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華
【摘要】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體現(xiàn)了陶行知先生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的治學態(tài)度,也蘊含著“認識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同時恰好與物理學的認知規(guī)律相吻合。本文結合“平面鏡”的教學片段,闡述在物理實驗課教學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物理實驗;核心素養(yǎng);知行合一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基于活動視域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案例研究”(課題號:XC201902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形式和方法。物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物理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初中物理核心素養(yǎng)包含概括理解、實驗探究、實踐應用和求實創(chuàng)新四個方面。下面筆者以“平面鏡”一課的教學實錄為例,就課堂中如何落實學科素養(yǎng)談談自己的做法。
【片段一: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俗話說水火不容,但我能做到水火共生。你們信嗎?不信請看。(課件展示視頻“澆不滅的蠟燭”——水火共生的動態(tài)畫面)這就是水火共生。你們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
生:想。
師:好,今天老師就滿足你們的愿望。(課件展示視頻“鏡頭逐漸拉遠,至出現(xiàn)玻璃結束”)看明白了嗎?實現(xiàn)“水火共生”的最大功臣是誰?
生:玻璃。
師:我們將表面光滑平整的鏡子稱作平面鏡。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去探索平面鏡的奧秘。(課件展示或板書課題:3.4 平面鏡)
反思一:實驗引路,培養(yǎng)學生概括理解的能力
概括理解指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包括觀察與建模、概括與推理、辨析與梳理等能力。教師應通過多種形式的演示實驗、貼近生活的體驗活動,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設置各實驗環(huán)節(jié),逐步引導學生深入課題,使其了解事物的一般現(xiàn)象和本質特征。
在“引入課題”環(huán)節(jié),筆者首先通過視頻引入的方式,為學生呈現(xiàn)“水火共生”的神奇畫面,再隨著鏡頭的推動,讓學生了解到實現(xiàn)“水火共生”的最大功臣是透明的玻璃,由此快速切入課題。此時,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驗,能夠快速提煉玻璃的基本特征,形成初步的認識,再通過觀察、觸摸等體驗活動,概括并理解平面鏡的定義。
【片段二:做出猜想】
師:快樂其實很簡單,就像這只小貓(課件展示快樂的小貓動態(tài)圖)看到鏡子中的自己也能樂上半天。今天我們在課堂上來照一回鏡子。(課件展示體驗活動的要求:拿出器材盒中的鏡子照一照,觀察鏡中自己的像,與自己做比較;然后將鏡子前后移動,再次觀察比較。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提出“關于像與物”的猜想,并將你的猜想與伙伴交流。)學生小組活動、做出猜想。
猜想①: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大小不相等,近大遠小,遠離鏡子像變小,遠離看到的像范圍變大。
猜想②: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物體遠離像也遠離,像與物運動同步。
猜想③:左右相反。
反思二:放手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
實驗探究指學生在觀察、實驗和科學探究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包括問題與猜想、設計與操作、證據(jù)與論證等能力。實驗探究是實驗教學的主體,教師要精心設計實驗環(huán)節(jié),在有限的時間內發(fā)揮出實驗的無限可能[1]。教師應針對初中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放手實驗,充分滿足學生的動手欲望。
在“做出猜想”環(huán)節(jié),教師先與學生一起照鏡子,在愉悅的氛圍中提出關于“像與物”的猜想。在隨后的實驗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放手讓學生設計實驗,讓學生挑選需要的器材,驗證猜想。設計中如果學生遇到困難,教師要組織學生互幫互助、師生共同探討,逐一解決問題。在展示匯報環(huán)節(jié),各組上臺展示設計方案,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最終形成完善的實驗方案。
【片段三:成像應用】
師:同學們,物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請大家回憶一下,在你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面鏡?
生:照鏡子、牙醫(yī)用的牙鏡、舞蹈房……
師:這些例子中,運用了平面鏡成像的哪些特點?
