于75%,符合PCI指征,且為首次手術。排除標準:冠狀動脈分叉、嚴重鈣化;藥物、造影劑過敏;手術耐受力差;凝血功能異常;合并其他心臟功能障礙。
1.3 治療方法 在完成各項檢查后,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手術步驟及醫(yī)師配合事項,次日行PCI,術前進行抗凝治療。對照組術前晚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20173209)+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國藥準字H20193160),均為300 mg,次日晨服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75 mg。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術日早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60191),5 000 IU/次。兩組均在給藥后2 h送入導管室經(jīng)右側橈動脈實施PCI術,選取JUAkins型引導導管、西羅莫司洗脫支架、直徑2~5 mm的球囊導管,由同一手術團隊嚴格按照PCI手術規(guī)范操作。術后2 h拔出橈動脈鞘管,局部按壓30 min止血,繃帶加壓包扎6 h,輔助患者伸直下肢,制動12 h。密切關注患者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復查心電圖,記錄尿量,觀察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腫情況,抗炎抗凝藥物治療。術后口服阿司匹林150 mg/次和氯吡格雷75 mg/次,均為1次/d,并長期維持。兩組PCI術后均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
1.4 觀察指標 (1)兩組PCI術后7 d的血流復通率比較:無任何灌注血流是0級;輕微灌注,造影劑可通過栓塞處血管,但是未到達遠端血管處是1級;部分灌注,造影劑可通過栓塞處血管,并且能夠到達遠端血管處,但速度慢是2級;完全灌注,造影劑可到達遠端血管處,充盈速度與時間均恢復正常水平是3級。血流復通率=(2級例數(shù)+3級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統(tǒng)計隨訪6個月內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流復通情況比較 PCI術后7 d,觀察組血流復通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流復通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隨訪期間,觀察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臨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則在于盡早恢復血管再通,減少心肌組織的死亡,縮小梗死面積,維持心臟的正常生理功能,及時處理各種并發(fā)癥,降低患者病死率。PCI具有微創(chuàng)、精準、安全、有效的優(yōu)勢,但PCI術中導絲進入、球囊擴張、支架置入后高壓球囊后擴張等步驟的處理不當,可能導致醫(yī)源性斑塊破裂,刺激血栓形成,若斑塊碎片脫落至遠端形成血栓影響TIMI血流,導致血管功能異常,增加血栓發(fā)生風險,降低治療效果[4]。因此,PCI術前實施抗凝治療在保證PCI治療效果方面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阿司匹林是PCI治療前后的常用藥物,口服后通過與血小板外膜上的受體結合,可抑制血小板前列腺素H2(PGH2)合成酶和環(huán)氧化酶活力,阻礙生成血栓烷A2,繼而抑制血小板的分泌及集聚,減少PCI治療期間及治療后血栓的形成,但是單用的抗栓效果有限[5~6]。本研究中觀察組PCI術后7 d的血流復通率高于對照組,隨訪期間觀察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低分子肝素鈣聯(lián)合阿司匹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療中的效果較好,能有效提升血流復通率,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分析其原因為低分子肝素的相對分子質量小,較少結合血漿蛋白、內皮細胞、巨噬細胞及細胞外基質,生物利用度高,抗凝效果呈顯著的量效關系[7]。同時低分子肝素鈣可高效抑制凝血酶激活,且能高效催化抗凝血酶Ⅲ、對抗凝因子Xa的滅活,明顯強化以抗Xa為主的抗凝活性,減少暫時性血小板凝塊轉化為永久性凝塊的發(fā)生風險,且能改變血液流變學,降低血液黏度,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動,從而有效抵抗血液凝聚,故使其抗血栓作用更好[8]。并且肝素能加大冠脈側支循環(huán)與阻塞區(qū)血流,有效預防血管再閉塞,故PCI治療前使用肝素并輔以阿司匹林能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來阻礙血小板聚集,能高效地減少術中血栓的形成,減少對TIMI血流的影響,血流復通率更好,也能相應提升PCI治療后血栓溶解效果,利于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9~10]。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鈣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可提升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中患者血流復通率,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