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云岡石窟始建于北魏,以規(guī)模宏大、題材豐富、雕刻精美聞名于世,是我國規(guī)模較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五華洞指云岡石窟現(xiàn)編號第9、10、11、12、13五個洞窟,其現(xiàn)存壁畫及彩塑均為清代包泥并重裝,內涵豐富且色彩絢麗。由于長期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出現(xiàn)壁畫酥堿、地仗層剝離、脫落等病害,再加上窟區(qū)近年來濕度和降雨量比較大,壁畫局部病害有加重趨勢,對現(xiàn)存壁畫的長期保存與展示有重大威脅,亟須進行搶救保護。
關鍵詞:云岡石窟;五華洞壁畫;修復保護技術
0 引言
由于云岡石窟五華洞壁畫的支撐體為石砂巖質地,地仗層為泥層,經過長時間的風化侵蝕、強光直射及自然老化,壁畫出現(xiàn)了空鼓、地仗酥堿、顏料層起甲脫落等諸多問題。2014—2015年,敦煌石窟研究院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對五華洞壁畫進行了保護修復。本文擬通過對云岡石窟營造及修繕歷程、五華洞彩塑壁畫的制作材料及工藝的梳理,對壁畫病害成因及修復技術進行總結分析。
1 云岡石窟的修建歷程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千米外的武周山南麓,與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云岡石窟正式修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直至孝明帝正光五年才基本完成,前后歷時60年。石窟的修建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不同時期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使云岡石窟風格多樣、內容豐富,是不可多得的人類藝術瑰寶。
早期的云岡石窟修建始于北魏文成帝初年,據(jù)記載,當時共開窟五所,因此被稱為“曇曜五窟”。而關于“曇曜”之名的由來,還有這樣的一段傳聞:相傳北魏高僧曇曜偶然來到了武周山,驚嘆此地鐘靈毓秀,于是上山開鑿佛像、繪制出精美的壁畫,從此拉開了云岡石窟大規(guī)模開鑿的序幕。
云岡石窟修建中期是云岡石窟最鼎盛時期。北魏遷都前后40年間,經濟繁榮并且國力也相對雄厚,為更加細致地開山修建佛像打下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也有利于全國上下優(yōu)秀人才集聚于皇城腳下為君主效力。查閱史書典籍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北魏時期佛教的傳播在中原一帶十分盛行,單從中原地區(qū)數(shù)以萬計的佛塔規(guī)模就可以看出,上至皇室宗親下到平民百姓無一例外的信佛。孝文帝遷都前夕,云岡石窟的大型佛像基本完工,洞內中心有雕刻的支柱支撐防止坍塌,四周墻壁上的壁畫題材豐富,多講述彌勒佛、釋迦牟尼等佛的成佛歷程及游歷經歷。畫面的表現(xiàn)手法也積極創(chuàng)新,突破了人物國家的限制,使人物面貌、神態(tài)更加中國化。這一時期也掀起了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風潮,多種繪畫、雕刻技術的融合也逐漸形成了中國獨有的風格。其風格以工整華麗、服飾精美為主,與早期石窟的風格產生鮮明的對比。
晚期石窟建于遷都洛陽之后,這時的石窟開鑿規(guī)模上以中小型開鑿為主,開鑿造像的活動也從皇室貴族向中下層轉移。因此,這一時期佛像相比于中期更小,雕刻技術上也發(fā)生了變化,風格以清秀典雅為主,這也更加符合中國傳統(tǒng)審美。佛像、菩薩的面容較為消瘦,重點刻畫其頸部并以長頸為主,肩窄下削給人一種對世間苦難悲憫救世的感受,這也映射出當時人們生活在痛苦之中,想要尋求解脫的強烈愿望。這種中式的佛像刻畫手法也對后世石窟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2 云岡石窟的修復工作歷程
五華洞壁畫在清代時重施彩繪后,色彩華麗,形態(tài)瑰麗多姿,并因此而得名。但因年代久遠再加上雨水的浸泡,五華洞壁畫受損嚴重。1974年,文物工作者對五華洞壁畫進行了全面勘查,這也是云岡石窟第一次大規(guī)模進行維護工作。這次維護工作中發(fā)現(xiàn)大量洞窟內的雕刻、支柱隨時面臨崩潰倒塌的危險,因此搶救性工作迫在眉睫。許多大型佛像表面上看沒有破損,但內部已經出現(xiàn)了空洞、破損等問題,面對高難度搶險工作,文物工作者們只能憑借自己已有的經驗判斷佛像身上的每一條裂紋出現(xiàn)的原因并對癥下藥尋找保護措施。
