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扣柱 張 健 竇 豆 徐 明
(連云港市贛榆區(qū)人民醫(yī)院,江蘇 連云港222100)
結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變化和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結直腸癌疾病發(fā)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現已高踞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第4位[1]。目前,腹腔鏡直腸癌根治手術通過分離、疏松各結締組織之間筋膜的空隙,祛除病灶部位,減少微小轉移灶復發(fā)率,達到治療直腸癌疾病的效果。早期腹腔鏡直腸癌根治手術多采用完全掃清淋巴結的措施,多在腸系膜根部切斷血管組織,祛除左結腸動脈,但其術后吻合口瘺發(fā)病率較高,影響了患者預后。隨著手術的開展,有學者發(fā)現對腸系膜行低位結扎,保留左結腸動脈,可有效提高患者胃腸功能情況,并降低術后各類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2]。因此,本院特開展了探討該手術中保留左結腸動脈對病人預后效果的專項研究,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腹腔鏡直腸癌根治手術治療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是否保留左結腸動脈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5~77歲,平均年齡(59.65±6.65)歲,腫瘤直徑2~8cm,平均直徑(3.7±1.6)cm,腫瘤距肛緣距離3~9cm,平均距離(5.7±1.3)cm;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58.31±6.34)歲,腫瘤直徑2~8cm,平均直徑(3.8±1.4)cm,腫瘤距肛緣距離3~9cm,平均距離(5.6±1.4)cm。研究內容獲得所有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獲得了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象分組后就基線資料對比未顯示顯著區(qū)別(P>0.05)。
1.2 方法 均給予兩組術前常規(guī)檢查處理,并行降血糖、血壓、必要的營養(yǎng)支持等措施。術前3天服用全流質食物,術前1天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清潔腸道,做好術前的腸道準備工作。兩組患者均嚴格遵循直腸全系膜切除(TME)原則,接受腹腔鏡直腸癌根治手術檢查,由同一外科醫(yī)生做手術治療。手術要求患者保持頭低足高位,全麻處理,并行氣管插管。采用五孔法措施建立氣腹通道,并于肚臍上緣處檢查腹腔,由上至結腸脾區(qū),由下至腹膜折返區(qū),由右側至游離乙狀結腸,暴露輸尿管,并于中路打開腹膜,解剖并辨認腸系膜下動脈走向情況。觀察組患者需保留左結腸動脈,于左結腸動脈分支下緣0.5~1.0cm處切段腸系膜下動脈,并及時分離、清理多余淋巴和脂肪組織,于距腫瘤下側超過2厘米處切段腸管,切除腫瘤及周圍腸管組織。采用管型吻合器在無張力狀態(tài)下行端口吻合,幫助患者重新建立消化通道,置管引流后關閉手術切口。對照組患者不保留左結腸動脈,需在腸系膜根部1~1.5cm處結扎處理,并及時切斷血管,清理多余淋巴結組織。
1.3 評價指標 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免疫法測定患者胃腸功能,并采用胃腸道生活質量指數表(GIQLI)予以評價,評分越高表明對象生活質量越好。采用膀胱功能評定量表評價兩組排尿情況,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膀胱功能越好。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運用SPSS21.0軟件處理。統(tǒng)計分別用t檢驗及χ2檢驗,計量資料(±s)及計數資料(%)組間差異。結果以(P<0.05)說明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兩組手術前后胃腸功能及排尿功能 術前兩組對象GIQLI評分及膀胱功能評分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術后觀察組GIQLI評分和膀胱功能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的胃腸功能及排尿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的胃腸功能及排尿對比(±s)
組別/n GIQLI評分 膀胱功能量表評分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對照組/30 80.87±5.23 91.23±3.31 12.65±5.76 20.34±2.13觀察組/30 80.86±5.11 99.76±3.12 12.67±5.73 27.76±2.14 t值 0.002 17.721 0.002 19.049 P值 11.579 0.001 10.137 0.001
2.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組對象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明顯低于對照組(26.67%),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隨著腔鏡技術在醫(yī)療領域的不斷成熟,腹腔鏡根治術也已成為目前治療直腸癌最理想的術式。經臨床證實,不保留左結腸動脈的患者預后性并不理想,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吻合口出血和吻合口瘺的發(fā)生率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術治療效果[3]。有眾多學者的研究結果證實了切除左結腸動脈后患者的的胃腸道功能及排尿功能受限,其自主神經受損后,排尿功能有所下降且術后尿潴留發(fā)生率較高[4]。
隨著醫(yī)療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醫(yī)生也可在腹腔鏡下獲取清晰的手術視野,通過徹底清掃小動脈周圍淋巴結組織,達到祛除病灶并保留左結腸動脈的效果[5]。本次研究中,術后觀察組GIQLI評分和膀胱功能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也明顯低于對照組(26.67%)(P<0.05)。這肯定了本研究中保留左結腸動脈后可達到改善胃腸道及排尿功能的理想預期效果。
綜上,在腹腔鏡直腸癌根治手術中保留左結腸動脈有助于直腸癌患者獲得更好的胃腸功能,降低術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瘺、尿潴留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其排尿功能的恢復,預后效果好,與不保留左結腸動脈治療措施獲得的遠期效益相似,值得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