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平城區(qū)第二十三小學楓林分校 李俊楠
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時代的到來,各行業(yè)對個人信息素養(yǎng)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教育行業(yè)也不例外,教育信息化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教育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要實現教育現代化、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教育信息化是必經之路。2012年9月5日劉延東副總理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會議上提出:“十二五”期間,要以建設好“三通兩平臺”為抓手,也就是“寬帶網絡校校通、優(yōu)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經過多年的建設,“三通兩平臺”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基本實現了“寬帶網絡校校通、優(yōu)質資源班班通”。“十三五”期間,“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成了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2018年,教育部頒布了《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指南》,明確了網絡學習空間的內涵、結構、功能等,期以指導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與應用。
《指南》中將網絡學習空間定義為是由教育主管部門或學校認定的,融資源、服務、數據為一體,支持共享、交互、創(chuàng)新的實名制網絡學習場所。從定義中可以看到,網絡學習空間應是匯聚優(yōu)質教育資源,提供教育應用服務,支撐線上線下學習相結合,促進師生、師師、生生、家校互動,支持教育教學管理,實現師生個性化發(fā)展和集體智慧發(fā)展的組織化、實名制虛擬學習場所??臻g的核心屬性是共享、交互、共創(chuàng),基本特征是個性化、開放性、聯通性和適應性。從傳統教學論的角度出發(fā),網絡學習空間對于學生、教師、班級教學活動的資源、教與學的環(huán)境、教學組織形式等要素的變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信息化2.0的時代背景下,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與應用無疑是我們應該探討的話題。如何將網絡學習空間具體應用到學科教學活動中去,尤其是人文性和語言性特點突出的語文學科,使其更好地推動教育教學的變革,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教師在以往的備課中為了使課程內容更加充實且有趣,常常通過瀏覽器搜索教案、課件以及課程需要的相關擴展資料,而網絡上的這些資源非常繁雜、良莠不齊,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信息篩選能力,并且這個過程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很多精挑細選的學習資料在傳統課堂上也很難發(fā)揮其作用,因為一堂課時間有限,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理解情況也各不相同,教師只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基礎的教學目標,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難以給到其更深層的教學內容。而網絡學習空間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不受時空局限的教學環(huán)境,其中匯聚了豐富而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快速而準確地獲得課程相關資源,這大大節(jié)省了教師備課過程中篩選有效資料的時間。同時,教師就有時間通過自己的篩選和設計,將這些資源根據本班學生的學情進行二次整理,比如考慮到學生的基礎不同、學習能力的不同,可以將相關學習資料及要求分層分類投放到班級的學習空間中,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以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草原》一課為例,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從空間中搜集本課的教案、課件、優(yōu)質視頻課等以供參考,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出發(fā)制定預習單,將預習單、中國著名草原的圖片、作者老舍的簡介和相關延展資料、基礎生字詞語練習題上傳到班級空間的課前預習模塊中,以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和參考閱讀,然后將優(yōu)質視頻課和適合朗誦的音頻上傳到班級空間課堂學習模塊,并且給出一些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引出本課教學重點以供學生討論學習,比如“作者向我們描述了哪幾幅畫面?”“朗讀第一段,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這種境界具體指什么?”“對比討論,在寫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處?”,最后,將基礎生字詞語的練習題、非基礎生字詞語的練習題、寫景片段習題以及寫景中融入感受的經典片段習題按照難易程度分兩部分上傳到班級空間課后作業(yè)的模塊中,以供學生練習。
在傳統課堂上,雖然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接入了網絡,但學生的學習仍然受到時空的制約,容易表現出學習興趣不高、自主性不強、知識理解不透、難以靈活應用等問題。網絡學習空間可以打破時空的局限為學習者提供支持自主學習、隨時隨地學習的信息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個性化發(fā)展。
以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草原》一課為例,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可以為學生帶來許多好處。
第一,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網絡學習空間中匯聚了大量優(yōu)質學習資源,學生既可以通過自主搜索獲得想要的學習資源,也可以在班級空間中獲取經過老師篩選的學習資源。在《草原》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老師發(fā)布在班級空間里的預習單有針對性地在空間中搜索相關資料,比如關于作者的資料、作者的作品節(jié)選以及關于草原的文學資料和科普資料,還可以參考老師發(fā)到空間中的相關資料。這樣一來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可獲得的學習資源,并且方便了其獲得學習資源的方式和途徑。
