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瑜
摘 要:博物館作為紅色文化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在戰(zhàn)爭年代創(chuàng)造的先進文化,并以其獨有的魅力,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也為后來者提供前進的動力和精神信仰。紅色文化象征著頑強的生命力,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應當被傳承和發(fā)展。
關鍵詞:紅色文化;博物館;實踐
隨著社會進程的加快,人們內心的精神世界逐漸干涸,急需一種精神文化為當代中華兒女指明方向,帶來精神力量。紅色文化是精神動力的來源,源源不斷地為人們干涸的精神世界注入新鮮的活力。作為一種抽象的文化形態(tài),其文化價值體現在承載它的博物館里,博物館的講解中充分融入紅色文化內涵不僅可以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承,也為博物館的發(fā)展提供了保障。
1 紅色文化傳承現狀分析
幾十年來,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深入人心,體現著中華兒女的精神面貌。如今烈士雖然離開了我們,解讀他們只能通過一塊塊碑文、一本本書籍,但紅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在一代代的中華兒女之間傳承、永生。直至今日,紅色文化走進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洗禮著我們的靈魂,升華著我們的精神世界,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來之不易。但紅色文化的傳播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人對其認識太過于抽象、片面,不能更好地領悟優(yōu)秀的革命文化。根據調查,大多數人對中國的抗戰(zhàn)歷史文化和英雄人物比較感興趣,愿意主動去了解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且表現出對紅色文化傳承的期望,但也有少數人認為紅色文化精神的發(fā)揚不再顯得那么重要,參觀也僅是為了完成任務。
2 博物館對紅色文化傳播的意義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博物館,博物館是了解一個國家、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對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整理,是精神文化的來源。其中,博物館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播有重要的意義,發(fā)掘和利用紅色文化的獨特價值是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中國文化對世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博物館對紅色文化的傳播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對歷史文化的直觀體現。平時我們能接觸到的歷史多半來源于書本、影視作品中,對于觀眾來說,歷史沒有具體的形態(tài),具有抽象性。而博物館不同,在博物館里各種各樣的文物、資料都是歷史變遷的證據,而且博物館還對這些歷史文物做了整理,按照歷史線直觀地將各個時代的時代特征、文化特色、典型事件做了具體的、直觀的體現,比書籍、影視作品更具有說服力,更能震撼觀眾的心靈。不同的博物館之間存在差異性,這些差異的背后是不同的歷史、文化、精神,足以引起觀眾的思考。
②文化傳承的血脈。文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形態(tài),人們總是說傳承文化,但不理解何為文化。文化的內涵可以體現在博物館陳列的一幅幅書畫、器物中,這些具體的物品承載著文化的意義。因此,博物館里存放的是文化的血脈,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著一段獨特的歷史,從這些歷史故事中,觀眾得以感受文化的魅力,使抽象的文化內涵具體地呈現。生命會消失,歷史會演變,但這些文物將永久留存,承載著它的文化內涵,穿越千年萬年,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文物是永恒的,供一代代的人欣賞、揣摩,見證歷史長河,豐富文化內涵。
③提升一個人的品位。好的品位能讓一個人具有優(yōu)雅的氣質,幫助其領略藝術之美,提升一個人的境界。骨子里的氣質不是來自外表的華麗裝飾,是在一定的文化熏陶下慢慢培養(yǎng)的,經常去博物館可以潛移默化地提升一個人的品位,培養(yǎng)其優(yōu)異品質。紅色文化表達的是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革命精神,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享受著安逸的生活,缺乏吃苦耐勞的優(yōu)秀品質,而博物館對紅色文化的講解則是這一代年輕人精神力量的源泉。
3 目前博物館講解中存在的問題