生:像與物大小相等;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
師:嗯,說得不錯。(課件顯示:平面鏡成像的應用)這些都是利用平面鏡能成像的作用。尤其是舞蹈房,既能矯正舞蹈者的舞姿,還能擴大視覺空間。老師想請你們幫個忙,老師不認識路,在開車來學校的路上要一邊低頭看導航,一邊抬頭看路況,覺得很不安全。明天老師又要開車來學校,你們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幫老師想個辦法,讓我可以抬頭看著導航,安心回家嗎?(教師適當提醒)經過摸索,我發(fā)現(xiàn)手機導航有一個HUD模式,它顯示的畫面是這樣的(課件展示、學案呈現(xiàn)),在導學案上也有這個圖案,但是我不知道怎么使用,你們能幫我一起想想嗎?
生:(討論,摸索,嘗試)將平面鏡與水平面呈45°擺放。
師:小汽車的前擋風玻璃大多就是45°傾斜安裝的,可以將手機導航放在前擋風玻璃下。(課件展示動態(tài)效果圖)謝謝你們的幫助,這下可以放心了,這個前擋風玻璃運用得恰到好處。
反思三:問題引領,培養(yǎng)學生實踐應用的能力
實踐應用指在應用物理知識解釋自然現(xiàn)象和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包括分析與解釋、思想與方法、反思與評價等能力。物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2]。
在“成像應用”環(huán)節(jié),對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學生有很多想法:對著鏡子梳妝打扮,在舞蹈房里矯正舞姿,擴大理發(fā)店的空間,等等。這時,教師拋出關于駕駛過程中看導航不方便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此時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能夠想到利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但不知應如何操作。教師進一步提醒學生,手機導航有個HUD模式。這時,有些學生能想到使用平面鏡,并不斷嘗試。還有的學生聯(lián)系之前的作圖練習,想到與水平方向成45°角的平面鏡,水平面上的物體在其中能成豎直的像。這樣,解決問題的辦法便呼之欲出。
【片段四:物像關系】
師:確定了實驗方案,接下來請大家根據(jù)方法,測量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并進行比較。(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并適當指點)做完的小組來匯報你們的實驗情況。
生1:我們得到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生2:我們也是這個現(xiàn)象。
師:真的都是一樣的結論嗎?
反思四:適時鼓勵,培養(yǎng)學生求實創(chuàng)新的能力
求實創(chuàng)新指學生在學習與解決問題中要有證據(jù)意識,能夠合理地進行知識遷移,以期有新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這要求學生具備質疑和實證、知識遷移的能力,包括求實與質疑、遷移與創(chuàng)新等能力。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發(fā)現(xiàn)問題,科學對待,我們應始終存有批判性思維,在務實的基礎上敢于質疑、突破和創(chuàng)新。
在“平面鏡”教學中,在設計比較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時,部分小組選用玻璃板進行實驗,由于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在鏡中出現(xiàn)了兩個像,這些小組起初并未在課堂上提出,只是挑選其中較清晰的一個像進行重合,然后測量距離,結果發(fā)現(xiàn)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不相等。但看到大部分小組能得到“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的結論,他們就將自己小組的實驗數(shù)據(jù)問題歸為測量問題,也直接得出了“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的結論。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后,筆者提問:“你們測量得到的數(shù)據(jù)真的能得到這個結論嗎?還是有什么現(xiàn)象被你們忽略了呢?有誰愿意說一說嗎?”在筆者的鼓勵下,有學生提出了疑問。這時,筆者表揚了這幾位學生,同時鼓勵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要敢于質疑、實事求是。還有的小組選用手機鋼化膜做實驗,就疊像問題來說,效果優(yōu)于玻璃板。
實驗是物理課堂的魅力所在,在物理教學中,實驗教學占據(jù)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依托物理實驗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經歷科學探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能較好地在物理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只有做到實驗與理論并重,才能實現(xiàn)素養(yǎng)與知識同行。
【參考文獻】
葛曉燕.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的對策[J].文理導航(中旬),2021(03):43-44.
陸建忠.初中物理課堂實驗教學分析[J].名師在線,2020(3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