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賢華,趙佳欣,蘇寅春,周成進,張倩文,王 思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在“健康中國”背景下,健康是新時代的人文關懷. 國家針對中小學學生群體,提出“健康促進,維護身心健康”的倡議[1]. 小學不同年級的心理健康內容側重點不同,如適應問題、學習樂趣與成功、人際交往、升學進取與主動參與活動等[2]. 小學階段是個體行為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發(fā)展的重要階段. 關注小學生快樂的來源,踐行快樂課堂[3],有利于糾正教師和家長的認知偏差,對小學生身心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學生發(fā)展首先受到自身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天賦、技能等因素影響. 曹飛[4]提到一種享樂幸福觀,即滿足學生的生理需要和享樂需要,學生就會感到幸福快樂.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情緒中樞回路處于可塑時期,大腦額葉皮層參與了情緒感知和體驗,而額葉皮層的激活又與主觀幸福感相關[5]. 保證足夠的睡眠和玩耍,有助于腦對新知識的整合,也可以增進小學生快樂的水平[6].
學生發(fā)展還會受到家庭與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 根據Bronfenbrenner 發(fā)展心理學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觀點[7],個體與環(huán)境會進行有規(guī)律的、主動的雙向交互. 其中家庭、學校、社會等微觀子系統(tǒng)及子系統(tǒng)之間的潛在關系都會對學生的發(fā)展產生重要作用. 微觀系統(tǒng)中社會因素在個體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也影響著幸福感體驗[8].在學生的社會關系中,最為主要的社會關系是家庭、師生、同學(同伴)關系. 家庭環(huán)境是最重要的生活環(huán)境,為兒童提供了資源和參考模式,是兒童進行社會化的初始和常態(tài)環(huán)境. 家庭生活包括了家庭氛圍和家庭結構. 充滿愛和支持的家庭氛圍、傳統(tǒng)的家庭結構、有效的教養(yǎng)方式、家庭經濟情況都可影響到學生對幸福的感知[6],幸福感則包含了完整和諧的家庭生活[9].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監(jiān)護人是其最重要他人,對于青春期學生來說,同伴是其重要他人,他們在與同伴交往時,將同伴如何看待自己的印象整合進自我意象之中[10],并與同伴進行相互比較,從而獲得更明晰的自我效能感[11]. 自我效能感是一種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的推測與判斷[12],它可以較好預測學生的主觀幸福感[13]. 同伴關系不僅能促進自我效能感的建立,還能促進積極情緒的產生. 小學生在同伴中的接納度越高,越能體驗到更多的幸福感和更低的負面情緒[14]. 兒童在家庭中獲得的行為會影響其在同伴中的歡迎度[15]. 所以,同伴關系是影響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學校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師生關系是學校中重要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情緒. 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體驗到愉悅情緒,從而使學生感知到更強的主觀幸福感[16]. 教師的評價、學校環(huán)境、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教學內容等都會影響學生在學校生活的滿意度[17].
綜上所述,研究學生積極情緒的影響因素上,需要多學科、多因素與多方法開展研究[18]. 然而,從研究對象來看,大學生和中學生群體研究較多,而小學生群體研究較少. 從研究方法來看,已有研究大多采用問卷法,資料豐富度與深度不夠. 基于此,運用質性研究方法對小學生群體進行研究,以小學生主題作文為分析材料,并從個人、家庭和學校3 個方面著手,采用定性與定量結合來分析小學生快樂的來源. 鑒于小學生漸漸從以家庭交往為中心過渡到以學校交往為中心,從滿足生理需要向滿足精神需要發(fā)展,以及人際交往經驗與技能還未成熟等現實,因此研究假定:小學低年級學生要比小學高年級學生更快樂,家庭親子關系、學校同伴關系等因素是小學生快樂的來源,個人、家庭與學校共同影響著小學生的快樂體驗.
在武漢市抽取22 所小學的33 個班級,共有1 336 人參與研究,每人撰寫一篇小作文,共1 336 篇,剔除沒有填寫學生信息的29 篇,得到有效作文1 307 篇,有效率為97.8%;其中一年級59 篇,二年級85 篇,三年級265 篇,四年級302 篇,五年級225 篇,六年級371 篇. 總字數約63 萬字,平均每篇作文字數約486 字,其中一年級作文平均字數為95 字,二年級為173 字,三年級為348 字,四年級為503 字,五年級為520 字,六年級為684 字.
