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陽煜
大約半年之后,執(zhí)掌德國政府16年之久的“媽咪默克爾”就將完全告別政壇,這對德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會是一件大事。今年以來,執(zhí)政黨基民盟在州議會選舉中連遭敗績,但疫情期間最能安撫選民的,仍是這位多年蟬聯(lián)《福布斯》“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榜首的女總理。
不僅僅是默克爾,閃耀于世的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女性領導人越來越多,這將如何豐富和改變國際政治議題的內涵,對建構更為發(fā)達、均衡的國際政治文化體系有何影響?就這些話題,南風窗專訪了國內三位國際政治和女性政治研究方面的一線學者: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嚴雙伍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陳文博副教授、溫州大學法學院付翠蓮教授。
南風窗:當年被認為過渡性質的“科爾的小姑娘”,變成了超長時間在線的歐洲巾幗領袖。能否認為,當初默克爾由于女性和東德身份,擁有了代表包容和清廉的圈外人優(yōu)勢?這對激勵女性從政,有著怎樣的實質影響?
嚴雙伍:默克爾2005年走上總理崗位,她的童年、青年時期都是在東德度過的,接觸的大都是蘇聯(lián)、東歐的社會價值和管理制度。德國統(tǒng)一后30年來,東、西德差異還是很明顯的。默克爾恰恰見證了兩德在政治、經濟、社會包括文化層面的差異和矛盾沖突。
我們經常著眼于默克爾對于領導歐盟的作用,但其實她在國內對于團結、凝聚兩德發(fā)揮的作用非常大。必須把內政治理好,在國際政壇才有話語權。
而在歐盟層面,統(tǒng)一后的德國需要回答“是德國的歐洲,還是歐洲的德國”這個問題。科爾、施羅德都很清楚,德國要統(tǒng)一、穩(wěn)定,就得讓德國成為“歐洲的德國”,將德國的發(fā)展和歐洲的命運緊緊捆綁在一起,不走統(tǒng)一之后對外擴張的老路。對于接棒的默克爾來說,維護、推動歐洲一體化,這是國家獨特命運賦予她的歷史使命。
陳文博:默克爾在長時間執(zhí)政過程中,讓德國先前阻礙兩性平等觀念的歷史因素、文化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和制度因素,一定程度上得到消解。她的執(zhí)政表現(xiàn)也獲得了廣泛認同,這會鼓勵更多女性投身于政治領域。而更多女性的加入,會帶來更多元化的議題,進而增強女性利益在政治中的表達。
雖然女性政治家群體中的異質性特征,使得其參政規(guī)模的擴大與利益代表性之間不存在必然相關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女性參政規(guī)模的擴大,能帶來利益代表的多元性的增加。
付翠蓮:越來越多的女性領導人登上政治舞臺,與女性政治意識崛起、自身綜合實力提高,以及民眾對女性領導人的接受度提升,密切相關。被譽為“超長待機總理”的默克爾長期執(zhí)政贏得了民眾支持,給全球女性強化自身政治參與意識、積極投身女性政治參與,帶來良好示范。
默克爾執(zhí)政以來積極推動女性平權,在她的內閣成員中,女性比例前所未有地高。默克爾對全球女性來說是個象征,而女性在政壇崛起與其自身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和獨特魅力密不可分。
默克爾對全球女性來說是個象征,而女性在政壇崛起與其自身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和獨特魅力密不可分。
南風窗:默克爾四次組閣,三次都與社民黨聯(lián)合執(zhí)政,其中第三次還吸收了對方的左傾政綱,更加關注底層民眾,被稱為“左翼大包抄”。她展現(xiàn)出前任男性領導人所不具備的柔軟政治手腕,也讓德國被稱為歐洲的“穩(wěn)定之錨”。默克爾融入女性價值觀的治理手段,為分析、解決世界上復雜的政經、防務問題,提供了哪些新的思路?
嚴雙伍:二戰(zhàn)結束后,歐洲發(fā)生轉向,從過往對外擴張、關注外部世界,轉變?yōu)楦P心本國本大陸的事情。這種內向化的轉變,典型標志就是歐洲一體化。
女性政治家內向化的傾向更為突出。歐盟國家的財政預算,絕大部分都是投入社會保障,比如嬰幼兒的生活照料,就是政府的事情。這帶有明顯的女性視角色彩,更關注人自身。總體來說,面對矛盾、沖突僵持不下的時候,默克爾作為典型的女性政治家,更愿意為緩和矛盾尋找出路、達成妥協(xié)。
陳文博:默克爾相對包容的治理手段正是兩性差異在政治中的體現(xiàn),也可以證明為什么政治中需要更多女性的聲音。過去這種聲音可能被忽視,但現(xiàn)在女性聲音逐漸得到重視。從“身份政治”僅僅強調性別差異性,逐漸轉變到“話語政治”中強調以多元主體互動的視角來討論差異性,就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也是未來的大趨勢。
付翠蓮:默克爾以其獨特的堅強和柔軟,展現(xiàn)出高超的治理能力,影響著德國政壇,更傾向于通過人道的、非暴力的和平方式追求自由與民主,使民眾更有安全感。
近年來,活躍在德國政壇的女性增多。默克爾曾呼吁,希望德國能提供更多政策便利,方便女性兼顧家庭和事業(yè)。在其領導下,德國政壇為便利女性參政,提供了顯著的正向貢獻,提升了女性的政治話語權,可謂引領著女性參政的世界潮流。
南風窗:16年來,默克爾不僅忠實履行了德國“保姆”的職責,還扮演著歐盟實質領導者的角色,成長為國際公認的頂級國務活動家。默克爾之所以能超越同儕,和她有意淡化民族國家意識、熟練運用財政杠桿維護歐盟經貿穩(wěn)定之間,有什么關聯(lián)嗎?
