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琰梅
對玉器研究者而言,器物的紋飾是極其重要的一個考察方面,它不僅是玉器斷代的重要依據(jù)之一,也是研究器物所蘊含的思想文化內涵的重要切入點。因而,對于紋飾的認識,不可流于表面,淺嘗輒止。戰(zhàn)漢時期玉器紋飾豐富,紋飾命名不統(tǒng)一、同名不同紋、同紋不同名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而在多數(shù)早期發(fā)掘報告和研究論文中都沒有足夠清晰的圖片,容易造成對器物本身信息的誤讀。下面,筆者將五組戰(zhàn)漢時期常用的有關聯(lián)而易混淆、同紋不同名的紋飾進行討論,以期找到處理混亂的可行辦法。
一、谷紋、乳釘紋、云紋、渦紋、臥蠶紋
殷志強、張敏等學者稱陰線刻っ狀紋飾為陰刻谷紋(圖1.1),浮雕凸起的類似紋飾為谷紋(圖1.2、圖1.3)①。古方在《中國古玉器圖典》中稱陰刻旋轉紋飾為渦紋,凸起旋轉帶尾紋飾為谷紋,而稱不帶陰刻出芽凸起圓點紋飾為乳釘紋(圖2.1)②。全洪稱蒲格內加凸起帶尾紋飾為籬格形凸起渦紋(圖1.4)③。
賈峨、盧兆蔭等學者則稱類似的旋轉陰刻線為陰勾卷云紋或陰線卷云紋(圖1.5),稱浮雕凸起的類似紋飾為臥蠶紋(圖1.6),而將只有圓點凸起沒有陰刻出芽的紋飾稱為谷紋(圖2.2)④。
例如,同樣是對河北平山中山國6號墓陪葬墓出土的這件青玉璧(圖3)的描述,《中國古玉器圖典》是這樣描述的:谷紋玉璧,戰(zhàn)國晚期裝飾用玉。玉質青色,半透明,溫潤光澤,局部已經白化。扁平體,正圓形。內外緣都有陰刻輪廓線,兩面碾琢減地谷紋。此璧器形規(guī)整,紋飾密集,是戰(zhàn)國時期玉璧的常見形制⑤。而《中國玉器全集》則是這樣描述的:玉料呈青色,半透明,有光澤。體扁圓,肉大于好。內外兩緣皆雕出突起的寬邊。通身臥蠶紋,兩面紋飾相同,尚屬精工⑥。
關于谷紋與乳釘紋之間的關系以及云紋、雷紋、渦紋之間的關系,俞美霞在《戰(zhàn)國玉器研究》 -書中有過詳細闡述。谷紋,是指在凸起的半球狀圓心上,依形琢出一圓線,尾端尖細,有如谷物生芽滋長,是戰(zhàn)漢時期玉器上的主流紋飾,不見于其他質地器物之上。乳丁紋,則為半球狀凸起之紋飾,有如乳房之形,自商周以來,于青銅器上即大量見此紋飾,玉器上較少見,東漢玉璧上稍多。俞文中指出,“谷紋與乳丁紋,就其紋飾造型而言,谷紋是在乳丁紋上琢線紋為飾;就其音韻、象征意義而言,谷紋、乳丁紋實為一體同源之發(fā)展,唯因后世‘谷、乳二字使用愈見歧異,谷紋與乳丁紋也各自區(qū)分,有如不同紋飾之演化,是以難窺原貌?!钡湔J為谷紋只飾于玉器上,而乳丁紋盛行于商周銅器而不見于玉器,這明確地表示紋飾本身與器物材質間特殊的意義和關系,是不可任意為其他紋飾、材質所取代;而此二紋飾有時代性前后接續(xù)之演化,相互消長且又彼此影響⑦。這種觀點有失偏頗,東漢玉璧和明代玉圭上較為常見的乳丁紋,說明紋飾與材質之間似乎沒有絕對的組合關系,乳丁紋與谷紋的早晚消長關系也并不是單線的。
但從考古資料來看,戰(zhàn)國與西漢盛行谷紋而罕見乳丁紋,東漢則多見乳丁紋而少見谷紋,這種玉器紋飾上的消長關系是明確的。單就谷紋而言,也有多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1.短芽谷紋。2.長芽伸展。3.長芽反折。4.長芽屈曲。戰(zhàn)國早期的谷紋排列較隨意,大小、方向、長短無固定規(guī)則。戰(zhàn)國晚期和漢代谷紋則排列整齊,有的還保留了打底的蒲格。
云紋,是模擬自然現(xiàn)象而產生的紋飾,圖案呈圓弧形卷曲線條,形如浮動舒卷的云朵。新石器時代玉器上就出現(xiàn)云紋,殷商時期已出現(xiàn)雞心云紋、雙頭云紋等不同表現(xiàn)形式。戰(zhàn)國云紋造型日趨穩(wěn)定而成熟,并成為當時重要紋飾之一。戰(zhàn)國時期云紋在絕大多數(shù)不同形制的玉器上都有出現(xiàn),并呈現(xiàn)出單云頭、雙云頭、三云頭、S形、勾連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