受日重建法[19]的啟發(fā),研究以《我的煩惱我的樂》為題讓學生自由寫作,以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范式對文本進行編碼和分析. 扎根理論是一種定性研究的范式,其宗旨是從經驗材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 研究者從原始文本材料中進行經驗概括,然后上升理論[20].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對紙質作文文本轉錄成電子文本,并進行編碼訓練,熟練掌握編碼后,再對作文進行逐份逐句編碼,提取出的原始信息點構成三級編碼,共計142 個;把含義類似的三級編碼進行整合,形成二級編碼,共計24 個;并進一步編碼為一級編碼:個人、家庭、學校、社會.
參考點為每個編碼的編碼頻次,表示編碼在原始文本資料中出現的次數. 按照二級編碼的參考點數大于120 個的標準進行分析. 由于社會因素下沒有編碼符合要求,故將其剔除.
在個人因素中對興趣/藝術、興趣/體育、學業(yè)/學校、學業(yè)/社會和感官刺激5 個二級編碼進行統(tǒng)計. 編碼結果顯示:個人因素的快樂來源主要有33 種,見表1.
2.1.1 個人因素快樂源的具體內容
對三級編碼參考點接近10%的閱讀、球類運動、成績好、考試取得理想分數、吃美食等15 個內容進行分析,結果見表1. 在興趣與藝術中,閱讀(37.84%)是小學生快樂的最主要來源. 原始文本材料顯示,學習到新知識、有趣的文字內容和增長見識是吸引小學生閱讀的原因. 此外,小學生還報告繪畫(16.22%)、做手工(9.80%)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能從中得到樂趣. 在興趣與體育中,球類運動(70.94%)、跑步(12.82%)和游泳(10.26%)位于前列. 在學業(yè)方面中,成績好(31.01%)、成績進步(22.78%)、取得理想成績或名次(60.95%)和校外比賽獲獎(24.76%)等是小學生的快樂來源. 在感官刺激中,吃美食(59.46%)是主要的快樂來源. 原始文本材料顯示,家里的飯菜、零食和市場上的特色食物都是學生心中的美食. 美食能夠帶來快樂,玩電子游戲(20.95%)次之,還有學生認為玩手機(9.46%)也很快樂.
2.1.2 個人因素快樂源在年級上的趨勢
在個人因素中,快樂百分比數值隨年級升高上下浮動,整體趨勢為波動變化,如圖1 所示. 一至三年級學生在個人因素的快樂比值呈現逐漸增加趨勢. 四年級的學生在個人因素的快樂比值明顯減少,五、六年級比值再次呈現逐漸增加趨勢,且變化較為明顯. 具體來看,一年級的占比最低(47.69%). 一年級學生受限于文字表達能力和知識水平,在進行作文寫作時未能充分表達自身情況. 此外,二、三年級的比值整體高于其他年級,低年級學生(一至三年級)比高年級學生(四至六年級)更快樂,經卡方檢驗得出:χ2=8.43,P=0.004.
表1 個人因素的編碼及參考點(n=1 307)
根據上文所述標準,通過對親子活動和親子關系兩個二級編碼進行分析,得出小學生在家庭因素方面的快樂來源主要有16 種,如表2 所示.
2.2.1 家庭因素快樂源的具體內容
在家庭因素下,家庭親子活動能夠帶給學生更多快樂,其中與母親戶外娛樂(24.64%)、與父母進行戶外娛樂(23.71%)、全家去省外旅行(21.80%)、舉辦生日聚會(12.32%)等是主要的快樂來源. 在親子關系帶來的快樂中,父母陪伴(40.74%)、父母表揚(20.00%)、父母鼓勵(17.78%)等為主要的快樂來源.
2.2.2 家庭因素快樂源在年級上的趨勢
從家庭因素整體上來看,一年級學生(30.77%)更多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快樂. 二年級學生(19.77%)則更少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快樂. 三至五年級學生從家庭因素中感受到的快樂保持相對平穩(wěn),而六年級學生(20.62%)則有明顯下降. 一年級學生報告被父母獎勵、良好的親子關系而感到快樂. 二、六年級學生的快樂較少,其中二年級學生的幸福感低于其他年級,在作文中,學生報告睡眠不足,常被父母懲罰. 學生的快樂隨年級上升而波動變化,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如圖2 所示. 經卡方檢驗得出:χ2=10.72,P=0.057,呈現邊緣性顯著.
