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震
(菏澤市定陶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外科,山東菏澤 274100)
康復護理學是技術性和實用性較強的護理學科,在我國發(fā)展起步較晚,現(xiàn)處于積累和實踐階段,尚未發(fā)現(xiàn)較理想的教學方法[1]?,F(xiàn)階段,我國的康復護理學教學模式主要為生物醫(yī)學模式, 其秉承基礎知識授課—臨床見習—實習的教學流程,護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后才能夠接觸到臨床實踐知識,容易出現(xiàn)知識脫節(jié)等情況。 因此,臨床建議在《康復護理學》課程的基礎上,護生應早期接觸臨床工作[2],目的是提高護生的臨床思維,培養(yǎng)高技能和綜合型人才,使護生的專業(yè)能力符合臨床需求[3]。早期接觸臨床是新型教學法,其整合醫(yī)學教育實踐與理論知識, 提升護生的責任感,使其具備臨床溝通能力,可評判性分析護理現(xiàn)狀,實用價值較高。 該研究選取 2018 年 3 月—2020 年 3 月護理學院2018 級及2019 級護生共117 名,分析早期接觸臨床的教學效果,報道如下。
該研究選取護理學院2018 級及2019 級護生共117 名。 按年級分成兩組。 A 組為 2018 級護生,共 59名,其中男 32 例,女 27 例,年齡 18~22 歲,平均年齡(20.23±2.11)歲。 B 組為 2019 級護生,共 58 名,其中男 33 例,女 25 例,年齡 19~24 歲,平均年齡(20.18±2.38)歲。 兩組護生基本資料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A 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 將教師作為主體,通過板書、PPT、圖片和視頻等形式講解《康復護理學》相關知識點,護生可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所有理論知識講解完畢后組織護生參加校內實驗課,并集體討論典型案例,分析護理問題和難點,以論文形式匯報案例討論結果。
B 組采用早期接觸臨床教學法, 采取理論課、案例討論、臨床體驗、校內實驗課結合的綜合教學模式。按照《康復護理學》教學內容選擇案例,并指定一個臨床科室為康復理療室和實踐教學期間的康復科室。組織護生在雙休日分組進病房,確保所有護生有早期接觸臨床機會。 具體流程為:(1)確定教學目的:臨床體驗課開課前,需對護生普及該教學模式的流程、時間安排和注意事項等知識, 并講明臨床實踐的內容、要求及目的,發(fā)放實踐活動規(guī)則手冊。 按照《康復護理學》所要求的教學內容制定目標,告知護生自主復習臨床實踐課相對應的理論知識,記錄無法解決的護理問題。(2)具體教學方法:教師結合教學目標進行現(xiàn)場示范或采取案例討論法。 將護生分為5~6 組,每組約10 人,帶教老師組織每組護生實地體驗護理措施,強化理論知識掌握度,如提出問題:手足徐動型小兒患者的進食姿勢是什么? 如何固定其坐姿? 可先分組討論并演示,由護生進行模仿,教師指出護生動作的錯誤之處并糾正,再重新示范,保證護生掌握護理措施。最后由教師點評,總結實踐操作的共性問題。
兩組護生均實習2 個月。
(1)教學效果:采用自制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激發(fā)學習興趣、 溝通能力提升、 分析與判斷技巧/能力提升、對日后工作有啟發(fā)和收獲較大等項目,每項答案為“是”“否”,記錄回答“是”的所占比率,該比率越高表明教學效果越好。
(2)評判性思維:采用加利福利亞評判性思維傾向問卷(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 CCTDI),內容包括開放思想、尋找真相、批判思維自信心、求知欲、分析能力、系統(tǒng)化能力和認知成熟度,單項分值 10~60 分,總分為 70~420 分,評判性思維傾向與分數(shù)呈正相關。
(3)臨床溝通能力:采用護士臨床溝通能力量表,內容包括護患語言類溝通、困難情景溝通、團隊溝通、情感感知、護患非語言類溝通、情感支持,共58 項,每項分值為1~5 分,各維度分值=該單一維度總分/該單一維度項目總數(shù),理論分值為1~5 分,溝通能力與分數(shù)呈正相關。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 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B 組的各項教學效果比率均高于A 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對比兩組教學效果[n(%)]