隨后,當?shù)卣敊C立斷向國家反映石窟的現(xiàn)狀,請求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對云岡石窟予以保護。轉折點來自“三年保護政策”,從此云岡石窟開始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組建專業(yè)隊伍,并查閱大量保護文物的古文獻資料,采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先進技術相結合的方式更好地對石窟進行保護。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修復工作在緊張的氛圍中緊鑼密鼓地展開了,此次維護工作主要圍繞壁畫、佛像的風化開裂問題進行治理修復,改善了石窟保存的現(xiàn)狀并為后期的進一步修復打下基礎。
到了20世紀90年代,大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所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同樣威脅著石窟的保存。山西的煤炭業(yè)是支撐其發(fā)展的主要產業(yè),于是大量的運煤車途徑距石窟300多米的109國道,車輛經過后揚起的煤渣灰、粉塵給石窟內的佛像和精美的壁畫帶來了巨大威脅。除此之外,大量車輛通過所帶來的地面震動也給石窟的整體結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109國道改道勢在必行,后來經多方努力,109國道成功改道繞過了云岡段。這不僅僅是一次改道,也體現(xiàn)出了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是“預防性保護理念”的重要實踐,為后期的文物持續(xù)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幾年對五華洞壁畫的修復更加注重科學系統(tǒng)性整體修復治理。例如,針對五華洞內壁畫滲水問題,專業(yè)人員對經常出現(xiàn)問題的地方進行全面勘查找出問題根源,設計出科學有效的防水方案,徹底解決對石窟威脅最大的滲水問題。2012年,云岡石窟研究院組織開展了云岡保護史上第一個立足于文物實體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五華洞巖體加固,有效地緩解了壁畫的風化速度以及開裂空鼓的程度,改善了洞內壁畫的保存條件。
目前,共發(fā)現(xiàn)11號到13號洞內的細小病害2158處,因此對于壁畫、佛像的保護工作需要堅持不斷地勘查修復并進行標記,以便后期修復再次勘查病害。此外,修復工作并不是一勞永逸的,經過近幾十年的維護,修復人員發(fā)現(xiàn)之前修復過的細紋因為時間的推移以及當時材料技術的限制又出現(xiàn)了復損的情況。修復人員也表示,文物修復工作中的每一步都是在與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的破壞速度賽跑。因此,文物保護工作是一個不斷更新、不斷修復的過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3 壁畫彩塑所用的材料和工藝分析
3.1 彩塑體內的支撐體
彩塑壁畫的支撐源于洞內的天然巖石,這些巖石的形成年代主要在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層中,石窟就雕刻在這些巖性為中粗粒長石砂巖又夾雜著泥巖、砂質泥巖的巖石上。根據(jù)巖石的巖性順勢而為,可以將云岡石窟的類型按巖石組合、結構、構造以及力學原理分為整體塊狀和厚層夾薄層狀堅硬巖類、薄層—中厚層狀半堅硬巖類、薄層—中厚層狀軟弱巖類以及松散巖類。
云岡石窟的周邊地區(qū)巖層巖性多以中粗粒長石砂巖夾有泥巖以及砂質泥巖為主,這些巖石成灰色砂質碎屑結構,較為堅硬,屬于中等堅硬類巖石。風化面多為淺灰黃色,若風化嚴重則呈現(xiàn)出微觀結構松散,片層間也會出現(xiàn)較大的縫隙。因此,石窟中的佛像年久失修,從宏觀上可以歸因到巖石強度下降,出現(xiàn)裂縫。
3.2 地仗層
地仗層為支撐體表層與繪畫層之間的結構間隙層,主要分為兩大類,分別有著不同的作用功效。一類為細地仗層,其主要作用是為繪畫層提供良好的吸水,防止繪制的圖案暈染損毀。其次細地仗層可以使畫面更好著色,有利于繪制的圖案更加精彩絕倫、顏色艷麗。另一類為粗地仗層,因為表面薄厚不均,為畫手提供找平的作用。因此,粗地仗層的作用視支撐體而定,不同的情況涂抹的粗地仗層薄厚也不同。而地仗層的優(yōu)良程度對壁畫、佛像的長期保存起關鍵作用。
3.3 壁畫所用顏料分析
從壁畫中提取的顏料分析可知,主要有朱砂、鉛丹、鐵黃、綠銅礦、群青、炭黑、石膏、鐵紅等,這些顏料大部分為礦石顏料。顏料層之下往往有粉層,經檢測主要為石英、高嶺土以及石膏。
4 壁畫受損的原因分析
4.1 空鼓、剝離產生的原因分析
壁畫空鼓、剝離的原因主要是地仗層與支撐體之間出現(xiàn)空隙導致的。五華洞部分受損較為嚴重的壁畫地仗層向外凸起,并存有大量裂痕。這些裂痕呈水平分布或者縱橫分布,經長時間的侵蝕風化,導致地仗層變得疏松易碎,使壁畫的處境十分危險。此時,一旦有外力作用于壁畫的表層或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就會造成壁畫的大面積脫落。
巖體的持續(xù)風化以及彩塑地仗層的剝離,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佛像與壁畫內部出現(xiàn)分層,致使微生物和苔蘚類植物在分層內大量存在,其生長過程中釋放的酸及生物營養(yǎng)成分進一步腐蝕壁畫內部,進而出現(xiàn)大量空鼓。
