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笨鬃右压嗜汕Ф嗄?,但其思想和精神卻經(jīng)久流傳,逐漸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值此孔子誕辰來臨之際,讓我們紀念至圣先師,弘揚中華文明傳統(tǒng)文化。
美文一
孔子在雨中歌唱
盡管孔子缺點難免,言行不一,經(jīng)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強烈的人情味和幽默感?!墩撜Z》中記載的許多格言,只有當作孔子與其親近弟子之間輕松幽默的談話來讀,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
有一次,孔子與他的弟子在鄭失散。有人看見孔子站在東門,便告訴子貢說:“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彼麄冎胤旰螅迂暟涯侨苏f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形狀未也。而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我相信這就是真實的孔子,他強掙扎,時而得意,時而沮喪,但總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也不惜自我嘲弄。這是真實的孔子,他并不是儒家學者和西方漢學家欲使我們相信的那種圣潔完美、無可指責的人物。
實際上,人們只有通過孔子的幽默感才能真正鑒賞他的人格美。他的幽默不是莊子式的睿智和譏諷,而是和藹可親、聽天由命的幽默,這更具典型的中國特色??鬃拥娜烁衩澜?jīng)常不為批評家所注意,要感知他身上的巨大吸引力和真正可愛處,唯有與他朝夕相處,形影相伴,就像他與其門徒那樣的親密無間。
在我看來,孔子的偉大不在于他是社會公德的光輝典范,也不在于他是中年初出茅廬便殺少正卯的激進改革家,而在于他是中年老成的孔夫子。他在政治上失敗后才徹底放棄政治抱負,潛心從事學問研究。
《史記》記錄了他一生中這段時期的事跡,其動人心魄的力量,可與《新約·福音》中寫客西馬尼園的一段相媲美,不同的是前者以幽默的情調(diào)結尾,因為孔子總是敢于嘲笑自己。那時,孔子周游列國,想找到信任他的統(tǒng)治者,讓他掌權,結果四處碰壁,飽受羞辱。他兩度被捕,還曾與弟子挨過七天餓,因為他要像瘋狂的預言家一樣游說各國,得到的卻是輕蔑、嘲笑和閉門羹。跟隨的只有幾個忠誠的弟子,猶如一群流離失所的人,這時弟子也露出了失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但據(jù)說孔子“仍舊講誦弦歌不衰”?!妒酚洝防镎f,孔子那個時候正是“溫溫無所試”。
那時孔子及其追隨者發(fā)現(xiàn)自己困于陳蔡之間,他們當時的談話深深感動了我。這是孔子一生的轉折點,從那以后,孔子便回到故鄉(xiāng)魯國致力于編著書籍。
孔子在雨中歌唱,誰能不為雨中高歌者所感動?他在那里,帶著弟子漂泊荒野,無計可施,無路可走,像一群難以言狀的叫花子或流浪漢,但他仍會開開玩笑。他沒有憤怒的情緒。我不明白,中國畫家為什么不繪出一幅最能表現(xiàn)孔子其人的荒野圖?
(作者林語堂,選自《理智的中國》)
賞讀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的統(tǒng)治者和儒家學者認為是“圣人”,說其“圣潔完美、無可指摘”。
作者通過敘述孔子在逆境中“仍舊講誦弦歌不衰”的經(jīng)歷,形象地刻畫出孔子樂觀豁達、從容不迫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了一個具有幽默感的孔子,視角新穎,見解獨特。
美文二
孔子的灑脫
我喜歡讀閑書,即使是正經(jīng)書,也不妨當閑書讀。譬如說《論語》,林語堂把它當作孔子的閑談讀,讀出了許多幽默,這種讀法就很對我的胃口。近來我也閑翻這部圣人之言,發(fā)現(xiàn)孔子乃是一個相當灑脫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倫,是一種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實對于功利的態(tài)度頗為淡泊,對于倫理的態(tài)度又頗為靈活。這兩個方面,可以用兩句話來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個讀書人。一般讀書人寒窗苦讀,心中都懸著一個目標,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好在社會上混一個穩(wěn)定的職業(yè)。說一個人不成器,就等于說他沒出息,這是很忌諱的,孔子卻坦然說,一個真正的人本來就是不成器的。也確實有人譏他博學而無所專長,他聽了自嘲說,那么我就以趕馬車為專長罷。
其實,孔子對于讀書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張讀書要從興趣出發(fā),不贊成為求知而求知的純學術態(tài)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還主張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種沽名釣譽的庸俗文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一再強調(diào),一個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實學,而無須在乎外在的名聲和遭遇,類似于“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樣的話,《論語》中至少重復了四次。
“君子不器”這句話不僅說出了孔子的治學觀,也說出了他的人生觀。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聊天,讓他們談談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別表示想做軍事家、經(jīng)濟家和外交家。唯有曾點說,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輕裝出發(fā),約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涼,一路唱歌回來??鬃勇犃T,喟然嘆曰:“我和曾點想的一樣。”圣人的這一嘆,活潑潑地嘆出了他的未染的性靈,使得兩千年后一位最重性靈的文論家大受感動,竟改名“圣嘆”,以志紀念。人生在世,何必成個什么器、做個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閑自在,豈非勝似一切?
學界大抵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眾說不一,但都不出倫理道德的范圍??鬃又厝藗愂且粋€事實,不過他到底是一個聰明人,而一個人只要足夠聰明,就絕不會看不透一切倫理規(guī)范的相對性質。
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這句話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備條件,也就不足怪了。
孔子實在是一個非常通情達理的人,他有常識,知分寸,絲毫沒有偏執(zhí)狂?!靶拧笔撬H自規(guī)定的“仁”的內(nèi)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說:“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徑。要害是那兩個“必”字,毫無變通的余地,把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還反對遇事過分謹慎。我們常說“三思而后行”,這句話也出自《論語》,只是孔子并不贊成,他說再思就可以了。
也許孔子還有不灑脫的地方,我舉的只是一面。有這一面畢竟是令人高興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認孔子是一位夠格的哲學家了,因為哲學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么會一點不灑脫呢?
(選自《周國平自選集》)
賞讀
選文以“總—分—總”的形式結構全文。從把《論語》當閑書閱讀入手,引出文章的中心,并概述這種灑脫表現(xiàn)在對待功利和對待倫理兩個方面;然后,分別對這兩個方面進行闡述;最后照應標題,說明孔子的確是一個灑脫的人。
文章用語淺白卻不俗,寫下了對孔子讀書觀、治學觀、人生觀及思想內(nèi)涵的認識和理解,對我們重新認識孔子有著非常重要的啟迪作用。
本文構思精心,結構嚴謹,語言如行云流水、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