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琳,王迪,郝鋼,莊虹霞
(解放軍第79集團軍醫(yī)院口腔科,遼寧 遼陽 111000)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恒牙早期前牙反患兒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 例。觀察組男30 例,女30例;年齡8~15歲,平均年齡(12.31±0.52)歲。對照組男31例,女29 例;年齡7~14 歲,平均年齡(12.46±0.59)歲。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中相關診斷標準:下前牙的切斷位于上前牙的切斷的唇側。排除標準:嚴重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患嚴重精神疾病者;患心肝腎等器官疾病者;凝血功能異常者;嚴重敏感者;合并其他牙齒疾病者;治療前服用其他影響骨組織的藥物或接受其他治療。
1.3 方法 兩組患兒均在治療前進行基礎治療,實施口腔檢查,保持口腔清潔。
1.3.1 對照組 對照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進行上頜前方牽引器矯治治療,在牽引器左右兩側施加300~400 g的牽引力,在前下方保持15°~30°的牽引角度,佩戴牽引器牽引時長為每天14 h,使上頜骨在外力牽引作用下往前生長。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實施上頜前方牽引器聯(lián)合固定式墊進行矯治治療。選擇樹脂全牙列墊作為固定式墊,并于雙曲唇弓唇側和兩側設有牽引鉤,配合牽引治療。還可調整前方牽引鉤和尖牙、側切牙骨縫間的位置來對牽引力進行調整。可在醫(yī)師指導下,調整牽引力、牽引角度及墊咬合高度,每次3~4周。長期進行牽引直至患兒的頜骨外形有明顯改善,且前牙可正常覆蓋或多出矯治前覆蓋面3 mm,上齒槽座點往前移動1~3 mm。兩組均進行2年的隨訪,結束時評估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 矯正前后頭顱測量結果:在治療前及治療1 年后分別對兩組進行X 光頭影測量,比較兩組骨骼矯正情況及軟組織側貌,均由同一名醫(yī)務人員進行測量,間隔2周1次,測量3次取平均值。測量內容包括上齒槽座點A、下齒槽座點B、蝶鞍點S、鼻根點N。上下牙槽座角(ANB 角):下齒槽座點、上齒槽座點、鼻根點構成的角;下牙槽座角(SNB 角):下齒槽鼻根點、蝶鞍中心構成的角;上牙槽座角(SNA角):蝶鞍中心、上齒槽座點、鼻根點構成的角。復發(fā)率:比較隨訪期間兩組前牙反復發(fā)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矯正前后X 線頭影測量結果比較 治療前,兩組ANB角、SNA角以及SNB角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SNA角、SNB角、ANB角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矯正前后X線頭影測量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矯正前后X線頭影測量結果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ANB角-1.31±0.74-1.29±0.88 0.135 0.893 0.89±0.51a 1.59±1.61a 3.211 0.000組別對照組(n=60)觀察組(n=60)t值P值對照組(n=60)觀察組(n=60)t值P值SNA角74.78±1.36 74.68±1.35 0.404 0.687 78.87±1.42a 85.12±1.03a 27.598 0.000 SNB角77.53±1.42 77.54±1.38 0.039 0.987 80.85±1.12a 84.13±0.95a 17.300 0.000
2.2 兩組復發(fā)情況比較 隨訪期間,觀察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復發(fā)情況比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