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前
(中陽縣應急管理局, 山西 呂梁 033400)
隨著煤礦生產(chǎn)能力的不斷提升,綜放工作面粉塵產(chǎn)生量也隨之增加,高濃度粉塵不僅制約煤炭開采效率,而且給作業(yè)人員身體健康、煤炭開采安全帶來威脅[1-2]。粉塵治理是提高煤礦生產(chǎn)效率、安全保證能力以及改善作業(yè)人員工作環(huán)境的重要方面[3-4]。文中以山西某礦1508 綜放開采工作面為工程背景,采用現(xiàn)場實測法對工作面粉塵分布情況進行分析,并針對工作面粉塵產(chǎn)生量過大問題,提出長孔注水方式濕潤煤層,現(xiàn)場應用取得較好效果。
山西某礦現(xiàn)開采的15 號煤埋深平均520 m、上距9 號煤間距平均為89 m。15 號煤層賦存整體較為穩(wěn)定,全區(qū)可采。15308 綜放工作面開采區(qū)域內15號煤厚平均5.59 m,中間有0~3 層炭質泥巖夾矸(夾矸總厚度約0.55 m),頂板巖性以泥巖、砂質泥巖為主,底板為粉砂巖。15308 綜放工作面設計推進距離680 m、斜長90 m,采高2.5 m、放煤高度3.09 m。采煤機單刀進尺為600 mm。
為了掌握工作面粉塵分布情況,在采煤機上風側5 m,采煤機位置及下風側15 m、30 m、60 m 位置布置5 個測站對工作面不同位置粉塵濃度進行監(jiān)測,每個測站內均包含4 個測點,其中1 號、2 號測點與煤壁相距均為1.5 m、距底板分別為1.5 m、0.5 m,用以監(jiān)測機道空間范圍內粉塵濃度;3 號、4 號測點與1 號、2 號測點間距均為2 m,距底板高度分別1.5 m、0.5 m,用以監(jiān)測人行通道空間內粉塵濃度,具體各測站布置見圖1。
圖1 測站及測點布置示意圖
監(jiān)測得到的各測點粉塵濃度監(jiān)測見表1。從監(jiān)測結果可出,工作面內粉塵濃度整體加高,特別是2 號測站中的1 號、3 號測點粉塵濃度較高,由于1 號、3號測點距與底板間距為1.5 m,為現(xiàn)場作業(yè)人員呼吸高度。從監(jiān)測結果看出,1~5 號測站呼吸性粉塵的質量濃度占比分別為68.02%、66.6%、50.42%、76.07%、63.29%,呼吸性粉塵占比較高。
表1 各測點粉塵的質量濃度監(jiān)測結果
根據(jù)表1 監(jiān)測結果繪制采面切眼粉塵濃度分布曲線,其中0 位置表示采煤機位置,具體見下頁圖2。
從圖中看出,全塵、呼吸性粉塵分布規(guī)律大致相當,在采煤機上風側5 m 至采煤機位置范圍內,隨著風流方向粉塵濃度呈降低趨勢,至采煤機位置粉塵濃度達到最低,此位置全塵、呼吸性粉塵質量濃度分別為271.7 mg/m3、178.2 mg/m3;在采煤機下風側隨著與采煤機間距的增加,粉塵濃度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趨勢,其中在距采煤機15 m 位置的測站位置監(jiān)測到的粉塵濃度最高,此位置全塵、呼吸性粉塵質量濃度分別為 1 182.4 mg/m3、569.5 mg/m3;隨后粉塵質量濃度呈明顯降低趨勢,到與采煤機相距30 m 時,全塵、呼吸性粉塵質量濃度分別降低至368.9 mg/m3、290.2 mg/m3。
圖2 采面粉塵濃度分布曲線
結合采面生產(chǎn)情況以及切眼粉塵濃度監(jiān)測結果分析,采煤機上風側5 m 位置粉塵濃度較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綜放支架移架造成的;采煤機下風側15 m 位置粉塵濃度較高主要是由于采煤機割煤、放煤產(chǎn)生的粉塵較大引起的。雖然在工作面已采取有采煤機噴霧、綜放支架噴霧等降塵措施,但是工作面內粉塵濃度仍較高。
注水可增加煤體含水率,從根本上降低工作面粉塵量[5-7]。由于采面斜長為90 m,為了降低注水孔工程量,提出在運輸巷內施工長注水鉆孔對進行注水。
