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蘊紅,王遠航
(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慢性心力衰竭(CHF)作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為各心臟疾病誘發(fā)心室功能受損所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1]。臨床治療中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不僅影響治療效果,還降低生活質量。因此,開展系統(tǒng)、科學的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2]?;诖?,本文重點探究綜合護理在CHF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2019-02~2020-08我院120例CHF患者,對其分組。對照組男:女=27:33例,年齡37~72歲,平均(54.5±1.64)歲;觀察組男:女=25:35例,年齡38~73歲,平均(55.5±1.67)歲。納入指標:所有患兒均確診為CHF;研究獲委員會審核。排除指標: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者;依從性差。組間資料均衡可比(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糾正吸氧、減輕心臟負荷,密切監(jiān)測患者心功能指標等干預,同時叮囑患者遵醫(yī)用藥,防止遺漏或誤服情況發(fā)生。
觀察組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內容如下:(1)預測性護理。①環(huán)境干預:保持病房絕對安靜,干凈且光線充足;定時開窗維持空氣流通;定期對病房消毒;根據氣候及溫度變化為患者增減衣服,避免感冒加重心力衰竭。 ②獎勵措施: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掌握正確排痰技巧,若痰液不易排出,可采用超聲霧化吸入輔助排痰,避免痰性肺炎發(fā)生。針對老年患者應加強心血管系統(tǒng)系統(tǒng)監(jiān)測,時刻觀察其心率變化,發(fā)現異常及時告知醫(yī)師并采取對策。 ③預防醫(yī)源性CHF發(fā)生:嚴格遵循醫(yī)囑,執(zhí)行用藥計劃,穿刺時控制液體輸入量,調節(jié)滴速,堅持無菌原則。(2)運動指導。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心功能分級采開展心臟康復指導,制定科學運動方案。NYHA分級鍛煉具體措施,護理人員協(xié)助IV級患者進行床上被動肢體鍛煉,由活動關節(jié)為主,隨后過渡到主動運動,30min/d;Ⅲ級患者則在家屬督導下開展床邊鍛煉,借助扶手慢行,隨后過渡至步行,30min/d;Ⅱ級患者開展室外步行鍛煉,步行距離保持在500~1000m,并依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合理調整運動時間,步行速度以最大耐受速度為宜,2~3次/d。盡量避免長時間臥床休息,以防褥瘡、下肢深靜脈血栓、肌肉萎縮等病癥發(fā)生。(3)心理干預。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積極與其溝通,注意語氣和藹、語句通俗易懂。鼓勵患者表達自身心理感受,積極進行心理疏導,樹立治療的自信心;指導患者開展深呼吸放松訓練,緩和緊張情緒;耐心傾聽,解答患者困惑,同時多鼓勵、安慰患者,提高護理配合度。(4)開展健康宣教。過知識講座、發(fā)放資料等多形式普及CHF相關知識,加深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了解,消除緊張、恐懼心理,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同時,加強飲食干預。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做到膳食均衡,以低脂、清淡、易消化為主。
(1)對比干預前后患者心功能變化,包括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徑(LVDED)和二尖瓣血流頻譜(E/A比值)。(2)觀測患者干預前后各生活質量評分,判定[3]:采用日常生活量表(ADL)評測,內容包括身體健康、心理情緒、急癥癥狀和社會關系四個維度,滿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佳;此外,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測患者負性情緒,SAS≥50分,SDS≥53分,分值越高表明主觀焦慮、抑郁越嚴重。運動功能判定:實行6min步行距離(6MWD)評估,步行距離越遠表明患者恢復越佳。(3)評測患者護理滿意度,判定:實行本院自制的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內容包括護理質量、服務水平、服務態(tài)度等,滿分100分,≥90分滿意,60~89分一般,<60分不滿意。
干預前,組間結果無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HR和LVDED指標均低于對照組,而LEVF和E/A比值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變化
干預前,組間無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而運動功能和ADL評分均高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分析分)
相較對照組,對觀察組進行測評,其護理滿意度結果呈更高顯示(98.33%>8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比較分析 [n=60,n(%)]
CHF多由心血管病變所致,病程遷延且易反復,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臨床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病情反復、多次遷延不愈,患者會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治療期間消極對待,繼而嚴重影響治療依從性。另一方面,老年CHF患者多伴有軀體疾病,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加重病情。為此,采取必要的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4]。
常規(guī)護理通常側重改善CHF患者的臨床癥狀,而忽略患者自身感受。隨著傳統(tǒng)醫(y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變,臨床醫(yī)務人員逐漸實現了人性化護理在患者治療和康復中的作用[5]。
綜合護理干預是以患者為中心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綜合預測性護理干預,運動指導,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護理干預。通過有針對性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措施,積極調動治療主觀能動性,改善負面情緒,并建立克服疾病的自信心。同時,普及患者疾病健康知識,促進對自身疾病更全面的認知,減輕因缺乏疾病認識產生的神經質和恐懼感。提高醫(yī)患、護患信任,增強患者護理配合度。此外,鑒于部分患者不良生活、飲食和運動方式,開展對應護理干預有助于保證患者營養(yǎng)所需,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加強功能鍛煉則有利于避免褥瘡、下肢靜脈血栓、肌肉萎縮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有研究顯示,呼吸道感染、急性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是誘發(fā)CHF常見的幾個重要危險因素,加強預見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規(guī)避老年CHF患者病情加重的風險,改善心功能[6,7]。
實驗結果指出,干預前,組間指標無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HR和LVDED指標均低于對照組,而LEVF和E/A比值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組間指標無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而運動功能和QOL評分均高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提示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的促進患者運動能力和心功能狀態(tài)恢復的同時,減少消極情緒,提高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顯著提升[8]。
總之,在CHF患者中實行臨床綜合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情況,消除負性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