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艷 張 婧 池 越 岳遠西 趙艷麗 郭曉宇 張勇偉 史彬林 閆素梅*
(1.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內蒙古自治區(qū)高校動物營養(yǎng)與飼料科學重點實驗室,呼和浩特 010018;2.內蒙古草原御驢科技牧業(yè)有限公司,和林格爾 011500)
近年來,驢產業(yè)的發(fā)展已從役用轉變?yōu)槿庥?、乳用等多種用途,提高驢的產肉性能和屠宰性能對發(fā)展驢產業(yè)、提高養(yǎng)驢業(yè)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飼糧能量水平直接影響肉用動物的產肉性能與屠宰性能,目前針對馬屬動物能量營養(yǎng)的研究十分有限。有研究表明,飼糧消化能(DE)水平(10.05、10.88、11.72和12.56 MJ/kg)顯著影響德州驢的生長性能,消化能水平為11.72 MJ/kg時德州驢具有較高的日增重和飼料轉化效率[1]。Bruynsteen等[2]研究發(fā)現,高能量限飼組(限飼60%),馬的體況評分、頭尾重、心臟重和腹圍下降的速度顯著高于能量水平為100%維持需要的對照組和中能量限飼組(限飼80%),但并未發(fā)生胃潰瘍等疾病行為。然而,關于肉驢飼糧能量水平的研究鮮見報道,目前有關驢的營養(yǎng)需要主要參考小型馬的飼養(yǎng)標準,缺乏配套的飼養(yǎng)標準,限制了驢生產性能的最大發(fā)揮。鑒于此,本試驗擬研究飼糧能量水平對肉驢生長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響,確定舍飼育肥肉驢的適宜能量需要量,為制定肉驢的飼養(yǎng)標準提供理論參考。
采用單因子完全隨機試驗設計,選用年齡為1歲、體重[(150±25) kg]相近的肉驢(公)36頭,隨機分成3組(E1、E2和E3組),每組4個重復,每個重復3頭驢。所有驢進行舍飼育肥,預試期10 d,正試期135 d,分為育肥前期(1~45 d)、育肥中期(46~90 d)和育肥后期(91~135 d)。E1組飼喂低能量水平飼糧,育肥前期、中期和后期飼糧消化能水平分別為10.13、11.23和11.97 MJ/kg;E2組飼喂中能量水平飼糧,育肥前期、中期和后期飼糧消化能水平分別為11.14、12.02和12.82 MJ/kg;E3組飼喂高能量水平飼糧,育肥前期、中期和后期飼糧消化能水平分別為11.49、12.44和13.22 MJ/kg。3組飼糧除了能量水平不同外,其他營養(yǎng)水平均相同,飼糧精粗比在育肥前期為40∶60,在育肥中期為50∶50,在育肥后期為60∶40。飼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
表1 飼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風干基礎)
飼養(yǎng)試驗在內蒙古草原御驢科技牧業(yè)有限公司進行。試驗開始前進行驅蟲。試驗期間,每個重復的3頭驢在同一個欄飼養(yǎng),精料每天飼喂2次(07:00和14:00),自由飲水,粗料每天飼喂4次(08:30、11:30、15:30、18:30)。定時清理驢舍,保持舍內衛(wèi)生。
1.2.1 生長育肥性能
試驗開始前所有試驗驢于早晨空腹稱重,記為初始體重;之后每15 d稱1次體重,計算每個階段的平均日增重(ADG)及試驗全期的總增重。試驗期間,以重復為單位,記錄每日的采食量,并計算干物質采食量(DMI)。根據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質采食量計算料重比(F/G)。
總增重=結束體重-初始體重;平均日增重=試驗期內增重/試驗天數;料重比=干物質采食量/平均日增重。
1.2.2 屠宰性能