①生。博物館講解“生”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講解員的語言技巧,目前部分講解員對于文物的講解都是背誦、轉述,應付了事。講解員自身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不能重視自己的講解工作,致使觀眾喪失了聽下去的興趣,甚至有的講解員會犯一些常識方面的錯誤,混淆歷史朝代、人物關系等,降低了觀眾對博物館的滿意度。②冷。“冷”是指講解員講解的內容雖沒有錯誤,但只是單純的內容輸出,沒有考慮觀眾的接受度,沒有現場互動交流,不能用自己的講解帶動現場的氣氛,而僅僅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這樣的講解雖然內容正確,但對文化的傳播促進效果不大,觀眾不能受到感染熏陶,感受不到文物的內在精神價值,使觀眾的興趣大大降低。講解員作為文物和觀眾之間的紐帶,其意義在于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使觀眾充分、全面地認識文物,探索其內在的精神內涵。所以,加強與觀眾之間的交流,活靈活現地進行文物的講解是一個優(yōu)秀的講解員必備的技能。③硬?!坝病笔钦f講解員的講解缺乏感情的投入。文物雖然是“死”的,但是講解員可以憑借自己高超的講解藝術讓一件件歷史文物“活”起來,給文物注入生命力。過于生硬的講解方式會使觀眾逐漸失去聽講的耐心,從而降低觀眾和博物館的黏性,對文物內涵和精神的傳播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4 紅色文化融入博物館講解藝術中的實踐策略
4.1 培養(yǎng)出色的講解員
一個優(yōu)秀的講解員能夠讓文物內涵的輸出事半功倍。文物不是“死”的,也不是分散的,它們記錄著一定時期的歷史。因此,講解員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歷史知識儲備,了解展品的時代背景。其次,講解員要加強實踐,多多練習講解技巧,積累經驗,總結教訓,創(chuàng)新講解方式。最后,一個優(yōu)秀的講解員千萬不要局限于講解稿,要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講解風格和個人魅力,增強和觀眾的互動交流,營造良好的氛圍,形成個人特色。一個出色的講解員要時刻保持學習的狀態(tài),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具有責任意識和使命感,平時多讀歷史書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
4.2 加強藝術底蘊的講解
①多方位講解,適應不同人群。博物館是我國豐富歷史文化的載體,吸引了大量的觀眾,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屢創(chuàng)新高。這意味著我國國民對于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探索文化底蘊有一定的需求,現已成為一種潮流。博物館的受眾人群多樣,上至年邁的老人,下到學前兒童,貫穿各種職業(yè),但由于受眾的差異性,關注點、興趣愛好、行為習慣不盡相同。因此,博物館的講解要照顧到不同年齡段、職業(yè)的群體,細化講解方案,針對不同的受眾因人施講,從不同的關注點切入。多方位的解說不僅體現了講解員的軟實力,更保證了紅色文化融入博物館講解的工作進程。如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年齡大一點的觀眾更注重對那個革命年代歷史事件的詳細了解,講解員在講解中盡量將史實詳細地呈現給觀眾,引發(fā)其共鳴;而對年輕的觀眾如學生一類,講解中針對歷史事件的時間線,總體的講解革命事跡,也能對學生了解歷史知識有所幫助。
②打造情境,引發(fā)共鳴。情境的打造能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文化的魅力。弘揚紅色文化需要觀眾熟悉戰(zhàn)爭時期的歷史,而了解歷史最好的方式是沉浸式的體驗。博物館作為紅色文化的載體,為這種情境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它的內在即為精神,以多元素的形式設計來展示精神的內涵。情境的建立要充分考慮不同博物館的特殊性,對于展品的內容、形式都要進行區(qū)分考慮,再結合巧妙的語言、創(chuàng)意和觀眾產生共鳴。展陳方式要足夠創(chuàng)新,古板的陳列無法引起觀眾的思考。講解過程要注意氛圍的調動,在一個系統(tǒng)的空間內將所有內容進行融合、延伸,最大化地烘托紅色文化的底蘊。如在紅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下,講解員在講解中可以適當地通過3D電子屏幕,將長征過程中的主要事跡,如爬雪山、過草地、順利會師等畫面清楚地呈現給觀眾,讓觀眾身臨其境,體會長征過程中的艱難,體會成功會師的喜悅。
③現場互動,增加黏度。體驗式的實踐活動能夠增加解說的儀式感,增強觀眾的參與感,觀眾身體力行地參與體驗,紅色文化解說的效果才能最大化地發(fā)揮,講解人員首先要做好現場互動,如現場知識搶答、全民敬禮的活動,調動觀眾的情緒,增強紅色文化精神的感染力,開展各種紅色文化教育主題活動,借鑒各種典型的科普教育實踐案例,讓現場活動成為博物館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其次,要增加關注的黏度,推出文創(chuàng)產品的展覽,發(fā)放承載紅色精神文化的紀念品,讓紅色文化走進大眾的生活,讓紅色文化精神成為推動年輕人進步的動力,促進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承。如延安作為延安精神的發(fā)祥地,延安革命紀念館內珍藏有大量的照片、文獻等。講解員可以在講解過程中加強和觀眾的互動,如看到窯洞的場景,詢問觀眾中有沒有人住過窯洞等,引發(fā)觀眾共鳴。
4.3 加強講解藝術外拓
目前國內博物館對于紅色文化知識的講解僅局限于在館內,對精神的傳播有一定的局限性,來館的人流量有限,認真聽講解的觀眾更是大大減少,而對精神的領悟很難做到全面細致。博物館要擺脫這種困境。加強講解藝術外拓,使紅色文化精神走出博物館,走進大眾的視野中。打破這種固定的局限性,走出去使紅色文化更具活力,更有意義。多開展館外的交流活動,提高廣大民眾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將博物館的理念帶到陳列館之外,使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播更具開放性和親民性。同時,不僅要讓紅色精神走出館外,也要促進紅色精神走出海外,向世界宣傳我們的紅色文化。和世界各國的文化館合作,引入外展的同時,也將我國的文化傳播出去,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舞臺上的影響力,提高我國文化地位。如延安革命紀念館可以嘗試走出延安,走進紅色歷史較為匱乏的南方城市,通過參加一些大規(guī)模的展會向更多的人宣傳延安精神,宣揚紅色文化。同時也可以借助新興的網絡平臺如抖音、快手等,通過直播或視頻的方式加強外拓。
