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滿英,熊際文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口腔科 安徽 合肥 230011)
據(jù)調(diào)查,在所有牙周疾病之中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CP)患者約占90%~95%以上[1]。CP患者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牙周組織遭到損壞,牙周紅腫,牙齦出血,牙周袋加深,牙槽骨不同程度吸收,乃至引起牙齒的松動與脫落等,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CP的治療方案主要有牙周基礎(chǔ)治療、局部或全身藥物治療、手術(shù)等。有學者指出,在對CP患者給予牙周基礎(chǔ)治療聯(lián)合藥物治療,對于改善CP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2]。奧硝唑是一種5-硝基咪唑族抗生素類藥物,對敏感厭氧菌引起的多種感染性疾病有良好治療效果。本文觀察奧硝唑聯(lián)合牙周基礎(chǔ)治療對CP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來我院診治的80例CP患者,均符合CP臨床診斷標準[3],每位患者選取1顆磨牙作為觀察牙,AL均在2 mm或2 mm以上,治療前攝X線片示牙槽骨吸收達根長1/2至2/3之間,入組前3個月內(nèi)均未進行相關(guān)抗生素治療,未合并口腔惡性腫瘤,未合并各類傳染病、出血性疾病,排除入組前有吸煙史的患者和妊娠期患者。隨機將8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4.92±8.52)歲。觀察組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44.65±9.31)歲。所有病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兩組均由同一名具有多年臨床經(jīng)驗的口腔醫(yī)生依據(jù)標準化方案實施齦上潔治、齦下刮治等牙周基礎(chǔ)治療,之后給予3%雙氧水和生理鹽水交替沖洗牙周袋,每周治療1次,連續(xù)4周。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給予奧硝唑片1 g/d,分2次服用,連續(xù)給藥4周為一個療程。
1.3.1 牙周探診深度 使用專業(yè)牙周探針測量齦袋或牙周袋深度,亦即由齦緣直至袋底、齦溝底的長度,選取患牙頰側(cè)近、中、遠三個點進行PD測量并取其平均值作為測量結(jié)果,單位是毫米(mm)。
1.3.2 菌斑指數(shù) 采用視診與探診結(jié)合的檢測方法,囑患者以純凈水漱口后用2%堿性品紅對觀察牙進行染色,根據(jù)以下標準進行計分:(1)0分,齦緣區(qū)無菌斑顯現(xiàn);(2)1分,齦緣區(qū)牙面存在淺染色薄菌斑,視診難以見到,以探針尖可刮出少量菌斑;(3)2分,齦緣區(qū)可見中度染色菌斑,視診即可發(fā)現(xiàn);(4)3分,齦溝和齦緣區(qū)均可見較厚的菌斑。
1.3.3 改良齦溝出血指數(shù) 采用視診與探診結(jié)合的檢測方法,根據(jù)以下標準進行計分:(1)0分,牙齦外觀健康,色澤淡紅,無腫脹,無充血,齦緣探診無出血;(2)1分,牙齦輕微充血腫脹,存在孤立點狀出血;(3)2分,齦溝內(nèi)呈線狀出血;(4)3分,齦緣探診出血嚴重,或有自發(fā)出血者。
1.3.4 附著喪失 用牙周刻度探針測量齦緣至釉牙骨質(zhì)界距離,再用PD加齦緣至釉牙骨質(zhì)界距離,得出AL值,單位毫米(mm)。
1.3.5 齦溝液炎性因子水平 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1個療程后用濾紙采集檢測觀察牙的齦溝液,具體方法是將濾紙裁剪為0.2 cm×1.5 cm的濾紙條,并在觀察牙的近、遠中、頰和舌側(cè)采集齦溝液,采集完的樣本置于離心管中并加入PBS緩沖液200μL,-70℃冰箱保存,在1個月內(nèi)取出并置于室溫解凍,4℃環(huán)境下1000轉(zhuǎn)/分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并以ELISA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D、AL、TNF-α、PGE2值均以()表示,采取t檢驗。PLI、mSBI各分值病例數(shù)及占比以n(%)形式表示,采取Ridit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PD、AL均有顯著改善(P<0.05);治療后觀察組PD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PLI、mSBI均有顯著改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LI、mSBI指標對比[n(%)]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TNF-α、PGE2水平均有顯著改善(P<0.05);治療后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齦溝液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 s,μg/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齦溝液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 s,μg/L)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TNF-α PGE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35.46±6.6230.17±5.73*95.31±15.2548.54±9.61*對照組 40 35.32±6.14 33.85±6.06*96.64±16.1956.44±10.42*t 0.0981 2.7907 0.3782 3.5248 P>0.05 <0.05 >0.05 <0.05
CP屬于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在牙周疾病中占有主要位置,是造成牙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CP患者早期僅有刷牙出血或口腔異味,而無其他嚴重的自覺癥狀,因而極易被患者自身所忽視。由于牙菌斑及牙石的局部刺激是導致CP的最主要始動因素,因此齦上潔治是治療CP的常用方法[4],但通過齦上潔治雖能減輕CP患者的炎癥狀況,單靠該方法卻是無法治愈CP的。由于牙石與菌斑的分布廣泛,除了齦上之外,肉眼不可見的齦下也是其容易聚集部位,此時需利用精細的齦下刮治器,將根面的病變組織及黏附的牙石、菌斑刮除,以保持根面的平整光滑,有助于牙齦在根面上更好地附著,促使牙周袋變淺甚至消失。
奧硝唑?qū)俚?代硝基咪唑類衍生物,其分子中的硝基可在口腔缺氧環(huán)境中還原成為氨基或陰離子自由基,后者可氧化細菌DNA并導致其細胞鏈的斷裂[5],導致細菌死亡。奧硝唑可特異性對革蘭氏陰性厭氧菌、兼性菌產(chǎn)生抑制和殺滅作用,而這類細菌多為CP的致病菌。與甲硝唑相比,奧硝唑的抗菌效率更高。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PD、PLI、MSBI、AL及齦溝液中TNF-α、PGE2水平均有明顯改善(P<0.05);治療后觀察組PD以及齦溝液中TNF-α、PGE2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奧硝唑聯(lián)合牙周基礎(chǔ)治療CP能有效增強抗菌效果,牙周指數(shù)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牙周炎部位細菌數(shù)量明顯減少,能明顯改善牙周炎的癥狀。綜上所述,奧硝唑聯(lián)合牙周基礎(chǔ)治療對CP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牙周指數(shù),并能降低齦溝液中炎性因子水平,優(yōu)于單純的牙周基礎(chǔ)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