試驗結束時,所有試驗驢禁食12 h,禁水2 h后屠宰,并參考《牛生產學》[3]的方法測定屠宰性能指標,主要包括宰前活重、胴體重、屠宰率、凈肉率、胴體凈肉率、眼肌面積、背膘厚度(GR值)、肉骨比、腎周脂肪重、大網膜脂肪重、腹內脂肪重和腸系膜脂肪重。
1.2.3 組織器官重及指數
試驗驢屠宰后,迅速分離內臟,稱量血液、皮毛、頭、蹄、尾、心臟、肝臟、脾臟、肺臟、右腎臟、胰腺的重量,并計算總臟器重和各組織器官指數。
總臟器重=心臟重+肝臟重+脾臟重+肺臟重+右腎臟重+胰腺重;組織器官指數=(組織器官重/宰前活重)×100。
1.2.4 盲腸pH、消化道重與長度及消化道指數
試驗驢屠宰后,用便攜式pH計測定盲腸內容物的pH;迅速分離腸道,稱量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結腸、直腸的重量,并計算小腸重、大腸重和整個消化道重以及各消化道指數;用軟尺測量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大結腸、小結腸、橫結腸、直腸的長度以及大結腸和小結腸周長,并計算小腸長度和整個消化道長度。
小腸重=十二指腸重+空腸重+回腸重;大腸重=盲腸重+結腸重+直腸重;整個消化道重=十二指腸重+空腸重+回腸重+盲腸重+結腸重+直腸重;消化道指數=(消化道重/宰前活重)×100;小腸長度=十二指腸長度+空腸長度+回腸長度。
試驗數據用SAS 9.2進行方差分析,并采用Duncan氏法進行多重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0.05≤P<0.10表示差異趨于顯著,P≥0.10表示差異不顯著。
由表2可知,育肥后期體重、育肥中期平均日增重及整個試驗期的總增重均以E2組最高,顯著高于E1和E3組(P<0.05);育肥中期體重為E2組>E3組>E1組,各組之間差異顯著(P<0.05);育肥后期平均日增重表現為E2、E3組顯著高于E1組(P<0.05)。料重比在育肥中期為E2組 表2 飼糧能量水平對肉驢生長育肥性能的影響 由表3可知,E2組的宰前活重和胴體重表現為E2組>E3組>E1組,各組之間差異顯著(P<0.05);E2組的肉骨比顯著高于E1組(P<0.05),但與E3組無顯著差異(P≥0.10);與E3組相比,E1組的眼肌面積有升高的趨勢(P=0.075)。E3組的腎周脂肪重、腹內脂肪重和大網膜脂肪重顯著高于E2、E1組(P<0.05),E2組的腎周脂肪重、腹內脂肪重顯著高于E1組(P<0.05);E2、E3組的腸系膜脂肪重與GR值顯著高于E1組(P<0.05)。 表3 飼糧能量水平對肉驢屠宰性能的影響 由表4可知,E3組的肺臟重顯著高于E1、E2組(P<0.05);E2組的總臟器指數有低于E1和E3組的趨勢(P=0.092)。 表4 飼糧能量水平對肉驢組織臟器重量及指數的影響 由表5、表6可知,與E2組相比,E1和E3組的消化道總重、回腸重和消化道總長度顯著降低(P<0.05),空腸、直腸和整個消化道指數以及直腸重顯著升高(P<0.05)。 表5 飼糧能量水平對肉驢消化道重量及指數的影響 表6 飼糧能量水平對肉驢消化道長度及結腸周長的影響 大量研究發(fā)現,飼糧營養(yǎng)水平影響牛、羊等草食動物的生長發(fā)育和屠宰性能,是動物增長速度的決定性因素,但針對驢的研究罕見。李文強[1]研究了飼糧消化能水平對德州驢生長性能的影響,其結果得出,飼糧消化能水平為11.72 MJ/kg時,德州驢的平均日增重、干物質采食量和料重比優(yōu)于飼糧消化能水平為10.05、10.88和12.56 MJ/kg時。本研究也得出,肉驢的生長育肥速度與飼料轉化效率以中能量水平飼糧組最高;而低、高能量水平飼糧組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尤以低能量水平飼糧組的降低幅度大。