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許琳
摘要: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試題,呈現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命題緊扣時代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托高考評價體系,對接新課標,加強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推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試卷結構穩(wěn)定,設計科學,實現命題高水準、試題高質量的目標。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考改革;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本文系教育部“十三五”重點課題“有效課堂教學的行動策略研究”(DCF130016)的子課題“有效教學方法與技能發(fā)展的研究”(KTA932)暨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互聯(lián)網+背景下名師引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實踐研究”(AH2019225)研究成果
2020年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的全國高考語文試卷共有5套(全國Ⅰ卷、全國Ⅱ卷、全國III卷、新高考Ⅰ卷(山東使用)、新高考Ⅱ卷(海南使用)),其中,全國Ⅰ卷主要面向安徽、湖北、福建、湖南、河南、河北、江西、山西、廣東、河南等教育大省。研讀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試題,可發(fā)現今年高考與過去相比,清晰地呈現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依托高考評價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素質教育中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鮮明導向。
一、立德樹人為魂,強化育人功能
全國Ⅰ卷試題緊扣高考評價選才育人的核心功能,凸顯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個人奮斗等道德素養(yǎng)。試卷命題充分地利用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設置各種文化情境以浸潤、熏陶考生的品格,促使考生從中習得良好品格,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一)利用傳統(tǒng)文化資源
語文全國Ⅰ卷命題在選材上充分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發(fā)揮文化浸潤功能和榜樣人物的示范作用,這樣的選材無疑是讓青年學生汲取思想精華,對考生品德修養(yǎng)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寫作題給出的背景材料有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君臣合作、相互信任、齊心協(xié)力共成霸業(yè)的歷史陳述及后人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定,從“歷史人物評說”中,學生可以體會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并且通過觀照現實,堅定文化自信。同時也著意引導學生多讀書,勤思考,感受歷史,品評人物,品悟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文化自信。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高考作文命題“立德樹人”的積極導向功能。
與此同時,此命題引領考生通過思考歷史對接現實:材料明示君臣同心,才能共創(chuàng)輝煌大業(yè);而如今疫情仍然沒有完全消除,世界格局仍面臨重大改變,全國人民只有上下齊心、各盡其能,才能克服困難,譜寫強國之音。此命題不僅著意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大局意識,也引發(fā)往后考生接好試題所傳遞的接力棒,遵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努力讀書,多讀整本書,回歸經典,積極發(fā)揮經典作品立德樹人的時代價值。
(二)強化全面發(fā)展育人觀
2020年高考語文命題遵照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要求,通過精心設計試題,將美育、體育、勞動教育以浸潤的方式融入其中。試題遵循德智體美勞“五育”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與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一步加強對體美勞教育的引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激勵學生身體力行。
試題在充分體現德育和智育考查的基礎上,突出美育導向,彰顯了美育鑄魂及經典文化的審美浸潤功能。以美求真,文學類文本閱讀彰顯了自然之美、健康之美,文言文閱讀,讓考生從多方面理解蘇軾的人格魅力;以美向善,古代詩歌閱讀展現的友情真摯之美,作文題的3個歷史人物,體現諸多的優(yōu)秀品質和傳統(tǒng)美德,激發(fā)考生加強人格修養(yǎng)。
