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課程標準的知識與能力要求轉化為學生可獨立操作的學習任務清單,有效解決學生“學什么”和教師“教什么”的問題,緊緊圍繞學生會“怎么學”這一主線,深入研究教師該“怎么教”的問題,實現(xiàn)二者有效融合,逐步提高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學習任務清單;操作策略;學習“推進器”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134(2021)02-0024-03
作者簡介:朱友林(1971-),男,福建東山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策略.
經過幾年的課堂教學實踐,筆者在制定高效課堂的操作流程及實施策略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特別是在探索學生“怎么學”和教師“怎么教”的課題實踐探索中,我們總結出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操作策略:通過“學習任務清單”為學生的學習進行方向導航,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通過收集學生自主學習信息,及時為學生提供學習“助推器”以突破學習難點,實現(xiàn)精準施“教”;通過設計多層次的練習,引導學生回歸學習目標,將所學知識進行應用與升華,為學生學習再加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xiàn)“異步達標”.下面以“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為例,談談“怎么學”與“怎么教”的問題,與各位同仁交流分享.
1 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任務清單,為學生的高效學習“導航”
教學目標不明確,課堂則容易陷入無序,僅僅是隨意狀態(tài).但若僅僅是確定了教學目標,雖然教師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但學生終歸是被教師牽著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到抑制,學習效率不高.而有了學習任務清單后,相當于給學生提供課堂學習的“導航儀”,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才能被有效激發(fā),課堂才能迸發(fā)活力.
教學片段1 學生自主先學,體驗學習目標
教師展示“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清單”如下:
(1)請大家閱讀課本“聲音的產生”,嘗試完成學習目標1.
(2)閱讀課本“聲音的傳播”,嘗試完成學習目標2和3.
學習目標1:聲音是怎么產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結論?
學習目標2:聲音能在真空中傳播嗎?有哪些實驗可以驗證該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哪些條件?
學習目標3:聲音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的傳播速度大小有什么特點?常溫下,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多大?
評析:在本片段中,通過學生的學習任務清單,將學習目標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目標中以陳述句向學生展示教學目標.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以問題的方式呈現(xiàn)學生較易接受,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習內容更明確且具有可測性.
學生“怎么學”的操作策略:學生在學習任務清單的“導航”下,自主學習教材,并嘗試自主解決問題,與其他同學交流問題的答案及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辦法等,從其他同學的答案中獲得經驗與啟示;面對獨立解決過程中難度較大的問題解答不出來時,學生通過查閱教輔材料或上網查資料尋找解決辦法,或與其他同學、教師共同商討.
教師“怎么教”的操作策略:教師根據(jù)課標的要求及教材內容,確定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再根據(jù)教學目標制定學習目標,進而制作學習任務清單,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先學,嘗試解決學習任務清單中的問題,以初步達成學習目標.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首先教給學生如何根據(jù)教材內容提出問題的方法,逐漸過渡到讓學生嘗試提出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深入深層次的自主學習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從領著學生知道怎么學,到學生自己嘗試提出問題主動學,最后實現(xiàn)完全獨立深入地學.
2 將“怎么教”轉化為“怎么學”,為學生突破難點提供 “助推器”
毫無疑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離不開教師的“導”.只是教師在什么時候介入學生的學習過程,其效果最佳,這才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重點關注的問題.若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介入過早,學生對該教學內容的認識不夠深刻,學生本應獲得發(fā)展的能力未能充分得到鍛煉,學生失去一次訓練的時機,抑制了學生潛能的提高.而若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介入過遲,則學生的學習會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影響課堂學習進程及效率.要讓教師“怎么教”成為學生“怎么學”的“助推器”,其前提是診斷出學生通過“先學”達到的知識掌握程度,而后才決定采取何種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更進一步深入地學.沒有此前提,教師的“教”則沒有針對性,往往“教”不到點子上,未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潛能,影響了教與學的效果.
教學片段2 合作探究,展示后教
請大家在解決三個學習目標后,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做一做:利用你身邊的器材(教師提供器材:刻度尺、鋼筆帽、紙、塑料薄膜、橡皮筋、音叉以及裝水的燒杯等)發(fā)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方法與眾不同?這些器材發(fā)出聲音時有什么共同特征?說明了什么?(對應學習目標1而設計)
想一想:仔細觀察以下三個探究實驗(如圖1、圖2、圖3所示),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并思考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由此你能得到哪些結論?(對應學習目標2而設計)
試一試(對應學習目標3而設計):
(1)通過對比“一些介質中的聲速”表1中的數(shù)據(jù),你能得到哪些結論?
