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楚瀟,孫爭輝,陸 敏,劉 承,王國良,馬潞林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1.泌尿外科;2.病理科,北京 100191)
腎癌是成人泌尿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世界范圍內,腎癌約占成人惡性腫瘤的2%~3%,其發(fā)病率以每年2%的速率逐步上升[1-2]。雙側腎癌(bilateral renal cell carcinoma,BRCC)臨床相對少見,僅占所有腎癌患者的1%~5%[3]。BRCC按雙側腫瘤的確診時間分為同時性BRCC和異時性BRCC。前者是指雙側腎腫瘤的確診時間間隔≤6個月者,后者是指確診時間間隔>6個月者[3-4]。84%~95%的BRCC雙側病理類型相同,腎透明細胞癌是其的主要病理類型[5-6]。不同病理類型BRCC既往鮮有報道。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共收治不同病理類型BRCC患者5例,均成功行雙側手術治療,效果良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組5例均為男性,平均年齡53(33~61)歲。無癥狀查體發(fā)現(xiàn)者3例,因腰腹痛就診者2例。同時性BRCC 3例,均為初次就診即發(fā)現(xiàn)雙腎腫瘤。異時性BRCC 2例,雙側腫瘤確診的時間間隔分別為84.3個月和16個月。
5例患者術前均行B超、CT/MRI等相關影像學檢查確診雙側腎腫瘤,術后病理證實為BRCC。腫瘤分期采用2018年美國癌癥聯(lián)合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TNM臨床分期標準。根據(jù)201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腎細胞癌分類標準,將腫瘤分為不同亞型。根據(jù)201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泌尿病理協(xié)會(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WHO/ISUP)核分級標準,對腎細胞癌進行病理核分級。
5例均為雙側單發(fā)腫瘤。10枚腎腫瘤中實性腫瘤3枚,囊性腫瘤7枚。腫瘤平均直徑2.4(1.4~6.7)cm。平均R.E.N.A.L.評分5(4~8)分。5例患者術前平均血清肌酐79(74~108)μmoI/L?;颊叩呐R床特征和影像學表現(xiàn)見表1和圖1。
A、B:患者3腹部CT示左腎囊性占位,形態(tài)不規(guī)則,最大徑5.1 cm,囊內多發(fā)分隔,增強掃描部分囊壁和分隔可見強化,Bosniak Ⅲ級;右腎囊性占位,最大徑2.4 cm,有分隔,增強掃描分隔部分可見強化,Bosniak Ⅲ級;C、D:患者4腹部CT示左腎實性占位,最大徑2.7 cm,增強掃描呈明顯不均勻強化;右腎囊性低密度病灶,最大徑1.4 cm,似有分隔,增強掃描無明顯強化,Bosniak Ⅱ級;E、F:患者5腹部CT示左腎實性占位,最大徑1.4 cm,增強掃描可見強化;右腎實性占位,最大徑2.6 cm,增強掃描輕度強化。
1.2 治療方法本組5例均行雙側手術治療。其中,3例行后腹腔鏡下雙側保留腎單位手術(nephron-sparing surgery,NSS);1例行一側后腹腔鏡下根治性腎切除術(radical nephrectomy,RN),對側后腹腔鏡NSS;1例因一側囊性腫瘤體積較大,粘連嚴重行后腹腔鏡探查,中轉開放NSS,對側后腹腔鏡下NSS。3例同時性BRCC均采用分期手術策略,雙側手術平均間隔時間3(1.5~4)個月。
表1 5例不同病理類型BRCC患者臨床特征
1.3 術后隨訪術后2年內每3個月隨訪一次,第3年每6個月隨訪1次,其后每年隨訪1次,采用電話隨訪方式?;颊咝g后定期復查泌尿系超聲、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檢查,必要時復查腎臟CT、胸部CT、骨掃描和PET-CT。隨訪起點:同時性BRCC從雙腎腫瘤均明確診斷的時間計起;異時性BRCC從第1次手術時間計起。隨訪終點:末次隨訪或患者死亡。
5例均雙側手術均獲成功。平均手術時間126(110~221)min,平均手術失血量20(10~50)mL。行NSS者平均熱缺血時間24(11~40)min。5例患者術后平均血清肌酐95(77~121)μmoI/L,術后平均住院時間6(3~16)d。