渦紋也模仿自然之形而生,如水流渦旋狀。因為它也具有回轉之意,因此常有將陰刻云紋與渦紋混用或合稱渦云紋的。渦紋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上就已大放異彩,商周時的陶器銅器上形式簡單,日趨勢微,戰(zhàn)國玉器上也仍有渦紋,但數(shù)量較少。
筆者以為,從便于辨別和描述的角度出發(fā),宜將這組紋飾做如下界定:谷紋為圓形突起帶陰刻谷芽的紋飾;乳丁紋則為不帶陰刻線之圓形突起紋飾;陰刻旋渦狀紋飾宜稱為渦紋;雙頭旋轉或不規(guī)則旋轉紋飾宜稱為云紋。將陰刻旋渦狀紋飾稱為陰刻谷紋或云紋的做法容易造成誤導,不建議采納。而臥蠶紋則是谷紋的一種變體形式,近些年學者已較少使用,多直接稱為谷紋。
二、三聯(lián)(連)谷紋、勾連谷紋、陰線勾連臥蠶紋、谷丁勾連云紋等
楊建芳、楊立新等學者稱安徽長豐楊公戰(zhàn)國墓龍首玉珩(圖4.1、圖4.2)上的陰線連接三個凸起圓點的紋飾為三聯(lián)(連)谷紋⑥。賈峨、李德文等學者稱這種用陰線連接三個凸點的紋飾稱為陰線勾連臥蠶紋⑨。
王長啟描述類似高足杯腹壁紋飾為谷丁勾連云紋(圖5.1)⑩。陳善鈺描述湖北云夢大墳頭一號墓出土玉劍彘,表面飾三排勾連谷紋(圖5.2)?。孫慶偉則稱此類紋飾為V字形連線乳丁紋(圖5.3),并舉同類紋飾的南越王墓出土玉劍彘為例,證明此類劍彘是戰(zhàn)國晚期至西漢早期流行的器物?。
這組紋飾之間的區(qū)別與上一組本質是一致的,僅是多了一個連接方式的描述。因而,宜采用三連谷紋或三連乳丁紋這種不會造成歧義又簡單明了的名稱。
三、勾連渦紋、勾連谷紋、階梯式連線乳丁紋、勾連云紋、丁字形云紋
全洪稱陰線連接凸點的紋飾為勾連渦紋(圖6.1)?,而喻燕姣則稱為勾連谷紋(圖6.2)?。孫慶偉稱這種用陰線連接的凸起圓點紋為階梯式連線乳丁紋(圖6.3)?。
孫慶偉稱類似陰刻勾卷連接的紋飾為丁字形云紋(圖7.1)?,而全洪、殷志強、張敏、喻燕姣等學者則稱這種紋飾為勾連云紋(圖7.2)?。
這組其實包含了兩種不同形態(tài)的紋飾,一種是陰線T字形連接凸圓點,宜統(tǒng)稱為勾連谷紋;另一種是純陰線刻的T字形連接卷云紋,宣統(tǒng)稱為勾連云紋。
四、心形紋、三聯(lián)渦紋、對稱卷云紋、桃形卷云紋、勾云紋、如意云紋
楊建芳稱安徽長豐楊公戰(zhàn)國晚期楚墓出土玉鎏(玉條形飾)い狀紋飾為陰刻心形紋(圖8.1)?,但他又稱南越王墓出土龍首珩上的い狀紋飾為三聯(lián)渦紋(圖8.2)?。兩者其實十分相似,只是前者線條圓轉無棱角,顯得飽滿,而后者頂部轉折點略為明顯。古方稱此紋飾為對稱的卷云紋(圖8.3)?,劉云輝則將其稱作桃形卷云紋(圖8.4)?。
賈峨等學者則將此紋飾稱為勾云紋(圖8.5)?,孫慶偉為臺北震旦藝術博物館編寫《戰(zhàn)國玉器》一書時稱此類紋飾為如意云紋:“龍身上飾如意云紋,龍首四周飾網格紋,是戰(zhàn)國中晚期流行的紋飾風格”(圖8.6)?。
本組不同紋飾名稱其實指的是同一種紋飾,只是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細微差異。有的陰刻,有的淺浮雕;有的頂端尖一點,有的頂端圓弧一些。桃形紋、心形紋或如意云紋都能概括其基本特征,且不易與其他形態(tài)的云紋相混淆,均可采用。
五、獸面紋、夔龍紋、同首異體龍紋、雙尾龍紋、雙體龍紋
周建軍描述山東巨野縣紅土山漢墓出土玉璧,紋飾分為內外兩區(qū),內區(qū)為渦紋,外區(qū)飾四組獸面紋(圖9.1)?。歐陽摩壹也稱這種玉璧外圈紋飾為獸面紋?。孫明描述河南永城芒山西漢墓出土玉璧,紋飾分為內外兩區(qū),外區(qū)為夔龍紋,內區(qū)為臥蠶紋,兩區(qū)之間以絢索紋相隔(圖9.2)?。殷志強、張敏等描述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玉璧(圖9.3),中間以細繩紋將花紋分為內外兩區(qū),內區(qū)為谷紋,外區(qū)系4組8條同首異體夔龍紋,呈對稱狀分布?。
