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筱虎,于建忠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們面臨生存壓力隨之增大,越來越多人群出現(xiàn)思慮過度、飲食不節(jié)狀態(tài),嚴重者出現(xiàn)勞逸失調(diào)、氣血俱虛、久不能寐等心脾兩虛癥狀[1],臨床大多使用藥物進行治療,常規(guī)西藥治療能取得較好效果,但長期服藥容易發(fā)生成癮性、耐受性,引發(fā)藥物不良反應(yīng)[2],近年來中醫(yī)療法得以在臨床推廣應(yīng)用。為探析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證不寐的效果及臨床價值,本次研究將選擇心脾兩虛證患者進行應(yīng)用歸脾湯加減治療,現(xiàn)分析如下。
2018年1月份-2020年12月診治86例心脾兩虛型不寐患者,臨床癥見面色少華、肢倦神疲、舌體胖、脈細無力等。排除抑郁、焦慮患者、精神障礙、過敏體質(zhì)、藥物依賴患者。隨機分歸脾湯組及艾司唑侖組各43例,脾湯組年齡(50.56±14.08)歲、男性/女性23(53.49%)/20(46.51%)、腦力勞動/體力29(67.44%)/14(32.56%)、勞動接受教育時間(11.43±2.05)年,艾司唑侖組分別為(49.10±15.15)歲、21(48.84%)/22(51.16%、27(62.79%)/16(37.21%)、(11.58±2.11)年,兩組資料無差異(t=0.463,x2=0.186,x2=0.205,t=0.334,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資料比較。
1.2.1 艾司唑侖組
艾司唑侖,1-2mg,QN,po,共1月。
1.2.2 歸脾湯加減組
主方:當(dāng)歸、黨參,白芍、黃芪、白術(shù)各12g,五味子、,遠志10g,酸棗仁,木香,郁金,炙甘草8g,生姜3片,大棗3枚。隨癥加減:心神不寧易驚患加珍珠母;汗多患加浮小麥;血虛者加阿膠;脘悶納呆加陳皮;腹瀉者去當(dāng)歸加白術(shù)。同時囑患者保持規(guī)律作息方式,調(diào)節(jié)好情緒。每日1劑,水煎服,中午與晚間睡前各服1次,連續(xù)1月。
①PSQI評分[2];②睡眠總時間;③臨床療效[3]。
SPSS20.0軟件分析,PSQI評分、睡眠總時間應(yīng)用t檢驗,臨床療效采用x2檢驗。
治療前(10.76±2.02)vs(10.98±1.95)無差異(t=0.514,P>0.05),治 療1月 歸 脾 湯 組(6.20±1.56)低 于 治 療 前(10.76±2.02)(t=11.716,P<0.05),艾司唑侖組(8.36±2.03)低 于 治 療 前(10.98±1.95)(t=6.127,P<0.05),歸 脾 湯 組(6.20±1.56)低于艾司唑侖組(8.36±2.03)(t=5.532,P<0.05),見表2。
治療前(4.32±2.70)小時vs(4.19±2.48)小時無差異(t=0.233,P>0.05),治療1月歸脾湯組(6.89±1.83)小時長于治療前(4.32±2.70)小時(t=5.167,P<0.05),艾司唑侖組(5.40±1.56)小時長于治療前(4.19±2.48)小時(t=2.708,P<0.05),歸脾湯組(6.89±1.83小時)長于艾司唑侖組(5.40±1.56)小時(t=4.063,P<0.05),見表3。
表3 睡眠總時間比較(小時)
歸脾湯組顯效69.77%、好轉(zhuǎn)25.58%、無效4.65%、總有效95.35%,艾司唑侖組分別為46.51%、32.55%、20.93%、79.07%,歸脾湯組高于艾司唑侖組(x2=4.507,P<0.05)見表4。
表4 治療效果比較
不寐是大腦皮脂層功能和自主神經(jīng)功能混亂引起的睡眠障礙,該疾病發(fā)病原因復(fù)雜,受到生活,工作,學(xué)習(xí)等方面壓力影響[4],也與患者體質(zhì)也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性,現(xiàn)在社會節(jié)奏快速,工作壓力非常大,因此有越來越多不寐群體,不寐不是嚴重的病癥,但會導(dǎo)致注意力、記憶力和判斷力下降,影響工作質(zhì)量[5],長期不寐甚至?xí)?dǎo)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臨床西醫(yī)藥治療不寐多選擇使用鎮(zhèn)靜或催眠類的藥物,雖具有良好即時療效,但多數(shù)病患在用藥后會有明顯耐藥性,部分患者會在使用后出現(xiàn)依賴性[6]。
不寐的所屬范疇為“不寐”,多與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久病體虛等相關(guān)[7],心脾兩虛型患者常具有疲勞乏力、疲憊心悸、不思飲食等癥,起病在心,病及于肝膽脾胃腎,多為虛多實少[8],應(yīng)將養(yǎng)心健脾、補血益氣作為主要治療原則,以調(diào)節(jié)臟腑陰陽,補虛泄實、益氣補血、安神助眠為基礎(chǔ)[9]。歸脾湯中白芍、白術(shù)、黃芪、當(dāng)歸為主藥,益氣健脾功效顯著;遠志、酸棗仁、郁金等為輔藥,寧心安神功效顯著;再加上木香、五味子、大棗、生姜等具有健脾、理氣、活血、滋補腎陰、調(diào)和脾胃功效藥物,并配合以隨癥加減能更好發(fā)揮養(yǎng)心健脾、補血益氣的作用,且不易導(dǎo)致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yīng),能在確保用藥安全的同時使心脾兩虛型不寐患者獲得更為理想的疾病治療效果。本文治療前兩組PSQI評分(10.76±2.02)vs(10.98±1.95)、睡眠總時間(4.32±2.70)小時vs(4.19±2.48)小時無差異(t=0.514,0.233,P>0.05),治療1月歸脾湯組(6.20±1.56)低于艾司唑侖組(8.36±2.03)(t=5.532,P<0.05),睡眠總時間(6.89±1.83)小時長于艾司唑侖組(5.40±1.56)小時(t=4.063,P<0.05)?,F(xiàn)代藥理學(xué)[10,11]研究顯示,黨參具有鎮(zhèn)靜作用,且不會產(chǎn)生成癮性;酸棗仁中含有甲醇提取物,對神經(jīng)元活動起到抑制作用;黃芪含有皂苷、膽堿、豆香素、氨基酸等微量元素,可改善微循環(huán)狀態(tài),對受損神經(jīng)細胞進行修復(fù),調(diào)整身體的功能,從而改善焦慮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歸脾湯組治療心脾兩虛型不寐總有效95.35%高于艾司唑侖組79.07%(x2=4.507,P<0.05)。
綜上所述,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型不寐,在補血的同時有益氣,體現(xiàn)中醫(yī)“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思路和理念,有效率較高,易與患者接受,費用低,治療依從性強,適合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