術后病理示3例為一側腎透明細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對側低度惡性潛能多房囊性腎腫瘤(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MCRCNLMP)(圖2A);1例為一側ccRCC,對側腎嫌色細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RCC);1例為一側ccRCC,對側管狀囊性腎細胞癌(tubulo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tcRCC)(圖2B)。
A:MCRCNLMP,腫瘤由大小不等、互不相通的囊腔組成,囊內可見嗜酸性液體和滲出的紅細胞;多數(shù)囊腔內襯單層上皮,部分可見復層上皮;B:tcRCC,腫瘤完全由大小不等的囊管狀結構組成,腔內襯以單層立方或柱狀腫瘤細胞,腫瘤細胞呈嗜酸性;間質纖維組織增生,局部黏液樣變。
5例患者平均隨訪時間26.7(18.6~194.3)個月,均無局部復發(fā)或遠處轉移,腎功能良好。患者的手術策略、術后病理和隨訪資料見表2。
表2 5例不同病理類型BRCC患者手術策略、術后病理和隨訪資料
BRCC臨床相對少見,僅占所有腎癌患者的1%~5%[2-3]。手術是BRCC的主要治療方法,其原則是完整切除腫瘤,同時最大限度保護腎功能,因此雙側NSS應作為首選術式。RN是BRCC手術治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該術式切除范圍大,不利于腎功能保護[7]。但是,對于位置不佳、侵襲性明顯的腫瘤,RN仍具有重要價值[8]。同時性BRCC選擇同期手術或分期手術方案,至今尚存在爭議。BECKER等[9]認為分期手術方案對患者腎功能打擊較小,因此推薦行分期手術治療。BLUTE等[10]對研究隊列中70%的患者行同期手術治療,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單側腎癌手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我們的經驗是,可一期先對腫瘤解剖特點相對簡單、操作相對容易的一側行NSS,待患者腎功能恢復后,再根據(jù)具體情況行對側NSS或RN,這種分期手術方案對患者腎功能影響較小。
腹腔鏡手術治療復雜性腎囊性腫瘤是一項挑戰(zhàn)。本組10枚腫瘤中7枚為囊性,僅1枚囊性腫瘤因瘤體較大、且粘連嚴重中轉開放。所有腫瘤均完整切除,患者術后恢復良好。在長期腹腔鏡手術處理復雜性腎囊性腫瘤的臨床實踐中,我們積累了如下經驗:①術前行增強CT、MRI等影像學檢查評估腫瘤的Bosniak分級,充分了解腫瘤解剖特點、周圍器官組織毗鄰及血供情況。②個體化選擇手術入路。腎臟背側腫瘤優(yōu)先選擇后腹腔入路。而對于腎臟腹側腫瘤,若采用后腹腔入路,術中進行腎臟游離、旋轉操作較為困難,可考慮經腹腔入路。③充分的腫瘤暴露。直視下手術是腫瘤R0切除的前提條件,亦可降低術中周圍臟器、血管損傷的風險。因此,在行腹腔鏡下NSS時應充分暴露腫瘤本體及周圍結構。在暴露困難時,應主動增加Trocar以輔助暴露。對于腎內型腫瘤,可運用術中超聲檢查明確腫瘤界限。④術中輕柔操作,尤其對于腫瘤瘤壁較薄、粘連較重者。若術中腫瘤不慎潰破,應及時吸凈外滲囊液,降低腫瘤種植播散的風險。⑤對于術中粘連嚴重、分離切除困難的復雜性腎囊性腫瘤,為保證R0切除,降低周圍組織臟器損傷風險,不再盲目追求微創(chuàng),應果斷中轉開放。
目前的觀點認為,BRCC行雙側手術治療,可獲得與單側腎癌相當?shù)哪[瘤預后[2]。同時性BRCC和異時性BRCC預后亦無明顯差異[4]。然而,國外一項研究結果顯示BRCC的多灶發(fā)病概率顯著高于單側腎癌(54%和16%,P<0.001)[11]。SINGER等[12]的研究結果表明,68%的BRCC患者因術后隨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同側腎臟新發(fā)腫瘤而接受二次手術治療。由此可見,盡管BRCC經手術治療預后和單側腎癌相近,但其具有多灶性易復發(fā)的特點,術后應嚴密隨訪。雙側不同病理類型BRCC的預后,國內外研究鮮有報道。我們的觀點是,對于這種罕見類型,其總體預后取決于具有惡性度較高病理類型、較晚TNM分期和較高WHO/ISUP核分級的一側。
腎透明細胞癌是BRCC的主要病理類型,近90%的BRCC雙側病理類型相同,雙側病理類型不同者鮮有報道[5-6]。本組5例均為一側ccRCC,對側非ccRCC,亦包含MCRCNLMP和tcRCC這兩種臨床少見病理類型。
