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干活,拼命攢錢,拼命逼下一代學習。
——網(wǎng)友根據(jù)北京疫情流調情況總結出的中年人生圖景
如果一個玩笑,你不會說給你的媽媽和女兒聽,那你也不應該說給你的女同事和女同學聽。
——語出“網(wǎng)紅”教授羅翔
年輕時,不拖累生你的人;年老時,不拖累你生的人。
——成功不過如此
“抄作業(yè)”“答卷”“劃重點”……
——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言論中,這幾個關鍵詞大量出現(xiàn)。高頻詞顯露的生活真相:這一代網(wǎng)民都是考出來的
大多數(shù)父母并不想聽到孩子的聲音,他們只想向孩子傳遞自己的意志。
——事實是,一個人只有被傾聽后,才可能允許別人的聲音在自己的腦海中存在
讓孩子從小知道,靠自己,也能行。
——父母不用替孩子做每一件事情,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他知道,他的人生是他自己的
年輕人拿公考賭明天,機構用焦慮割韭菜。
——在社會和家庭共同編織的焦慮網(wǎng)中,公考培訓機構成為最大受益者
當發(fā)現(xiàn)明星的婚姻也會解體時,人們會感到舒心。這讓我們明白,沒有誰的生活是完美的。
——英國心理學家哈米拉·雷亞茲
49.5%的家長會干預孩子間的沖突
當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家長們會怎么做?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對1973名家長進行了一次相關調查。
對于孩子之間的沖突,63.1%的受訪家長認為有些只是孩子之間的游戲,不用過多干預;62.7%的受訪家長認為不可避免,是孩子學習人際交往的好時機;52.4%的受訪者認為如果矛盾升級,家長一定要介入,避免孩子受到傷害。
北京家長馮蕭認為,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在所難免,這是對他們社交能力的一種鍛煉,至于家長是否干預要看情況:“如果遇到的情況是我之前告訴過他怎么做的,我就不會干預,因為他是有處理能力的。等他處理完,我會告訴他做得很棒,或者哪里做得不對?!?/p>
在山西太原從事設計工作的劉源也認為,孩子之間的沖突最好由孩子自己解決,家長管好自己的孩子就好,肯定不能去跟別的孩子較勁,也不應該去教育別人家的孩子。真的發(fā)生一些比較嚴重的沖突,家長之間可以進行溝通。
調查顯示,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67.7%的受訪家長認為要引導孩子掌握一些交往技巧;63.1%的受訪家長建議傾聽、安慰孩子;53.6%的受訪家長認為要分析沖突原因,跟孩子講道理;37.6%的受訪家長建議與對方家長溝通交涉。
孩子被打了,36.8%的受訪家長認為應該打回去,30.8%的受訪家長認為不應該,32.4%的受訪家長表示不好說。
防止孩子被欺負,73.7%的受訪家長建議鍛煉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68.8%的人建議讓孩子學習防身的技能,57.6%的人建議做孩子的好朋友,隨時溝通。
80后媽媽劉語茵很注重培養(yǎng)兒子的力量感,告訴他不能主動挑起沖突,但遇到別人的攻擊,也要強硬一點,不要害怕,不要懦弱。“孩子會模仿大人,他會看大人怎么跟別人相處,無形中受到影響,所以家長一定要做一個好的榜樣?!?/p>
(王品芝)
青少年睡眠不足現(xiàn)象日趨嚴重
最新版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日前在北京首發(fā),其中“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年際演變”專題報告,通過考察青少年的抑郁和睡眠狀況在10余年間的演變趨勢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保持平穩(wěn),睡眠不足現(xiàn)象日趨嚴重。
青少年睡眠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上學日睡眠不足8小時的比例升高1個百分點。2009年,有47.4%的青少年上學日的睡眠時長在8小時及以上,2020年這一比例只有46.4%;2020年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時長為7.8小時,比2009年降低0.3小時。
按照正常的生理需求,12歲以下兒童每天睡眠需要10小時;13~20歲的人群,每天需要8小時的睡眠;21至30歲的人群,每天需要7小時的睡眠;31至70歲的人群,每天需要6~7小時;71歲以上為5~7小時。
但是,現(xiàn)在的調查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睡眠不足在逐年上升,也意味著青少年的睡眠負債是年年加碼。這個問題也許現(xiàn)在看不到嚴重后果,但數(shù)十年或幾代人后,后果可能就會體現(xiàn),不只是人的反應、身高、體重、速度、力量等生理機能降低,而且智商也可能會逐步下降。原因就在于,睡眠是一種從出生起就開始并需要充分滿足的基本生理需求。
睡眠是人體內在需要,也是內在產生的,不需要攝入其他物質,只需要自我實現(xiàn)和滿足就能維持人的生存需要,尤其對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不僅是需要,而且是剛需。這種剛需其實不需要父母和學校用錢財來購置,如購買食物、衣服、消費品才能滿足,而是只需要給予他們一些時間就能滿足需求。因此,如果是因為經(jīng)濟等問題一些家庭會對孩子在飲食、衣物和消費品上有難以滿足的地方,但是在睡眠這個剛需上,父母和學校是無需吝嗇的,欠什么也不能和不必欠孩子的睡眠。
當然,這個問題的認知的深入還在于睡眠對人的重大作用和意義。盡管目前人們對睡眠的機理認識并不充分和全面,但是新近的研究已經(jīng)彌補了這方面的認知。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的試驗得出一個結論,睡眠是人們清除大腦產生的垃圾和有害物質的重要機會和過程。如果睡眠充分,有助于排除大腦中的廢物,從而有利于大腦的發(fā)育和正常功能的運轉,因而記憶和認知功能會維持正常和提高,提高學習成績和工作業(yè)績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青少年大腦發(fā)育還不完全成熟,因此消耗的能量也比成年人要多。既然大腦消耗的能量多,代謝和排出的廢物也多。要有效排除廢物就必須進行有效睡眠,這也可能是兒童和青少年需要睡眠時間更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欠孩子的睡眠時間當然需要切實可行的措施。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發(fā)展改革委、公安部等9部門就聯(lián)合出臺《中小學生減負措施》,一共30條。盡管30條難以保證條條做到,但至少有一些是父母和學校都可以執(zhí)行和落實的,如家庭要保證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少于10個小時,初中生不少于9個小時,高中階段學生不少于8個小時。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今天不只是要減輕孩子的負擔才有可能讓孩子們多睡一會兒覺,而且還要明確減少和過濾信息技術與娛樂占用孩子們的休息及睡眠時間。因此,教育部的“減負令”明確提出學生不得將手機帶入課堂。這個要求能否實現(xiàn),主要在于家長和學校。為了孩子未來有一個健壯的身體和較高的智商,讓孩子睡足覺是零成本的投入。每個家庭和每個學校都可能做到。
(張?zhí)锟保?/p>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