全洪描述南越王墓出土玉璧(圖9.4),有絢紋把紋飾分為三區(qū),中區(qū)為凸起蒲格渦紋;內、外區(qū)同為雙體龍紋,分別是三組和六組,龍紋之間有連弧相隔@。王金環(huán)描述山東曲阜魯國故城乙組52號墓出土玉璧(圖9.5),肉上紋飾分為三層,內外兩層飾雙尾龍紋,中層飾臥蠶紋?。
筆者以為,此類玉璧外圈圖案與商周時常見的獸面紋差異甚大,每個獨立單元紋飾并非兩條龍共用一個頭,而是刻畫了兩條側面形象的龍一同升上天門的場景。因而還是稱為兩兩對稱的夔龍紋較妥。
小結
上述戰(zhàn)國漢代時期玉器常見紋飾名稱上的混亂,究其原因,既有工匠之間表達同一紋飾的細微差別,也有不同研究者對于同一紋飾的認知差異,甚至不排除同一類紋飾在較短的時期內的變化趨勢使然,可能正處于量變還未形成質變的階段。本文就此類混亂狀況做了簡要梳理,并提出自己粗淺的認識,至于同類紋飾不同命名對應紋樣的細微差別能否與其時代演變趨勢或地域特點相匹配,則有待進一步細致深入的研究。
附記:本文為南京博物院2019年青年課題《南京博物院藏戰(zhàn)國秦漢玉器的整理和初步研究》(項目編碼:08052019103)研究成果之一。
注釋:
①?殷志強、張敏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7.江蘇、上海卷》,科學出版社,2013年。
②⑤?古方主編《中國古玉器圖典》,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③??全洪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1.廣東、福建等),科學出版社,2005年。
④⑥⑨??賈峨主編《中國玉器全集3·春秋——戰(zhàn)國》,河北美術出版社,1995年;盧兆蔭主編《中國玉器全集4.秦漢》,河北美術出版社,1995年。
⑦俞美霞《戰(zhàn)國玉器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156 - 166頁。
⑧?楊建芳《楚式玉器的特點》,《玉文化論叢.1》,文物出版社,2006年,圖182,124頁;楊立新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6.安徽》,科學出版社,2005年。
⑩???盧兆蔭主編《中國玉器全集4.秦漢》,河北美術出版社,1995年。
????孫慶偉《戰(zhàn)國玉器》,臺北市震旦文教基金會出版,2007年。
?張昌平、郭偉民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0.湖北、湖南》,科學出版社,2005年,195頁。
?全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1.廣東、福建等),科學出版社,2005年,1引頁;殷志強、張敏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7.江蘇》,科學出版社,2005年,97頁;張昌平、郭偉民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0·湖北、湖南》,科學出版社,2005年,193頁。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楚、漢、越文化交匯、融合的見證》,《南方民族考古》(第八輯),2012年。
?劉云輝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4.陜西》,科學出版社,2005年,1 28頁。
?歐陽摩壹《中國玉器通史·戰(zhàn)國卷》,海天出版社,201 4年,85頁。
(責任編輯: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