消化道長度在一定程度上與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有關,本試驗中,與E1、E3組相比,E2組的消化道總長度顯著增加,提示飼喂中能量水平飼糧可增加肉驢對營養(yǎng)物質消化吸收的表面積,延長飼糧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進而促進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因此,今后還需在營養(yǎng)物質消化吸收以及消化酶活性等領域開展進一步的研究。戴東文等[4]的研究指出,能氮比為30.01時后備歐拉羊的日增重顯著高于能氮比為25.00和35.06時。本研究中3組飼糧的蛋白質水平保持一致,因此,其能氮比不相同,這也可能是3組肉驢生長育肥速度不同的原因之一。本研究還發(fā)現,肉驢在不同的育肥階段能量需要不同,在育肥前期,飼糧以中、高能量水平較好;在育肥中、后期,飼糧以中能量水平較好。因此,有必要對不同育肥階段肉驢的能量需要做深入研究。 關于飼糧能量水平對肉驢屠宰性能的影響罕見報道。背膘厚度是反映胴體脂肪含量的主要指標,本試驗結果得出,隨著飼糧能量水平的升高,肉驢的背膘厚度和胴體的脂肪沉積增加;宰前活重、胴體重、眼肌面積和肉骨比呈現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提示飼喂中能量水平飼糧的肉驢獲得了較好的屠宰性能。許多研究得出高能量水平飼糧并不能得到更多的產肉量,反而可導致過剩的腹部脂肪或胴體脂肪的堆積[5-7]。內臟器官和消化道的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動物的營養(yǎng)狀況和生長發(fā)育情況。祁敏麗等[8]的研究指出,湖羊羔羊在40和60日齡時,能量限飼可顯著降低肝臟重及其占宰前活重的比例、瘤胃重及其占復胃重的比例,說明能量限飼可抑制斷奶羔羊內臟器官發(fā)育,尤其是肝臟和瘤胃的發(fā)育。本研究得出總臟器指數即臟器總重占宰前活重的比例表現為E2組有低于E3和E1組的趨勢,這也部分解釋了E2組肉驢屠宰性能優(yōu)于其他組的原因。王定發(fā)等[9]也得出了相似的研究結果,即隨著飼糧消化能水平的增加,海南黑山羊的臟器重量無顯著變化,但臟器指數減小。胃腸道發(fā)育程度直接影響采食量和消化能力,而小腸是營養(yǎng)物質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其重量和長度的改變會影響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進而影響動物的生產性能[10]。本研究結果表明,中能量水平飼糧組的空腸指數顯著降低,消化道總重、回腸重顯著增加,這也進一步解釋了中能量水平飼糧組的肉驢屠宰性能優(yōu)于其他組的原因。 綜上可知,育肥前期、中期、后期飼糧消化能水平分別為11.23、12.02和12.44 MJ/kg時肉驢可獲得較好的生長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本研究是在飼糧蛋白質水平相同、能量水平不同的條件下進行的,但在蛋白質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可能會引起氨基酸水平的變化,這些變化會對肉驢的生長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產生怎樣的影響需做進一步的研究。 在育肥前期、中期和后期飼糧消化能水平分別為11.23、12.02和12.44 MJ/kg時,肉驢可獲得較好的生長育肥性能與屠宰性能;飼糧能量水平過高或過低均不利于肉驢生長育肥性能與屠宰性能的發(fā)揮。2.2 飼糧能量水平對肉驢屠宰性能的影響
2.3 飼糧能量水平對肉驢組織器官重量及指數的影響
2.4 飼糧能量水平對肉驢消化道重量、長度及指數的影響
3 討 論
3.1 飼糧能量水平對肉驢生長發(fā)育、育肥性能的影響
3.2 飼糧能量水平對肉驢屠宰性能的影響
4 結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