體育承擔著教育功能的實現,對學生成長的具有奠基之功;而且具有全面發(fā)展的基礎性和優(yōu)先性,是個體健全發(fā)展的基礎。在遭受疫情的2020年,加強體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鑒于此,全國Ⅰ卷試題非常注重體育樹人,深入開掘體育天生的“育人性”。文學類文本閱讀所選的小說就彰顯了體育之美,傳達“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的體育意識;通過越野滑雪過程的呈現,勾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凸顯了滑雪的力量美、姿態(tài)身形之美。引領考生通過體育增強體質,弘揚體育精神,健全人格。語言文字運用第20題,素材選取“有氧運動”,論述了有氧運動和記憶力提升之間的關系,旨在強化考生對體育重要意義的認知,引導考生要身體力行,積極從事體育活動,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時代要求。
(三)融合多種文化
2020年語文全國卷Ⅰ給考生打造了一場“文化”盛宴,除了匯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外,還融合了外國文化、科技文化和運動文化等。文學類文本閱讀《越野滑雪》描繪了外國青年的追求與理想,既暗示了文化的多樣性,又以此激發(fā)考生熱愛生活的激情;有關“新基建”的實用類文本閱讀以及語言文字運用中關于“中國航天日”的材料屬于科技文化,可以讓考生感受到祖國的發(fā)展與繁榮,進而激發(fā)他們積極投身于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yè);語言文字運用中“有氧運動”的材料是有關運動文化,旨在引導考生熱愛運動,健康生活??梢?,2020年語文全國Ⅰ卷命題充分發(fā)揮高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把人文知識融入到試卷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依托高考評價體系,側重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試卷命題依托高考評價體系,選取豐富素材,緊貼高中語文教學,覆蓋高中語文的主干知識,著重考查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全面考核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注重基礎知識
全國Ⅰ卷設置現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4大模塊,將對語文必備知識的考查貫穿其中,引導考生系統(tǒng)掌握詞匯、語法、文化常識、標點符號用法、各種文體及相關的修辭、表現手法、論證手法等必備知識,綜合考查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審美情趣和語文基本功。考生得有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語文運用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方能考取好成績。
高考試題往往不直接考查基礎性知識,而是將這些知識融匯到具體的問題情境之中。全國Ⅰ卷語言文字運用第17—19題都通過設置具體語境來考查詞語,辨析并修改病句和標點符號的用法;寫作題設置“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的對話場景,要求寫一篇“發(fā)言稿”來考查考生的應用文體知識;論述類文本閱讀《“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意義》、實用類文本閱讀中的“新基建”、文學類文本閱讀海明威的小說《越野滑雪》、文言文閱讀《宋史·蘇軾傳》、語言文字運用中關于“篆刻”“有氧運動”“中國航天日”的材料以及寫作題有關齊桓公的史料,既考查了論證方法、表現手法、文化常識、文體知識等內容,又涉及文化、科技、文學、名人、藝術、運動、歷史等領域,內容廣泛,從中考生可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豐富學識。
(二)凸顯實際應用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把綜合性和應用性當作高考考查的重要要求。2020年全國Ⅰ卷試題選材既體現語文學科特色,又與國家發(fā)展、科技進步及現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引導考生重視實踐,學以致用。實用類文本閱讀選材“新基建”,其作為一項關涉國計民生的國家政策,材料介紹它的出臺背景、基本內涵、功能作用和國際反響,引導考生關心國家政策,關注時代進步,同時第6題設題考查“新基建”和疫情的關系,既巧妙地照應了“抗疫”的大背景,又切實考查考生的綜合應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yǎng)”是新課改的重點??疾榭忌\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2020年全國卷Ⅰ卷的一大亮點。例如文學類文本閱讀第9題,題干先解釋何為“冰山”理論,然后要求考生運用這一理論分析文本,這就是典型的學以致用;又如寫作中關于“發(fā)言稿”的應用文寫作;再如文言文閱讀第13題對“翻譯成現代漢語”的要求,等等,都凸顯了應用性考查目的,這對考生語文關鍵能力的考查和培養(yǎng)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激活閱讀思維
2020年全國Ⅰ卷提供了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和古詩文等不同類型的文本閱讀,設置了不同的閱讀情境,便于考生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閱讀,從而達到激活閱讀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試題在考查閱讀理解、信息整理能力方面,重視對讀什么、如何讀的引導。如文學類文本閱讀,材料節(jié)選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說《越野滑雪》,通過呈現對滑雪過程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細致微妙的心理描寫,旨在引領學生打破傳統(tǒng)的閱讀思維模式,與作品直接對話,并且產生情感共鳴。再如實用類文本閱讀聚焦“新基建”,命題者引導考生從非連續(xù)性文本中獲取此項政策的出臺背景、基本內涵、發(fā)展前景和國際反響等相關信息,從而加大了對考生信息整理、獲取能力的考查力度。
