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科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小兒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0)
血管瘤為小兒常見良性病變,發(fā)病率為5%~10%,由血管組織錯構,瘤樣增生所致,多見于皮膚、皮下組織處,對于影響容貌明顯者需早期干預[1,2]?,F階段,臨床治療小兒體表血管瘤的方法較多,微波熱凝術、鹽酸平陽霉素瘤體內注射對小兒體表血管瘤均具有一定治療效果,且副作用相對較小,但二者聯(lián)合應用臨床尚缺乏報道[3,4]?;诖?,本研究選取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體表血管瘤患兒60例,旨在從瘤體體積、血管密度、安全性等方面探討微波熱凝術聯(lián)合鹽酸平陽霉素瘤體內注射治療效果?,F報道如下。
經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選取2018-07~2020-07體表血管瘤患兒60例,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n=20)、對照1組(n=20)、對照2組(n=20)。對照1組女9例,男11例,年齡6個月~9歲,平均(4.72±1.86)歲,血管瘤類型:海綿狀血管瘤8例,毛細血管瘤7例,混合性血管瘤5例;對照2組女8例,男12例,年齡6個月~9歲,平均(4.82±1.93)歲,血管瘤類型:海綿狀血管瘤9例,毛細血管瘤6例,混合性血管瘤5例;觀察組女10例,男10例,年齡6個月~10歲,平均(4.79±1.92)歲,血管瘤類型:海綿狀血管瘤8例,毛細血管瘤8例,混合性血管瘤4例。3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1 納入標準:(1)均經臨床表現及彩色多普勒超聲確診;(2)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正常;(3)家屬知情并簽署承諾書。
1.2.2 排除標準: (1)明顯血管畸形;(2)血管瘤周圍皮膚組織存在感染、出血、潰瘍等;(3)發(fā)病于特殊部位(外生殖器、皮膚皺褶處、眼瞼、口唇等)。
1.3.1 對照1組: 給予鹽酸平陽霉素(天津太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932)瘤體內注射治療。注射用鹽酸平陽霉素、氯化鈉注射液、鹽酸利多卡因混合,稀釋為1g/L的平陽霉素,2mL加長針頭抽取藥液0.1~0.2mg/(kg·次),于血管瘤邊緣外 cm左右處呈15°進針,注入瘤體(由深至淺),直至瘤體表面變蒼白;若瘤體較大,可行周圍彌漫性注射。1次/2周(每次總量≤4 mg),1個療程3~5次。
1.3.2 對照2組: 給予微波熱凝術治療。江蘇省徐州市科健高新技術有限公司KWBZ-1B微波多功能治療儀,功率25~40 W,單管直針探頭直接與皮損表面接觸,點擊1~3s,直至皮損凝固發(fā)白,依次連續(xù)治療,外涂百多邦軟膏預防感染。
1.3.3 觀察組: 給予微波熱凝術聯(lián)合鹽酸平陽霉素瘤體內注射治療。鹽酸平陽霉素瘤體內注射后,局部壓迫止血,待腫瘤萎縮消退,行微波熱凝術。
(1)療效。(2)治療前后瘤體體積、血管密度。(3)不良反應。
瘤體消失,皮膚色澤正常為治愈;瘤體半徑總和減小≥30%為緩解;瘤體半徑總和增加≥20%或出現新病灶為惡化;介于緩解與惡化之間為穩(wěn)定。將治愈、緩解計入總有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1組70.00%、對照2組65.00%(P<0.05)。見表1。
表1 3組療效對比[n=20,n(%)]
治療后觀察組瘤體體積、血管密度低于對照1組、對照2組(P<0.05)。見表2。
表2 3組瘤體體積、血管密度對比
3組均未發(fā)生貧血、肺纖維化等嚴重不良反應;觀察組發(fā)生惡心1例,發(fā)生率5.00%(1/20);對照1組發(fā)生惡心2例,輕微瘢痕1例,發(fā)生率15.00%(3/20);對照2組發(fā)生輕微瘢痕1例,發(fā)生率5.00%(1/20)。3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χ2=1.746,P=0.418)。
小兒體表血管瘤生物學行為是可自行消退,但消退周期較長,且大面積血管瘤可遺留局部后遺癥,同時,特殊部位血管瘤可引發(fā)嚴重并發(fā)癥而危及生命,則需積極治療[5,6]。鹽酸平陽霉素為單一組分抗癌抗生素,其應用于小兒體表血管瘤的作用機制為:抑制DNA合成并切斷DNA,影響癌細胞代謝,進而促使血管瘤變性、壞死而退化。研究指出,平陽霉素對表淺且體積較小的血管瘤療效較好,若瘤體較大,常需加大用量,可增加肺纖維化風險,臨床應給予足夠重視[7]。微波熱凝術使用微波直管針狀探頭對局部組織進行直接點擊,使其產生高溫而脫水、凝固,達到阻滯瘤體血流、破壞瘤體組織結構的目的[8]。微波熱凝術可有效避免手術所致的不可逆損傷及術后功能障礙、畸形等并發(fā)癥。但若血管瘤發(fā)病部位較深,治療時可增加創(chuàng)傷,延長療程,治療后易存在局部瘢痕明顯,甚至功能障礙、畸形等。羅博文等[9]研究指出,微波熱凝、平陽霉素聯(lián)合應用于體表血管瘤患兒,可取長補短,充分發(fā)揮二者優(yōu)勢,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1組、對照2組,治療后觀察組瘤體體積低于對照1組、對照2組(P<0.05);3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與上述研究一致。鹽酸平陽霉素治療血管瘤常規(guī)使用劑量為0.25~0.5mg/(kg·次),本研究使用劑量為0.1~0.2mg/(kg·次),有效減少相關毒副作用,同時,鹽酸平陽霉素瘤體內注射可彌補微波熱凝術的局限,對部分位置部位較深的瘤體提供更優(yōu)化的治療方案,減輕侵襲性創(chuàng)傷。本研究還發(fā)現,治療后觀察組血管密度低于對照1組、對照2組(P<0.05)。血管生成為腫瘤生長的先決條件,血管瘤為內皮細胞異常增殖的真性腫瘤,依賴血管密度的建立。研究指出,血管瘤患者增殖期血管密度最高[10]。上述結果表明,微波熱凝術聯(lián)合鹽酸平陽霉素瘤體內注射治療體表血管瘤患兒,可降低血管密度,可能為其縮小瘤體,提高治療效果的主要機制。綜上可知,微波熱凝術聯(lián)合鹽酸平陽霉素瘤體內注射治療體表血管瘤患兒,具有良好的協(xié)同作用,可能通過降低血管密度,而減小瘤體體積,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