MCRCNLMP原稱多房囊性腎細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2016年WHO/ISUP將其更名為MCRCNLMP。該病理類型臨床相對少見,僅占腎細胞癌的1.5%~4.0%[13-14]。研究表明MCRCNLMP與3p雜合性缺失以及VHL基因突變有關[15]。MCRCNLMP在CT平掃期呈低密度,增強掃描囊壁及間隔可見強化,大部分為中等程度以上強化。20%的病例囊壁及分隔可見鈣化,多表現(xiàn)為弧形、線條狀及散在小點狀。如出現(xiàn)鈣化伴囊壁、間隔不規(guī)則增厚并強化以及囊壁結節(jié)強化等征象則提示惡性可能性大[16-17]。MCRCNLMP需要和腎透明細胞癌囊性變、多房囊性腎瘤、多囊腎、單純性腎囊腫、管狀囊性腎癌等疾病鑒別。MCRLCNLMP鏡下多表現(xiàn)為界清,多房囊性、囊腔大小不等且互不相通,囊壁被覆單層扁平或立方細胞,部分為透明細胞,無明顯異型性,細胞核WHO/ISUP 1級或2級。免疫組化顯示瘤細胞CK(AE1/AE3)、vimentin、CD10、CAⅨ陽性,CD68、TFE3陰性,Ki-67增殖指數(shù)低[18]。MCRLCNLMP預后良好,罕見復發(fā)和轉移。
tcRCC臨床較為罕見,目前全球僅報道約70例[19]。2016年WHO/ISUP將其作為新增腎細胞癌亞型單獨劃分出來。tcRCC好發(fā)于50~60歲男性,男女比例7∶1。CT平掃示腫瘤呈多房囊性,密度不均略低于腎實質,增強掃描呈不規(guī)則強化,或無明顯強化[20]。tcRCC需與其他腎臟囊性病變鑒別。tcRCC鏡下特點:腫瘤由緊密排列的囊管狀結構組成,其間有纖維間質分隔,內襯嗜酸性扁平柱狀上皮細胞,部分呈鞋釘狀突起。細胞核大,核仁突出。核分級以Furhman 3級多見[21]。AMIN等[22]對56例tcRCC患者的免疫組化結果進行總結分析,結果顯示所有患者CK8、CK18、CK19和parvalbumin均呈陽性,CD10、P504S、Ksp-cad、CK7、PAX2、CAⅨ和CK34βE12的表達陽性率分別為85.0%、77.0%、71.4%、62.0%、42.0%、36.0%和15.0%;tcRCC預后較好,5年腫瘤無進展生存率近95%。
轉移性腎癌和非轉移性腎癌在治療策略和隨訪方案上截然不同,因此BRCC腫瘤發(fā)生發(fā)展機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迄今為止,BRCC的腫瘤起源尚未闡明,雙側腫瘤均為原發(fā)還是一側原發(fā)對側轉移至今仍存在較大爭議[4]。本研究5例BRCC患者雙側腫瘤病理類型均不相同,臨床相對少見,這間接提示至少一部分BRCC存在雙側均為原發(fā)的情況。早在本世紀初,國外學者對BRCC雙側腫瘤的細胞遺傳學特點進行了初步探索。KITO等[23]對8例BRCC患者的腫瘤遺傳學特點進行分析,結果表明5例異時性BRCC存在相同的染色體等位基因缺失,提示異時性BRCC雙側腫瘤具有相同克隆起源;3例同時性BRCC中有2例等位基因缺失位點相同,1例不同,提示同時性BRCC存在雙原發(fā)和對側轉移兩種腫瘤克隆演進類型。KUME等[24]的研究亦表明BRCC的腫瘤起源存在異質性。近年來,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逐步成熟,為BRCC的腫瘤起源研究提供了有力武器。一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對101例ccRCC患者腫瘤組織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其中雙側發(fā)生者3例,結果表明這3例患者兩側腫瘤并不同源[25]。JI等[26]的研究亦得出相似的結論。然而,目前基于基因層面的BRCC腫瘤起源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缺乏代表性。BRCC的腫瘤發(fā)生機制尚需一定樣本量、基于第二代測序技術的腫瘤克隆進化研究加以闡明。
綜上所述,不同病理類型BRCC臨床較為罕見,治療上以分期雙側NSS為首選。腹腔鏡下NSS治療腎臟囊性腫瘤難度較大,需臨床經驗豐富的醫(yī)師進行操作。BRCC的多灶性概率高于單側腎癌,術后需嚴密隨訪,雙側病理類型不同者,預后往往取決于惡性度較高、分期較晚的一側。同一機體發(fā)生不同病理類型的雙腎腫瘤,為BRCC的腫瘤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但BRCC的發(fā)生機制尚需基于基因測序的大樣本研究進一步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