在親子活動當中,二與六年級較少,三、四年級占比較多,年級間整體分布呈現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趨勢,如圖3 所示. 經卡方檢驗得出:χ2=24.75,P<0.001.
在親子關系中,一年級、五六年級的學生在親子關系活動中感受到快樂比其他年級多,經卡方檢驗得出:χ2=3.91,P=0.048,但年級整體上看并不沒有差異,如圖4 所示,經卡方檢驗得出:χ2=5.99,P=0.307.
圖1 個人因素的快樂年級分布趨勢
學校因素的快樂來源有同伴關系、課程/課堂、課外活動、師生關系與其他等5 個二級維度. 其中同伴關系二級維度下有10 種快樂來源. 學校因素下的編碼如表3 所示,沒有被納入考慮的編碼僅在表中保留了占比最大的兩個編碼,且沒有計算對應的百分比.
2.3.1 同伴關系快樂源的具體內容
從表3 中可以看到,引起快樂的因素主要有與同伴玩耍(63.20%)和交到朋友(11.20%),說明引起學生快樂的因素表現為情感交往. 在編碼過程中,發(fā)現男孩的友誼質量比女孩要差,關系較遠.
2.3.2 同伴關系快樂源在年級上的趨勢
在同伴關系中,一年級所占比例最高,隨年級增長呈波動下降的趨勢. 一年級的學生更滿意于同伴關系,而二至六年級的學生在同伴關系上的滿意度上無明顯差別,如圖5 所示. 經卡方檢驗得出:χ2=11.89,P=0.036.
表2 家庭因素的編碼及參考點(n=1 307)
在個人因素方面,獨特的興趣、學業(yè)表現良好和強烈的感官刺激是小學生快樂的主要來源. 小學生會因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快樂,例如閱讀、繪畫、做手工和進行球類運動等. 同時,在閱讀時他們還體現出興趣自主性、類型多樣化和環(huán)境優(yōu)越的特點,這與文獻[21,22]的研究一致. 此外,球類運動具有隨情境變化的特點,需要多人參與、合作、個體思考與判斷[23],因此小學生每次都能獲得不同的體驗,持續(xù)獲得趣味性,更能吸引他們投入其中. 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它以認識或探索外界的需要為基礎,人對有興趣的東西會表現出巨大的積極性,并且產生某種肯定的情緒體驗[24]. 依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觀點,小學生在發(fā)展興趣愛好時,就是在滿足自身的認知和審美需要. 他們通過閱讀去探索這個世界,獲取知識;通過繪畫、做手工去增加對不同形式的美的理解.
圖2 家庭因素的快樂年級分布趨勢
圖3 親子活動因素的快樂年級分布趨勢
圖4 親子關系因素的快樂年級分布趨勢
此外,部分學生報告了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會快樂,李艷麗[25]指出學生看到自己在學習中取得進步,可以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有利于逐步建立穩(wěn)定的學習自我效能感,這體現出良好的學習自我效能感能讓學生獲得學業(yè)中的快樂. 許娥[26]認為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與學生學習動機有密切關系. 學習是內生的,學生自身具有內發(fā)的成長潛力,學生還會因他人贊許而快樂. 何更生等[17]發(fā)現教師和同學評價是影響小學生情緒體驗的主要因素,教師的表揚是學生快樂感的主要來源. 表揚和評價與學生的自尊緊密相連,是滿足學生對自尊與愛的需要. 而小學生將吃美食視為快樂,認為單純地享受是一種幸福,不僅體現出學生天真的本性[4],更反映基本生理需要的滿足. 黃林娟等[27]發(fā)現在虛擬電子游戲中,學生能暫時忘記學習的壓力,使心情得到放松和娛樂.
