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星
聽障學生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疾病的原因,導致其在聽力方面產生障礙,無法聆聽聲音、無法真切感知語言,這不僅影響聽障學生的日常生活,更影響聽障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能力。進而作為專業(yè)的特教教師,我們便要本著“平等教育”的理念,在不斷總結和有效探究的過程中,盡早在語文教學中對聽障學生進行語言康復干預、設計語言訓練計劃,以真正促成聽障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語言思維、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基于此,本文作者便立足自身教育經驗,就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聽障學生語言康復訓練進行相關闡述如下,以供各位一線特教同仁參考、交流。
一、情境創(chuàng)設,給予聽障學生說的欲望
聽障學生由于自身聽說能力的缺陷和長期的“特殊待遇”,使得其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處于被動狀態(tài),進而在語文教學中組織聽障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時,我們便可以借助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優(yōu)化聽障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其在被吸引的同時能夠主動參與其中,并在生動情境和形象事物的引導之下,調動聽障學生參與學習和進行語言表達的欲望,促成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組織聽障學生學習《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很多聽障學生都不知道“井”是什么,為了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我便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制作了電子教學課件,引導聽障學生在大屏幕上全方位認知了“井”,并對“坐井觀天”這一情境進行了信息化的再現,在豐富聽障學生認知的過程中,使其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也激發(fā)其“說”的欲望,使聽障學生想要回答且能夠正確回答教師所設計的教學問題:“文中的主人公是誰?”“它看到的天空是什么樣子的?”“青蛙的想法對不對……”進而使聽障學生在主動回答問題、進行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既能獲得語文知識的積累,又能獲得語言能力的提升。
二、鼓勵引導,給予聽障學生說的信心
大部分聽障學生都存在語言表達障礙,其在構音和語調方面相比于正常學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之聽障學生心思敏感,其不敢也沒有信心在他人面前進行語言表達。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有意識地發(fā)現聽障學生的優(yōu)點,善于給予其正向引導和鼓勵,以使聽障學生能夠從中收獲學習的愉悅感和語言表達成就感,進一步促成其語言表達信心的提升和能力的發(fā)展。
例如:《比尾巴》這篇課文語言簡單、齊整且節(jié)律感強,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會給聽障學生們進行說唱形式的課文朗讀示范,以在帶給其語文學習新鮮感的同時,在聽障學生進行朗讀的過程中我也不會吝嗇對其的正面鼓勵:“對,你的聲音很好聽,再大聲點兒就更棒了!”“大家跟老師一起朗讀好不好,讓老師聽到你們的朗讀氣勢!”“咱們再來讀一遍好不好,老師太喜歡你們的聲音了……”在積極的言語鼓勵與引導下,使聽障學生感知到被表揚的快樂,感知到語言學習和表達的樂趣與成就感,進而使其能夠從中收獲語言學習的信心,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到語文知識和語言表達的學習當中。
三、小組合作,給予聽障學生說的熱情
新課程改革以來提倡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在“公平教育”理念的引導之下,我們也可以嘗試引導聽障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以在增進聽障學生之間熟悉感的同時,促成聽障學生之間的自然交流、有效溝通,使學生們在互相了解、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習熱情,促進語言康復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實際組織聽障學生開展語言訓練時,我將班上的聽障學生按照語言能力和聽覺障礙嚴重程度進行了穿插分組,在保證每組聽障學生的聽說能力都比較均衡的同時,引導其以小組為單位在語文課上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進行課堂學習問題探究、進行課后語言技能練習、進行組間語言技能訓練、組間語言表達競賽……以使聽障學生能夠在分工合作、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提升彼此之間的熟悉感,獲得合作意識的養(yǎng)成與發(fā)展;在表達自己內心想法、與同學和老師展開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促成聽障學生語言掌控能力和運用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對聽障學生的語言康復訓練是一項長期且需要足夠耐心的“工作”,需要我們每一位特教教師的探索、實踐與付出,以能夠真正激發(fā)聽障學生的語言表達欲望,給予其語言表達信心,使其愛上“說話”,體驗到語言表達的樂趣,以在提升聽障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使聽障學生有能力也有勇氣參與到今后的社會生活當中,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