三、深化高考改革,試題設計有特色
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試題命題中,也體現了高考改革的態(tài)勢,這主要體現在試題設計情境化、人性化。
(一)創(chuàng)設多樣化情境
情境是學生開展活動的重要平臺,學科知識、技能、任務只有在情境中,才能更有效地被激發(fā)出來,這樣考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才能有效的呈現。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命題突出情境化設計的特征,體現了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創(chuàng)新性考查要求。
如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Ⅰ卷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的17至19題。重點考查考生語言運用的基本能力,把這項能力的考查設置在具體的閱讀情境之中。這樣就更有助于學生結合人生體驗進行理解,運用所學知識,在具體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對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也更接地氣。
再如文言文閱讀通過選取材料《宋史·蘇軾傳》,為學生構筑了優(yōu)秀的文化情境,命題者希望以蘇軾的愛民情懷和責任擔當來感染考生,培養(yǎng)考生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激發(fā)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論述類文本閱讀試題,選材“家庭倫理與‘孝”,反映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大的生命力,旨在培養(yǎng)考生的孝道和倫理觀,引領考生在新時代中繼續(xù)傳承“仁愛”精神,擔當共建和美家園、和諧社會的重任。命題中選用生動的歷史材料,能使考生浸潤在文化情境中,從而習得古人的優(yōu)秀品格。
又如作文題,采用情境性任務驅動型作文,由材料、情境和要求三部分構成,除要求有對象意識、身份意識、有效溝通外,另外還要求在三位歷史人物中進行選擇,實際也暗含對三人的評價和認知,反映考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以此為基點,引導考生將個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結合起來,深入考查考生的思維層次和思考成果。試題體現一定的思辨性和開放性,相較以前話題的唯一性,具有創(chuàng)新性。
(二)彰顯人性化設計
2020年是比較特殊的年份,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學生的復習備考因為疫情受到了很大沖擊,語文試題總體上比較平穩(wěn),體現了高考語文的人性化設計和人文關懷。
2020年高考語文命題堅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內”的原則,保持試卷結構穩(wěn)定、難度穩(wěn)定,使學生能夠以平靜而積極的心態(tài)作答;堅持公平原則,把考查重點放在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上,確保高考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下的平穩(wěn)進行。彰顯了科學化、人性化的命題思路。
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I卷結構與2019年一致,試題模塊依次為論述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名篇名句默寫、語言文字運用、寫作。試題從素材選取、試題設計等方面綜合把控難度,使其與學生總體作答能力水平相當,便于學生發(fā)揮出應有水平。
命題精選學生熟悉的、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材料。以論述類文本為例:全國I卷的材料主題是“孝”的內涵形成及歷史演變,其中的家庭倫理問題與每一個考生息息相關;2020年高考語文試題選材情感中正平和、色調清新明快,給考生營造親切友好、樂觀積極的考試氛圍。如文學類文本閱讀:《越野滑雪》敘述的是普通年輕人對運動的熱愛、對生活的激情。古代詩歌閱讀,所選唐詩表達對生病朋友美好的祝福,展現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總之,2020年高考語文命題緊扣時代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托高考評價體系,對接新課標,加強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推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試卷結構穩(wěn)定,設計科學,實現命題高水準、試題高質量的目標。此命題既體現了教育發(fā)展的時代要求,又是對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及思想感情等諸多方面發(fā)展和提升的一個很好導向。
(作者:劉剛,安徽省靈璧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許琳,安徽省靈璧縣第一中學教師)
[責編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