B 組護生的各項評判性思維評分均高于A 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B 組護生的各項臨床溝通能力評分均高于A 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2 對比兩組評判性思維評分[(),分]
表2 對比兩組評判性思維評分[(),分]
分組A 組(n=59)B 組(n=58)t 值P 值開放思想23.25±1.62 37.22±1.95 42.180 0.000尋找真相 批判思維自信心 求知欲 分析能力23.65±1.75 36.22±1.84 37.868 0.000 23.59±2.11 38.29±2.61 33.529 0.000 23.11±1.68 37.95±1.80 46.111 0.000 22.15±2.30 37.16±2.46 34.098 0.000系統(tǒng)化能力 認知成熟度22.08±1.65 36.75±1.75 46.661 0.000 23.09±2.07 37.84±2.16 37.715 0.000
表 3 對比臨床溝通能力評分[(),分]
表 3 對比臨床溝通能力評分[(),分]
分組A 組(n=59)B 組(n=58)t 值P 值語言類溝通3.61±0.25 4.88±0.34 23.046 0.000困難情景溝通 團隊溝通 情感感知3.95±0.42 4.32±0.49 4.388 0.000 3.55±0.18 4.76±0.19 35.367 0.000 3.26±0.35 4.47±0.39 17.669 0.000護患非語言類溝通 情感支持3.65±0.27 4.88±0.29 23.749 0.000 3.21±0.24 4.33±0.44 17.131 0.000
康復護理被認為是康復醫(yī)學的關鍵部分,康復護理的目的是減輕家庭負擔,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規(guī)避遠期并發(fā)癥,獲得理想化預后[4-5]。 但在康復護理教學中并未積極培養(yǎng)護生的臨床實踐能力,采取理論知識授課和校內實驗課聯(lián)合教學法,可能使護生無法全面掌握臨床實踐的操作技能,難以盡快適應臨床護理工作。 為了解決這一教學難題,該研究結合早期接觸臨床教學方法,通過臨床實地體驗使護生深入理解教學內容,端正學習態(tài)度,主動提升研究和分析能力。 在早期接觸臨床教學過程中,由教師把控教學方向,引導護生早期接觸臨床能夠提高護生對于臨床技能的掌握程度,成為臨床護理的綜合型人才[6]。
該研究結果顯示:A 組在激發(fā)學習興趣、 溝通能力提升、分析與判斷技巧/能力提升、對日后工作有啟發(fā)、收獲較大的比率均低于B 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原因是B 組的教學法強調護生的問題判斷與分析能力培養(yǎng),可鞏固其理論知識。此外,康復護理學要求臨床護理期間護理人員全程陪伴患者,護理過程枯燥且重復,容易導致護生焦慮等情緒,降低其學習興趣[7]。 而早期接觸臨床可使護生熟知其職業(yè)特點,了解臨床工作和學習間關系,理解職業(yè)性質,感性認識理論知識,在臨床體驗課堂中積極嘗試多種護理操作,進而提高其成就感,激發(fā)學習興趣,最終主動提升各項技能,優(yōu)化教學效果[8-9]。
該研究結果顯示:A 組的各項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分均低于 B 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該項教學法可培養(yǎng)護生的臨床思維。 原因是B 組的教學法可縮短理論課時長, 延長臨床實踐課的課時,使護生在實踐教學中強化理論知識,在病區(qū)中感受到護理工作的氛圍, 積極學習新觀念和新知識,發(fā)現(xiàn)護理工作的問題和難點[10]。 小組討論式教學能夠集思廣益,培養(yǎng)護生的發(fā)散思維,勇于提出自己觀點,提升評判性思維。
該研究結果顯示:A 組的各項臨床溝通能力評分均低于 B 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該項教學法可提升護生的溝通能力。 原因是B 組的教學主體是護生,教師僅為引導者和掌舵者,教學期間護生能夠結合典型案例分析患者的護理需求,了解護理過程中的溝通要點。輔以教師的適時點撥和問題匯總,可啟發(fā)學生,使其主動提升自身的溝通能力[11]。
綜上所述,早期接觸臨床可作為康復醫(yī)學的首選教學法,其實用價值較高,備受護生認可和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