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仙芝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地理實踐力相關內容做了詳細的闡述。為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教師應充分了解《課程標準》,合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認真落實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工作。本文探討山區(qū)地區(qū)的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地理實踐力的相關舉措,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yǎng)
《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實踐力是指在地理戶外考察、社會調查、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行動能力與品質。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增強地理知識學習的趣味性,還能幫助學生積累實踐經驗,為其以后更好地學習與進行地理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一、鞏固地理知識基礎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切實鞏固地理知識基礎,使其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相關的地理問題。為了鞏固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一方面,教師在授課中要為學生灌輸地理實踐力相關知識,使其認識到地理實踐力的重要性,自覺聽講,積極地動腦、動手,以高漲的熱情參與教師布置的實踐任務,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有目的地提升自身的地理實踐力[1]。另一方面,教師要對高中地理教材中與地理實踐力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認真的匯總、梳理,在授課中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牢固記憶,如可以向學生展示相關的思維導圖,以更好地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為學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做好鋪墊。
例如,在講解“等高線的判讀”時,教師可為學生展示如圖1所示的思維導圖。
通過圖1的思維導圖,學生可清晰地看到,等高線的判讀主要包括數值、疏密、彎曲、閉合四個部分。針對不同的判讀內容,這一思維導圖又列出相關的判斷關鍵點,如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坡度越緩。在分析“通視問題”時,教師可指導學生繪制相關的草圖,以幫助學生理解,使學生認識到:兩點之間從高處到低處,等高線先密后疏,為凹坡,可通視,反之為凸坡,不可通視。
教師借助思維導圖開展教學活動,可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基礎知識,有效地避免了學習的枯燥感。在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后,教師可在合適的時間,在保障學生安全的情況下,帶領學生一起上山進行野外考察,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講解相關例題
為了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相關的地理問題,促進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獲得更好的提升,除要求學生牢固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外,教師還應注重講解相關的例題,傳授相關的解題經驗和方法,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一方面,保證例題質量。教師要結合自身教學經驗,選擇質量高、代表性較強的例題,在課堂上為學生進行細致講解,使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與理解所學知識,同時掌握相關的解題經驗和方法,做到舉一反三。另一方面,為保證例題講解質量,教師在課堂上應注重與學生互動,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激活高中地理課堂的同時,引導學生尋找解題的突破口,幫助學生樹立解題的自信心,尤其當學生表現較好時,應及時給予表揚,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感。
在講解“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時,教師可為學生講解如下例題:某科考隊通過地質勘察,繪制某山地的地質剖面圖,如圖2所示。其中X區(qū)地表平坦,但Y區(qū)略有起伏。X區(qū)的玄武巖較厚,Y區(qū)的玄武巖較薄,據此回答以下問題:
(1)導致該區(qū)域分異為X區(qū)和Y區(qū)的主要原因為( ?)。
A.流水侵蝕 ? ? ? ? ? ? ?B.巖層褶皺
C.風沙侵蝕 ? ? ? ? ? ? ?D.巖層斷裂
(2)X、Y區(qū)玄武巖出現差異的原因為( ?)。
A.噴發(fā)物差異 ? ? ? ? ? B.冷凝環(huán)境差異
C.外力侵蝕差異 ? ? ? D.地殼運動差異
該例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內力作用給地表形態(tài)帶來的影響,在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提升。在例題講解中,為使學生正確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教師應注重給予學生啟發(fā),使其通過認真觀察圖中的內容,再現已學知識。X區(qū)各巖層海拔較Y區(qū)低,但兩者的巖層沉積序列一致,可知其沉積環(huán)境也具有一致性的高度。X區(qū)巖層整體下沉,Y區(qū)整體上升;Y區(qū)海拔較X區(qū)高,且Y區(qū)起伏超過X區(qū),受到更為強烈的外力侵蝕。綜上可知,正確答案分別為D、C。
三、重視戶外考察
開展戶外考察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提升。為獲得預期的戶外考察效果,一方面,教師要圍繞學生所學知識布置切實可行的考察任務,明確戶外考察的目標。同時,為提高戶外考察活動效率,保證學生圓滿、順利地完成考察任務,教師應注重設計合理的考察路線,既要保證路線的安全性,又要確保學生在考察中能夠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更好地彌補學生書本學習上的不足。另一方面,為保證考察質量和學生安全,教師可分批次組織學生進行考察,控制每批次參與考察的學生數量,每個批次應指派管理人員,還要引導和控制學生在每個區(qū)域的考察內容、考察時間等。
例如,在學生學習完相關知識后,教師組織學生上山進行戶外考察。為保證考察任務圓滿完成,教師制訂了以下詳細的考察方案。
(1)戶外考察目的: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趣味性,豐富學生的地理學習體驗。同時,通過戶外考察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使學生感受大自然中蘊含的地理知識,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
(2)考察線路:結合學生所學知識,選擇一條安全性高、附近分布各種自然景觀的線路,如溪流、瀑布水體景觀、山地垂直地域景觀、懸崖峭壁、高山山地景觀、溶洞、奇峰怪石等地貌景觀。
(3)考察器材:地質錘、溫度計、放大鏡、指南針等。
(4)考察內容如表1所示。
每批次考察學生數量控制在10~20名。考察期間,教師要明確紀律要求,確保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安全、順利地完成考察任務。
四、做好考察總結
山地地區(qū)具備得天獨厚的戶外考察條件。教師在教學中應認識到戶外考察在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為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工作更好地完成,教師既要結合每學期教學安排,積極開展戶外考察活動,又要做好戶外考察后的跟蹤,鼓勵學生做好總結,使學生每次戶外考察都有所收獲。一方面,在每次組織學生戶外考察后,教師要安排專門的課時讓學生匯報戶外考察成果,尤其要求學生必須認真解答考察方案中的問題,并將回答情況及時上交。教師要認真審閱每位學生的答案,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多數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講解,使學生在分析問題時考慮得更加全面。另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相互交流戶外考察時的感受、心得,認識到自己在戶外考察中的不足,并通過交流考察經驗,掌握更多的考察經驗與技巧。
在進行上述戶外考察活動后,教師應讓參與考察的學生認真整理考察資料,在課堂上向未參與考察的學生進行匯報分享。其他參與考察的學生認真聽講,及時補充。一些學生只是口頭表述,一些學生則在考察中繪制了相關的簡圖,及時進行了補充說明。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匯報中的表現,設置相關的獎品,如果學生的匯報條理清晰、內容全面,尤其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分析考察中出現的問題,可以發(fā)放獎狀、筆記本等作為獎勵,增強學生戶外考察的榮譽感,號召其他學生向其學習,鼓勵學生既要積極參與戶外考察,又要積極動腦。另外,教師不僅要肯定學生在戶外考察中取得的成績,還應從整體上對戶外考察情況進行評估,認真總結經驗,積極與其他教師交流,尤其注重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學習戶外考察技巧,對戶外考察活動進行細節(jié)上的調整。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應做好相關文件內容的學習,透徹理解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認真分析教學內容,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核心素養(yǎng)。其中,地理實踐力在高中地理核心素養(yǎng)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又要為學生提供地理實踐機會,使學生積累地理實踐經驗,提高地理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王瑞紅.分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策略[J].才智,202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