4.4 加強講解藝術創(chuàng)新
①更新傳播平臺。如今博物館已經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受到了廣泛關注,博物館對文化的傳播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期待。博物館在藝術講解方面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要及時地尋求改革創(chuàng)新。如一些觀眾反映:展示信息過少,不能學到知識;只有講解員的講解或者文字展示;展示牌看不清楚,觀眾容易迷路等。觀眾參觀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即是展示信息的不完善,因此,博物館要全方位地改善參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增強觀眾的體驗感,借助各種互聯網新興技術,包括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3D技術等促進博物館講解藝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借助互聯網的大環(huán)境,將紅色文化的講解與新技術結合起來,升級館內的基礎設施,加大博物館內軟硬件技術的投入,深入地挖掘文物的歷史意義和價值,使紅色文化精神得以廣泛深遠地傳播。如延安革命紀念館可以引入先進的3D電子屏幕,利用互聯網放映經典的傳播紅色文化的影視片段,像延安城市變遷、抗日戰(zhàn)爭、紅軍長征等,讓觀眾體會到生活的來之不易。
②更新傳播創(chuàng)意。紅色文化精神深入廣泛地傳播必然需要豐富的創(chuàng)意展示。目前博物館對于文化的輸出主要是靠講解和文字展示,觀眾能做的只是參觀文物、閱讀文字說明、聽講解。這種講解缺乏創(chuàng)意性,難以激發(fā)觀眾的興趣,產生共鳴。不同的展現形式決定了不同的感官體驗,觀眾對于一種精神的領悟和理解取決于講解的方式、氛圍、環(huán)境、輔助物件等??茖W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為博物館的文化輸出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手段,3D技術、聲光技術等無不是促進博物館講解創(chuàng)意的有效手段,博物館要不斷地改進講解手段,探索和嘗試各種創(chuàng)意途徑。如引進歷史小劇場、機器人解說等,這種新穎的手段,能吸引一大批的觀眾,也能讓紅色文化的傳播更有效率。同時,觀眾也會期待對內容的創(chuàng)新,促進了博物館和觀眾的雙向黏合,為博物館講解的創(chuàng)新提供更好的經驗和依據,促進共同進步。
4.5 設立紅色文化館
如今,很多博物館都有專門的紅色文化館,使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播更具針對性,同時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紅色文化館的設立首先要明確展館的主題,主題的確定決定著展館的陳列風格、裝飾風格等。展館的設計過程要時刻銘記紅色精神的內涵,設計風格要極力展現紅色文化的主題,運用直觀、簡潔大方的色調,增強參觀者的視覺體驗。要注意的是每一個紅色展館都要有其獨有的特色,要足夠抓住觀眾的眼球,加入一定的亮點,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展館的設計和陳列要尋求創(chuàng)新,設立不同于傳統(tǒng)展館的具有歷史風格的紅色文化展覽館,充分利用新媒體設備,融入遙感技術等新興技術,加入3D電子屏,放映符合紅色文化傳承的短片,讓觀眾身臨其境地參與到紅色文化精神的體驗中,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引起觀眾的參觀興趣。
5 結語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時期產生的一種先進的中國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文化自信關乎國運興衰,是國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博物館是紅色文化的載體,對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播和傳承起著關鍵的作用。博物館的講解中要充分結合紅色文化,弘揚紅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內涵,為中華兒女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目前博物館的講解大多存在著“生”“冷”“硬”的問題,影響觀眾的體驗感,博物館要針對這些問題做出改進,提高講解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講解藝術,成立紅色文化館,促進紅色文化精神被更多的觀眾理解和傳承。
參考文獻
[1]欒振芳.如何在博物館文物展覽中融入紅色文化教育[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6):136-137.
[2]屈曉寧.思政教育功能在紅色博物館的探索[J].長江叢刊,2017(11):142.
[3]常成.紅色博物館思政教育功能的探索[J].學習月刊,2015(16):33.
[4]張彥.基于博物館紅色教育的功能開發(fā)探究[J].辦公室業(yè)務,2012(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