(2)彈奏弦樂器(如吉他、二胡、提琴)、管樂器(如笛子、葫蘆絲)和打擊樂器(如鑼、鼓)時,它們的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3)敲打桌子時,大家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發(fā)生了振動?
評析:在本片段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參與“做一做”“想一想”和“試一試”的動手與動腦的活動情況,可以大體了解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進度及達標程度,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及策略,安排更符合學生學習實際的教學內容,特別是針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難點設計相應的探究實驗或分層導思問題組,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為學生更深入的學習提供“助推器”.對于學生來說,本環(huán)節(jié)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學習目標的認識,從操作層面上激發(fā)學習興趣,彌補學習能力上的不足.
學生“怎么學”的操作策略:學生根據(jù)學習任務清單“做一做”的內容,進行小組展示與評價,此環(huán)節(jié)的內容針對學習目標1而設計,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真實顯現(xiàn)其對學習目標1的達標程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動——“想一想”環(huán)節(jié),此環(huán)節(jié)的內容針對學習目標2而設計,通過真實的實驗探究情境,引導學生領悟現(xiàn)象之“理”,進一步深入理解學習目標2的內容.最后,通過“試一試”環(huán)節(jié)中的三個較有深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分析數(shù)據(jù)總結規(guī)律和科學研究方法等方面拓展知識與能力,完成學習目標3的內容.
教師“怎么教”的操作策略:教師根據(jù)學生“做一做”“想一想”和“試一試”的完成情況,加以指導,引導學生在組內交流“先學”內容(由優(yōu)生指導學困生),如果學生掌握情況較好,教師則沒必要在此知識點上花費更多的時間,而應把精力重點放在設計好探究實驗或設計分層導思問題組上,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同時在“如何觀察實驗現(xiàn)象”“如何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總結規(guī)律”“可采用哪些科學研究方法將實驗現(xiàn)象放大”等方面下功夫,把學生引向深層次學習.
3 讓學習內容回歸學習目標,為課堂學習裝上“知識回旋加速器”
在一節(jié)課的單位時間內,學生經歷的學習過程既有看書、動手操作實驗(或演示實驗)探究,又有交流與總結及練習與講評.這種形式多樣的學習過程,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感官,有效提高了學生獲取及應用過程、掌握與應用知識的能力.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會迷失了方向(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沉迷于活動表象(如只記住了實驗現(xiàn)象,而無法得出結論)與機械做題之中,無法進入深層的學習過程.此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回歸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學片段3 收獲交流,回歸目標
學生在學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節(jié)課后,教師通過以下提示引導學生回歸學習目標:
(1)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請大家整理在筆記本上.(或要求小組長負責逐個提問“學習目標”中的問題,讓同組成員回答,以此檢查全體學生完成學習情況)
(2)本節(jié)課我們學過哪些科學研究方法?
(3)你還有哪些問題不清楚?請記錄下來,課后跟老師或同學探討.
評析: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整理學習筆記的習慣.學生整理學習筆記的過程,是將新學知識納入個體知識系統(tǒng)的過程,特別是科學研究方法等方面內容的總結,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提供方法論支撐,提高學生的效率與能力.課堂上由小組長抽查組內其他學生掌握“學習目標”中的知識,可以督促一部分偷懶的學生,避免他們掉隊.讓學生記錄下學習中的疑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養(yǎng)成主動提問題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生“怎么學”的操作策略:學生根據(jù)教師在課堂小結環(huán)節(jié)提出的問題,逐步學會從物理知識與規(guī)律的內在邏輯關系、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等方面去整理學習筆記,學會對新舊知識建立邏輯聯(lián)系,并學會提出有價值的新問題,養(yǎng)成整理學習筆記的良好習慣.
教師“怎么教”的操作策略: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給學生從物理知識與規(guī)律、科學研究方法等方面去整理學習筆記;教給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將新學知識納入自身知識系統(tǒng)的方法;督促學習小組成員間進行協(xié)作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解答學生(特別是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
總之,教師只有在深入研究學生在學習某個知識點時會“怎么學”的基礎上,再制定“怎么教”的課堂教學策略,并使二者高度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引導學生高效地主動學習,逐步提高學生獨立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湯清修.初中物理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彭前程.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收稿日期:20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