嚴雙伍:默克爾上臺時,首先提出的“價值觀外交”,在現(xiàn)實中行不通,她才慢慢轉變,這從中德關系開始密切起來就能看出。走上總理崗位之后,她能夠審時度勢,適應國際政治的客觀現(xiàn)實而有所調整,但這是一個過程。
默克爾在2005年走上總理崗位的時候,大家沒估計到她會做得如此不錯。但在她主政的后8年,她面臨的形勢艱難許多。從美國金融危機傳導來的歐盟主權債務危機,一直持續(xù)很多年;2015年又出現(xiàn)了難民危機,導致民意洶涌;2020年新冠疫情又來了。一場風暴接著一場風暴,多重危機夾擊,這不是僅用經濟手段可以解決的。
陳文博:這肯定是有關聯(lián)的,無論是有意淡化民族國家意識還是熟練運用財政杠桿等措施,都是默克爾世界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和延續(xù),也符合歐盟“主權讓渡”理論的要求。
但不可否認的是,默克爾除了一貫的政治主張外,她作為女性政治家的人格魅力,也是價值所在。她低調不張揚的個性充滿親和力,因此德國媒體親切地稱她為“媽咪(Mutti)”。
默克爾的實用主義氣質和過往經歷,與其作為女性的特質相互融合,對于塑造其個性和世界主義的世界觀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以此為起點,她在執(zhí)政后,基于作為政治領導人的責任觀和大局觀,其世界主義思想有了持續(xù)的發(fā)展和延伸。
南風窗:默克爾倡導歐洲一體化的政策,在近年民粹主義抬頭的趨勢下遭到不小挑戰(zhàn)。2021年有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1/8的德國人對這位“媽咪”或“保姆”不再理解,相反越來越渴望擺脫這位“家長”設下的條條框框。
嚴雙伍:在歐洲,反全球化的思潮越來越盛行,這些思潮的出現(xiàn),說明人類思想史是變化的,不可能永恒固守。如果從理想主義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文明還是在逐漸提升。
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建立,表明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啟動。歐洲出現(xiàn)內向化轉變以后,也帶來歐洲社會的轉變,如公民社會的誕生、選舉權的普及。譬如法國女性獲得選舉權,也是 1945年法國恢復主權之后的事情。
這些社會觀念的轉變,加上五六十年代歐洲經濟經歷近20年的黃金發(fā)展時期,使得女性參政擴大既有政治因素的貢獻,也有經濟基礎的保證。1960年代之后,歐美女權主義運動帶來女性意識的覺醒。當女性走上社會崗位、經濟不需要依靠丈夫和父親的時候,當她們意識到自己是自己身體的主人的時候,女性的解放才被提上議程。這也是為什么歐洲在這一塊走得早的緣故。直到現(xiàn)在,歐洲女性政治家的比例相對高,包括歐盟里面的女性議員比例、法國的地方政府女性參政比例,都相對高。
默克爾的實用主義氣質和過往經歷,與其作為女性的特質相互融合,對于塑造其個性和世界主義的世界觀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陳文博:從默克爾有意提攜曾經的接班人選卡倫鮑爾,以及同期德國社民黨選出了女主席安德烈婭·納勒斯可以看出,政黨中的女性政治家,尤其是女性政黨守門人,在分配高階職位時偏向于給女性更多機會。但由于女性群體同樣具備異質性,女性議員也只能表達部分女性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在保障女性議員政治權利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多元主體的互動過程,不僅僅是關注議員數(shù)量和規(guī)模的變化,而是更加重視進入議程的女性議題。
南風窗:近十余年來,女性國家領導人的數(shù)量明顯增加,令世界政治舞臺表現(xiàn)出過往未有的柔性化特征。普遍來看,似乎女性主義的權力觀增添了國際政治的人性關懷色彩,體現(xiàn)“合作權力”的包容性,而更不愿看到殘酷的“零和博弈”。
嚴雙伍:女性參與政治活動,是強化女性地位、維護女性權利和利益的最高表達。但是無論從國際社會還是國內社會來看,和女性比較起來,男性發(fā)揮政治長處的環(huán)境依然更優(yōu)。
這是因為,國際政治還是叢林法則的現(xiàn)實主義,國家暴力機器的特征沒有發(fā)生變化,這樣的政治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實之下,全球經濟也沒有達到高度物質繁榮的地步,女性解放還遠遠沒有完成。長遠來看,女性的徹底解放,女性要追求和男性平等參與政治事務、社會事務的目標,還有待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包括制度的、觀念的、經濟的,還包括人類的進一步社會化。
陳文博:這是世界政治逐步走向“話語政治”的表現(xiàn)。在我看來,女性群體內部所具有的差異性,使得女性議員規(guī)模擴大與代表女性利益之間的關系不明確。因此,想要增加女性參政的政策影響力,可以進一步在選舉制度中融入性別配額制,在規(guī)定女性代表比例的基礎上選出更具代表性的議員。
由于女性代表天然被視為女性的代言人,所以女性代表不僅要傳達需求,還需要發(fā)揮審美意義上的作用,讓更多人認識和理解女性群體,消除固有的偏見和女性僅僅是要為自己爭取平等權利的形象,從而為后續(xù)所提出的議題受到平等對待奠定基礎。
強調女性代表的作用,并不意味著單純突出女性代表的數(shù)量或是議題內容,后者是傳統(tǒng)的基于對身份的強調而形成的“身份政治”話語。現(xiàn)代政治觀念,應該是“話語政治”下的發(fā)展,女性相關議題應無差別地被納入協(xié)商過程,通過多元化主體的討論與協(xié)商、相互間的合作,來促成議題的落實。這才是一個良性的政治話語體系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