當小學生的生理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審美需求、認知需求等得到滿足時,學生會獲得快樂,提示可按照需求層次理論來指導小學生的實踐活動,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表3 學校因素的編碼及參考點(n=1 307)
在家庭因素方面,父母陪伴、父母理解、家庭戶外娛樂是小學生快樂的主要來源. 家庭環(huán)境下,家庭成員關系親密、情感表達自由、文化生活豐富、娛樂活動多、家庭組織有序等家庭環(huán)境變量對家庭環(huán)境子系統(tǒng)和兒童發(fā)展起正向作用. 父母情感溫暖、父母理解與兒童的憂慮性、緊張性顯著負相關[28]. 焦秋月[29]研究得出,一年級學生的家庭幸福感高、親子關系良好、父母相處融洽有助于學生學習的適應. 雷曉梅等[30]研究發(fā)現,家庭環(huán)境和教養(yǎng)方式對小學生學業(yè)成績存在重要影響,學業(yè)成績差的學生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較消極,如采用責備、懲罰等方式,這與本研究中學生常被父母懲罰、家庭幸福感較低一致.
親子互動是家庭活動中的主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親子互動能夠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31]和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有利于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32]和促進兒童同伴關系發(fā)展[33]. 從兒童互動情況可以看出,兒童的親子互動對象更傾向于母親. 傳統(tǒng)觀念認為母親是兒童的主要撫養(yǎng)者,但是父親與兒童的互動更能夠預測兒童的發(fā)展[34]. 在家庭生活中,親子關系互動主要圍繞著孩子與母親展開,而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其正處于升學階段,父母親的心理支持對于維持其健康的心理和社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35].
圖5 同伴關系的快樂年級分布趨勢
在學校因素方面,與同伴玩耍、交到朋友是小學生快樂的主要來源. 小學低年級學生更多地從交友中體會到快樂,通過具體人際交往活動來建立友誼. 小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里度過,并進一步與同學建立友誼. 以往的研究發(fā)現,不快樂的學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和更好看的外表[36],高質量的友誼能成為學生快樂的源泉. 然而小學高年級學生則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學習上,為小升初做好準備,容易在同學間形成學習競爭關系. Hartup 等[37]認為,學生的友誼概念和相處方式會隨著學生的年齡發(fā)生變化,因此,小學生對同伴關系所帶來的快樂體驗可能會發(fā)生改變.
從原始文本資料發(fā)現,小學生朋友圈形成圈內外關系,且男孩的友誼質量比女孩要差. 小學生會依照親密程度與相處時間來區(qū)分最好的、一般關系的和非正式的朋友. 最好的朋友往往有一兩個,一般關系的朋友有三五個,男生同伴關系相比女孩要更疏遠[37].
小學生最常體驗的快樂來源于興趣(體育、藝術)、學業(yè)進步(輔導班、學校)、人際關系(親子關系、同伴關系)、感官刺激;小學低年級學生快樂度要高于小學高年級學生,呈現隨年級升高而小幅度下降趨勢;小學低年級學生要比小學高年級學生從家庭方面、同伴關系方面中獲得更多的快樂;小學生在快樂廣度與深度方面隨年級升高而不斷加深.
基于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立場出發(fā),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是個體后續(xù)心理發(fā)展的基礎,因此應從個體、家庭與學校3 個方面提供針對性措施.
第一,重視滿足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需求. 小學低年級學生開始重點滿足運動需要、生理需要,重視開發(fā)與培養(yǎng)閱讀、繪畫、做手工等特長,而中高年級學生重點滿足高層次的需要,重視閱讀、學習編程、提升學業(yè)成績的需求. 整體上來看,從滿足低層次需要向高層次需要方向發(fā)展.
第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提高親子互動頻率與提升親子互動質量. 由于母親與子女較父親有更多的互動,因此母親與子女互動時注重互動質量以及互動的建設性方向;父親與子女互動時首先要注重互動數量,先積極參與到親子互動當中,盡量避免父親家庭教育中的缺位,然后向互動質量上提升,最后達到父母雙親與子女高質量且建設性親子互動. 同時多開展每周末的戶外活動,如采摘、踏青等活動,促進有別于家庭情境下的戶外親子交往模式. 家庭親子活動是人際互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促進學校內同伴關系質量提升.
第三,學校方面除重視提升教學質量之外,還需要創(chuàng)造同伴交流的空間與時間,創(chuàng)造學生的生活空間,在生活空間里,學生充分利用大量的人際交流機會,積累人際交往經驗,建立友誼. 學校通過創(chuàng)設課堂外系列學業(yè)與非學業(yè)活動,引導學生合作與良性競爭,共同碰撞,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 學??赏ㄟ^實施快樂教學[38](如在體育課等非知識類課堂上,讓學生直接體驗快樂)的同時,通過具體的、可操作性、有競爭性的交往載體,促進同學間深度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