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延敏
摘要:文言文教學肩負著古代漢語言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傳承的雙重使命。我們認為,理解和支持、培養(yǎng)興趣、補實基礎和科學評價有助于解決目前少數(shù)民族農村高中文言文學習興趣缺乏、基礎薄弱、教與學脫節(jié)等問題。
關鍵詞:少數(shù)民族;文言文教學
“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1],文言文教學不僅肩負著古代漢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任務,還肩負著傳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立德樹人的時代使命。 但在高中,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貧困地區(qū)的農村普通高中,文言文的教與學,仍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是學生難以攀過的一座“大山”。突破文言文的教學瓶頸,是擺在當前農村中學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少數(shù)民族農村高中文言文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學習興趣的缺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道理顯而易懂。但學生學習興趣缺乏的成因卻非常復雜,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學習現(xiàn)代漢語,對他們來說已經是學習一門外語了。學習古代漢人用的語言而且是書面語言,對他們來簡直就是外語中的外語了。學習興趣的缺乏,首先就是一個難字。二是學習動機不強。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古代漢語并沒有或很少直接運用于生活、交際中,無法滿足現(xiàn)代人功利的現(xiàn)實愿望。另外,現(xiàn)代網絡語言的流行,更“證實”了文言文無用的看法。認知的偏差,造成學習動機和興趣的缺乏。
(二)文言文基礎薄弱。其實這不僅是語文,其它文化科目也一般,文言文尤甚。年輕老師招聘難、農村教育的“空巢”現(xiàn)象,成了一個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問題。沒有師資、沒有新鮮血液的補充,貧困地區(qū)農村教育就無法“脫貧”。文言文教學中閱讀量不足、評價機制不完善等也會造成學生學習基礎的先天不足。
(三)教與學脫節(jié)造成的學習困難。相對于初中學段,高中的文言文無論在量上還是在難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以人教版高一第一學期為例,要求學習的古詩文共有三個單元10篇文章,占比為37.5%。閱讀的字數(shù)和深度更是遠超初中時的要求。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初中是“字字落實,句句落實”,而高中則將人物形象、文章結構和藝術特色作為教學的重點之一,再用初中細致入微的串講來教學,顯然無法達成課程的目標。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第三,心理適應的困難。學生由初三進入高中,大多數(shù)人的智力和行為能力都有了質的提高,高中階段在教學內容、學習難度有所提高是理所當然的。逐漸擺脫保姆式的管理模式是學生必須經歷的心理過程。但有些學生還是難以適應角色和能力的轉變,在文言文學習上表現(xiàn)尤為突出,“等、靠、要”的思想還是一時難以改變。
二、少數(shù)民族農村高中文言文教學出路的思考
(一)理解和支持。理解學生,懷有同理之心,這是作為少數(shù)民族貧困山區(qū)普通高中語文老師應有的情懷。學生文言文基礎不好,有很多客觀的因素,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將心比心”。學習古代漢語對漢族學生來說尚有難度,何況是少數(shù)民族學生?因此,要理解學生,和學生站在同一條戰(zhàn)壕里,共克時艱,才能緩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緊張心理。
(二)培養(yǎng)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首先從老師做起。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首先對文言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深厚的感情、濃厚的興趣,熟練掌握文言文知識體系,給學生總結歸納文言文學習的方法,通過各種途徑方法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選擇適合本地學生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切忌追求時尚,盲目模仿,東施效顰。少數(shù)民族學生尤其是像我們廣西國家級貧困縣份的學生,其經濟條件、生活環(huán)境與全國絕大數(shù)地區(qū)相差甚遠,學術界的很多高大上的研究成果、做法、經驗于我們并不一定適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師要從實際、實地出發(fā),探索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良方。要加強對學生的解題指導,規(guī)范答題過程,提高得分率。
(三)補實基礎。學生基礎差已經是事實。適當?shù)摹皽毓省笔恰爸隆钡那疤帷T谥v解通假字、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時,盡可能聯(lián)系到初中的知識,用舊例來“知新”,在新授中“溫故”,強化學習的系統(tǒng)性和漸進性。對學習的內容進行適當?shù)膭h減取舍,降低學習的難度,重在培育學生學習的信心。在專題訓練中,用高考、學考的題型——“舊瓶”,來裝適當調整后適合學生基礎的試題——“新酒”,在循序漸進中,補實基礎,提高能力。
(四)科學評價。學科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尤為重要。語文課程的評價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樹立全面、科學的評價理念。在評價的過程中,強調評價的反饋和師生的交流;在評價的功能上,強調評價的激勵作用;在評價的內容上,強調知識技能與品德行為習慣并重;在評價方式上,既有定量評價,也有定性評估,既有形成性評價,也有終結性評價。我們要針對學生對文言字詞義的理解、對句子翻譯和閱讀背誦量進行考查,也要對學生在語言運用、思維發(fā)展、審美陶冶和文化養(yǎng)成等方面提出要求。既關注外在的學習結果,更關注內在的學習品質。對少數(shù)民族農村學生,要以鼓勵為主,不斷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放大他們的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培育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韓軍.韓軍與新語文教育[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1.
上林縣城關中學 53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