另外還可能因為制作材料和工藝本身有缺陷。壁畫材料的選擇上應選取兼容性強的沙土,如磚縫與支撐體之間如果選用石灰砂漿作地仗層,其與磚縫的兼容性強,中間空隙的密度小,自然出現(xiàn)空鼓的可能性小。
4.2 酥堿產生的原因分析
酥堿出現(xiàn)的原因是壁畫內部可溶鹽的反復作用,使整個墻面材料原有強度降低,出現(xiàn)病害。具體表現(xiàn)為地仗層的酥化膨起、松散易碎和地仗層土質強度下降等。在第13洞窟中發(fā)現(xiàn),地仗層酥堿化的病害主要源于壁畫內出現(xiàn)滲水問題,水的凍融以及鹽分的殘留結晶都可能對壁畫地仗層進行侵蝕。水的凍融實驗中得到的數(shù)據(jù)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猜測。粗略估算發(fā)現(xiàn),石窟內的砂巖凝水量高達28千克之多。多次在不同洞窟內的不同壁畫地仗層進行實驗,證明洞內壁畫地仗層的橫向水力聯(lián)系差,易產生水的堆積、滲透,而分布在壁畫里的細小裂痕為水的流動提供了有利條件,進而導致石窟漏水,巖體軟化、酥化。這些壁內水珠經過不同季節(jié)的凍融后就會導致地仗層空鼓膨起,嚴重時出現(xiàn)巖壁解體大面積脫落。水的凍融、結晶對壁畫的結構造成的破壞稱為“酥堿”。
4.3 顏料層粉化病害產生的原因
顏料層的粉化從其顏料內部內聚力喪失開始,具體表現(xiàn)為顏料變成顆粒狀,松散易脫落。究其原因發(fā)現(xiàn),顏料層如果被可溶鹽不斷的分解,會變得蒼白,細節(jié)顏色脫落。因此要想長久保護壁畫,首先要解決可溶鹽對顏料內的膠融結構的解離問題。
云岡石窟所處的地理位置多水霧環(huán)境,濕度大,當外界溫度高于洞內溫度時,空氣中的水汽就會附著在壁畫表面形成冷凝水,在水的作用下壁畫表層出現(xiàn)褶皺,表面積出現(xiàn)微小變化,長此以往壁畫顏色變淡,膨脹脫落。
另外,顏料內的膠質結構會老化,古代所用的顏料多為有機材質,在水和可溶鹽的作用下出現(xiàn)結晶,膠結構遭到破壞。而微生物在巖壁內的發(fā)酵生長也會與有機顏料產生連鎖反應,將顏料內的有機質當作自己的養(yǎng)料。現(xiàn)代城市工業(yè)污染對壁畫顏料的破壞也十分巨大,城市酸雨在空中形成的水分子進入到壁體內的巖石中,從內部對壁畫進行腐蝕。
5 云岡石窟壁畫修復技術匯總
掌握了洞窟內壁畫和佛像逐漸損壞的原因后,專業(yè)工作人員對石窟進行了科學的保護。現(xiàn)代顏料純丙烯酸乳液具有圖層膜,有較為柔和的光澤并對壁畫形成保護膜,使壁畫變得更加耐腐蝕,保護壁畫顏色的光合度和色澤。純丙烯酸是目前較為常用的壁畫保護劑,有不易燃、耐腐蝕、可逆等特性,被廣泛應用于壁畫保護中。
針對地仗層的空鼓問題,相關專家已經掌握了一套較為成熟的保護加固技術。在加固材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燒料疆石,用水為流動劑,水灰比0.55,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地仗層的抗水侵蝕能力和抗當?shù)乜諝鉂穸却蟮哪芰Α?/p>
對損壞壁畫的修復工藝,主要包括對壁體除塵,注射黏合劑,重新修復墻面顏料,最后再對壁體進行支頂回貼。
6 結束語
壁畫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且重要的內容,需要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因此,需要組建一支專業(yè)團隊默契配合,全面深入勘查、監(jiān)測,研究巖體、泥胎的物理性能以及巖性與所用的材料是否兼容等。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壁畫及其墻體的安全性、穩(wěn)定性。運用現(xiàn)代技術更好地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山西晚報.云岡石窟“五華洞”壁畫保護修復工程完工[N].山西晚報,2015-10-13(13).
[2]付有旭,牛賀強,楊金禮,等.云岡石窟五華洞第13窟壁畫泥塑搶救性保護修復研究[J].石窟寺研究,2019(00):280-306.
[3]金紫琳.淺談壁畫保護修復實驗室的建設—“全國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專業(yè)技術培訓”的啟示[J].陜西歷史博物館論叢,2018(00):362-364.
[4]王子銘,雷桐.對古壁畫虛擬修復技術的幾點探討[J].藝術科技,2018(5):296.
[5]劉瑋.山西古代壁畫的數(shù)字化修復與保護研究—以陽曲縣寺廟壁畫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0(16):169-170.
[6]王麗梅.關于壁畫保護修復技術的思考[J].藝術品鑒,2018(27):14-15.
[7]蘇伯民,張化冰,談翔,等.高分子材料應用于莫高窟壁畫保護的歷史、現(xiàn)狀與研究[J].敦煌研究,2018(1):80-84.
[8]李慧國.河西走廊小石窟壁畫保護修復對策研究—以民樂縣上天樂石窟為例[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9(3):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