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中,各式各樣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的夏令營、培訓班甚為活躍,收費還挺貴。家長們卻興致勃勃地花錢讓寶貝們?nèi)ァ俺钥唷?。原因是,當下世間有一股風,覺得中國的孩子太嬌寵,喜歡拿日本、美國的孩子說事,三四歲就要整理自己的房間,五六歲幫著做家務(wù),七八歲能干些粗活、重活,十幾歲可出去打工了……越比較越覺得,中國孩子將來恐怕“只配給外國孩子打工了”。
中國城里的孩子,或許不整理房間、不做家務(wù),卻未必就不苦,比如學業(yè)負擔重、精神壓力大等,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苦呢?長期如此,造成他們精神及情感上的污染和扭曲。
吃苦,是人生正常的成長過程,是一種自然的經(jīng)歷。吃苦不是目的,人類的全部努力就是為了不吃苦或少吃苦。“吃苦教育”,不是吃苦表演,更不是成年人追慕“好逸惡勞”,卻要教育孩子吃苦。被一些人推崇的西方“吃苦教育”,對西方的孩子來說是正常的課程,是自然而必須的,有時,甚至是快樂的。為什么這一套搬到中國就顯得不自然呢?當下,大多中國父母,無論如何也要讓孩子混個文憑,“流行文化”就是追星、羨慕成功者、做夢都想做老板……
古人說:正人先正己,正己正人,方可漸漸正世風。教育孩子,必須跟改變自己和生存環(huán)境結(jié)合起來。志士苦其心,讓孩子看到你的苦心、你的努力,并為之欽服和感動,然后,才談得上教育,教育也才會有良好的效果。
(摘自《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