第二,提供多樣的學習選擇。傳統教學由于各種因素很難兼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層次,而依托網絡學習空間,教師可以很方便地向學生提供大量的難易程度不同、種類不同的學習資料以供選擇。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差異,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比如《草原》一課在課前預習的環(huán)節(jié)基礎要求是掌握作者簡介、通過圖片感受草原之美、了解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資料,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以及學習興趣點不同的學生,可以給到更多的學習資料,比如老舍作品節(jié)選、草原科普資料等滿足其更高層次的學習需求和不同的學習興趣。此外,在課后練習的環(huán)節(jié)也可通過將習題難易程度分類以及引導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資料和習題進行學習的方式使學生在完成基本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有更豐富的選擇性,從而不斷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個性化的發(fā)展。
第三,提供開放共享的學習交互。傳統課堂可以提供給學生交流互動、表達自己想法的時間和空間有很大的局限,這使得以傳統教室為學習環(huán)境的教學往往成為教師給、學生收的模式,許多學生難以獲得表達交流的機會,而網絡學習空間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聯通、共享、共創(chuàng)的環(huán)境,學生可以在其中不受時空局限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其他學生交流自己的觀點,從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可以得到潛移默化的提高,進而可以促使寫作能力的提升,這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草原》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在班級網絡學習的留言板就課堂學習模塊中老師給到的一些引導性問題以及開放性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對比討論,在寫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處?”“生活中有哪些離別的情形?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分別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從而促使問題的解決、教學進度的推進、教學目標的完成。這種方式使得學生對于課程學習更有參與感和成就感,同時在不斷地交流討論中將知識內化,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善于聆聽和勇于表達的能力。當然,教師也可以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隨時發(fā)言,一方面有利于引導討論的方向,另一方面以這種方式走到學生中,了解他們的想法,有利于縮短和學生的距離,同時便于未來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
傳統教學評價體系是基于教師批閱紙質文本的形式在大腦中形成對學生學習掌握程度的大概評價,而學生也只能通過教師批改作業(yè)的反饋的方式知曉自己的學習程度。由于評價方式的模糊性以及時空的局限性,教師無法通過這樣的評價準確而有針對性地調節(jié)教學方式,也無法設計更加個性化的教學,學生得到一個籠統而又不直觀的評價結果也無法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更好地調整。這一問題可以通過網絡空間的應用得到很好的解決。網絡學習空間將大數據分析技術應用于教學和評價中,一方面能夠深入地挖掘并分析學生學習的相關數據,并對學生的學習反饋給予準確而直觀的評價;另一方面使得學習時空得到極大擴展,學習資源與學習過程的匹配度更高。教師可以通過精確地分析,掌握學生的需求,為其設計個性化的教學,引導并組織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從而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與能力發(fā)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實現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學生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自己學習過程的結果,更加準確地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程度和興趣點,從而為今后的學習指明方向,提高學習效率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個性化發(fā)展。
以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草原》一課為例,要求會寫的生字和詞語有“毯、陳、裳、虹、蹄、腐、稍、微、目的地、勾勒、渲染、禮貌、拘束、灑脫”等,學生在班級空間中完成教師發(fā)布的相關習題,然后空間系統可以快速給出作業(yè)數據分析結果,其中錯誤率最高的是“微、渲染”,錯誤處集中在“微”字沒寫中間的短橫,“染”字多了一撇,其他生字詞語的錯誤率很低,只有幾個人寫錯。根據這樣的分析結果,教師可以選擇在課堂上再次強調和講解“微、染”這兩個字的結構和部件,同時在班級空間中給出更多的相關練習題來鞏固這一知識點,從而使學生掌握地更加扎實。對于錯誤率低的生字詞,教師可用課下時間對寫錯的學生進行逐一輔導。這使得語文教學更高效準確。同樣的,學生在空間中學習《草原》這一課時會呈現出不同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點,比如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有些學生對科普知識更感興趣,所以他們會選擇搜索和閱讀大量關于草原的科普文章,而有的學生對文學更感興趣,他們則會選擇搜索或閱讀老舍的作品以及描寫草原美景的文學作品。學生在空間中的搜索痕跡和瀏覽痕跡都會被空間所記錄,然后空間會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每個學生留下的記錄進行分析,從而生成分析結果,并給出智能化推薦,這樣學生既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學習興趣,又能更高效地進行接下來的學習。而這種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的評價體系還能不斷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進而推動其個性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