注水壓力是煤層注水的重要參數(shù),注水壓力過大會增加煤體破碎程度,甚至會破碎頂板巖層穩(wěn)定性,影響采面生產(chǎn),壓力過小則會弱化注水效果。根據(jù)15308 注水條件并結合以往煤層注水經(jīng)驗,在15308 運輸巷內距離回采迎頭600 m 位置施工試驗孔,注水壓力取值為2~14 MPa,對不同注水壓力下的注水流量進行監(jiān)測,具體獲取到的壓力-流量曲線見圖3。
從壓力- 流量監(jiān)測曲線看出,當注水壓力在8 MPa 以下,注水量隨著注水壓力增加逐漸增加;當注水壓力達到8 MPa 時注水量出現(xiàn)拐點,隨著注水壓力的增加,注水量基本保持穩(wěn)定,因此鉆孔注水壓力選擇為8 MPa。
圖3 注水孔壓力-流量曲線
現(xiàn)場試驗確的煤層注水壓力8 MPa 明顯高于以往注水壓力(5~6 MPa),分析主要是以往注水采用在運輸、回風巷內同時進行,注水孔深度一般在50m左右,而15308 工作面注水僅布置在運輸巷一側,注水孔深度為80 m,注水過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從而導致注水壓力增加。
為了提高注水效率、降低注水工程量,通過現(xiàn)場測試對注水間距進行確定[8]。以煤層含水率增加1.5%作為煤層有效浸潤標準,超前采面560 m 位置布置注水鉆孔,鉆孔孔深75 m、孔徑為73 mm,注水壓力8 MPa、注水時間為10 h,在距離注水孔2~10 m范圍內每隔2 m 布置一取樣孔,取樣分析含水率變化情況,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位置含水率變化情況
從表2 中看出,當與煤層間距在6~8 m 時煤層含水率增加至介于1.9%~1.3%,以煤層含水率增加1.5%為標準,具體確定注水有效浸潤半徑為6 m。因此,注漿鉆孔間距設計為12 m。
在注水壓力8 MPa 下對注水量隨時間變化情況進行監(jiān)測,具體見圖4。
從圖中看出,注水時間在0~60 h 內注水量隨注水時間成線性增加趨勢,當注水時間超過60 h 后注水量緩慢增加。單孔注水時間在60 h 時注水量可達到255 m3,可滿足煤層注水需要,為此單孔注水時間選擇60 h。
圖4 注水孔時間-注水量變化曲線
綜合上述分析,15308 綜放工作面在運輸巷單側布置注水孔、孔深為75 m、間距12 m、注水壓力8 MPa、注水時間 60 h。
15308 綜放工作面采用長距離注水鉆孔注水后,在注水段內采用上文所示測站布置方式對切眼內粉塵濃度進行測定,具體結果見圖5。
圖5 注水后采面粉塵濃度分布曲線
從圖中看出,注水完成后切眼內粉塵濃度變化曲線與注水前相近,但是粉塵濃度卻顯著降低,在采煤機下風側15 m 處粉塵濃度最高,此位置全塵、呼吸性粉塵質量濃度分別為458 mg/m3、189 mg/m3,較注水前降幅分別為57.4%、67.4%,其他的1 號、2號、4 號、5 號測站全塵濃、呼吸性粉塵濃度降幅分別介于50%~65%、58%~69%,通過煤層注水取得顯著的粉塵防治效果。
1)采用現(xiàn)場實測法對15308 綜放工作面生產(chǎn)期間粉塵濃度進行測量,發(fā)現(xiàn)在采煤機下風側15 m 位置粉塵質量濃度最高,其中全塵、呼吸性粉塵質量濃度分別達到 1 182.4 mg/m3、569.5 mg/m3,分析此位置粉塵質量濃度較高主要原因受采煤機割煤以及放煤影響,在采煤機下風側30 m 以外位置粉塵濃度雖有所降低,但是全塵、呼吸性粉塵質量濃度仍可達到368.9 mg/m3、290.2 mg/m3,工作面現(xiàn)采用的采煤機高壓噴霧、液壓支架噴霧降塵等措施不能達到有效的降塵效果。
2)根據(jù)工作面開采情況確定在運輸巷內布置單側注水孔,通過增加煤層含水率來達到降低粉塵產(chǎn)生量目的,并通過現(xiàn)場試驗確定注水孔參數(shù),具體為:注水孔孔深75 m、注水壓力8 MPa、間距12 m、注水時間60 h。
3)注水后煤層含水率達到3%以上,采面內粉塵濃度得以明顯降低,除采煤機下風側15 m 位置粉塵濃度較高外(全塵、呼吸性粉塵質量濃度分別為458 mg/m3、189 mg/m3),工作面其他位置的全塵、呼吸性粉塵質量濃度均控制在196 mg/m3、93 mg/m3以內,取得了顯著的粉塵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