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
在作文教學中,主要存在學生寫作難和教師教學難的問題。教師要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根據(jù)教學實際,通過主題教學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內容重組。結合重組的教學內容,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學生害怕寫作,教師害怕作文教學,究其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3個方面:一是教師被教材綁架了。教師在教學生寫作的時候,過于尊重教材,謹慎地使用教材。以小學三年級上冊的“猜猜他是誰”為例,對于剛進入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寫人物類記敘文非常困難,剛接觸作文就要寫有字數(shù)要求的記敘文,是非常大的挑戰(zhàn)。二是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企圖讓學生一口吃成大胖子,讓剛接觸作文的學生在沒有經(jīng)過多次練習的前提下獨自完成寫作任務。有些學生句子都說不通順,寫作時難免會出現(xiàn)問題。三是教學無法可依。教師一直都在探尋和創(chuàng)新好的寫作方法。很明顯,如果想要讓學生更好地完成作文,只能通過不斷訓練。然而,教材的進度比較快,沒有指出更加清晰的寫作指導途徑,教師只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教學,導致教學效果不好。
1.重組教學內容
重構組合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應該大膽取舍。使用教材不意味著要照搬照抄,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在備課的時候,要思考學生最需要什么,而不是模棱兩可。也就是說,一定要抓住作文教學的特點,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為他們提供拐杖和支架,不斷提高作文水平。
2.重組教學內容的方法
(1)基于文本選擇教學內容
課文是寫作教學的例子,要怎樣使用才能夠發(fā)揮它的價值,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備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jù)文體特征進行單元重組,將作文技法指向比較明確的文章作為教學例子。比如,第二單元的《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和第五單元的《金色草地》,就可以將其整合成事物記敘單元。把第一單元的《不懂就要問》和第七單元的《父親》《樹林與鳥》組成人物記敘單元。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而不是從第一章一直按部就班地學習到最后一章。重構之后的作文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進行更加整體化的學習,對整體知識有更好的了解。
(2)基于活動選擇教學內容
課堂學習氛圍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豐富多彩的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也為學生學習作文提供了新素材。比如,各種校園活動與第八單元的《掌聲》,可以組成一個事件記敘單元。沒有生氣的課本內容和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活動碰撞在一起,會讓學生產(chǎn)生參與和學習的沖動,學習會變得更加容易,還能從活動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寫作時一定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火花。
(3)基于季節(jié)選擇教學內容
季節(jié)的更替以及氣候的變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的生活,春天的花、夏天的雨以及秋天的葉和冬天的風,都能左右我們的心情。因此,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可以和季節(jié)和氣候掛鉤。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比較隨機,因此教師千萬不可照搬照抄課本上毫無生氣的文字,因為其不能真正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善于捕捉話題,抓住契機教學。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參觀,感受不同季節(jié)帶來的變化,讓學生認真觀察和感受,然后完成寫作任務。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認真研討教材,但不要被教材綁架,分析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需求,然后對教材進行重構,將合適的課文放在一起教學,教學效果會更好。
(本文系常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專項課題“統(tǒng)編教材體系下作文教學的“三體”視角研究”(批準號:CJK-Q202000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