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艷
(河南省鄭東予心口腔門診部口腔科 鄭州450018)
前牙竇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是指前牙根管長期受到感染、病原刺激導致根尖周圍組織出現(xiàn)慢性炎癥反應的疾病,具有菌群多樣、病程遷徙的特點[1~2]。 目前臨床主要采取根管填充治療根尖周炎,但因根管系統(tǒng)解剖結(jié)構(gòu)復雜,且微生物可入侵至牙本質(zhì)深部,在治療過程中難以達到根管完全無菌的狀態(tài),導致部分患者根管治療的效果欠佳。 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前牙竇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旨在分析半導體激光輔助17%乙二胺四乙酸(EDTA) 溶液及3%次氯酸鈉(NaClO)在根管治療過程中的應用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8 月~2019 年2月收治的前牙竇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76 例,依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 例。 對照組男14 例,女24 例;年齡24~67 歲,平均(46.67±7.13)歲。 觀察組男16 例,女22 例;年齡23~65 歲,平均(45.96±8.25)歲。 兩組性別、年齡均衡可比(P>0.05)。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確診為前牙竇道型慢性根尖周炎;近半個月內(nèi)未出現(xiàn)急性發(fā)作;無凝血功能障礙;臨床資料完整;患者知情本研究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多個患牙者;根折者;根尖周囊腫者;近1 周內(nèi)接受相關藥物治療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不能配合本研究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接受17%EDTA 溶液+3%NaClO治療。 常規(guī)開髓,充分暴露髓腔,清理髓腔,探查根管(借助10 號、15 號K 銼),確定長度,開放通路。在根管預備期間,借助17%EDTA 溶液+3%NaClO 沖洗、消毒根管。干燥根管,糊劑封藥,采用氧化鋅暫封窩洞。
1.3.2 觀察組 接受半導體激光輔助17%EDTA 溶液+3%NaClO 治療。 沖洗前操作同對照組。 在根管預備期間, 采用17%EDTA 溶液+3%NaClO 沖洗、消毒根管, 之后借助Fotona XD-2 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將光纖插至根尖孔上方,提拉照射,方向為自下而上“Z 字型”,反復4 次,5 s/次,每次間隔5 s。激光治療儀參數(shù):CW 模式,頻率20 Hz,功率1.5 W。 其余操作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 (1)根管填充后6 個月評價兩組臨床療效。(2)統(tǒng)計兩組復診次數(shù)。時間標準:第1 次治療至完成根管填充。(3)統(tǒng)計兩組治療后48 h 根管治療約診間疼痛情況。 治療后48 h,通過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疼痛情況, 將患者疼痛程度分為Ⅰ級(無痛)、Ⅱ級(能感到疼痛,但無不適感)、Ⅲ級(能感到疼痛且有不適感,但可忍受)、Ⅳ級(疼痛劇烈,且不可忍)。 根管治療約診間疼痛發(fā)生率=(Ⅱ級例數(shù)+Ⅲ級例數(shù)+Ⅳ級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4)統(tǒng)計兩組治療后7 d 竇道愈合情況。 愈合:竇道愈合,探針無法探入;有效:竇道口縮小,有少量膿液滲出,探針探入深度較治療前變淺; 無效: 竇道口無變化或擴大,溢膿,探針可探及牙根尖。 竇道愈合總有效率=(愈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療效評估標準 治愈: 治療后,X 片顯示治療前根尖區(qū)低密度影消失,患牙無不適,咀嚼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X 片顯示治療前根尖區(qū)低密度影縮小,但未完全消失,患牙無不適感,咀嚼功能恢復正常;無效:未達上述標準。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6 個月, 門診隨訪,兩組均未出現(xiàn)失訪病例。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復診次數(shù)比較 第1 次治療至完成根管填充期間,觀察組平均復診次數(shù)為(2.16±0.75)次,對照組為(2.68±0.59) 次, 觀察組低于對照組(t=3.359,P=0.001)。
2.3 兩組治療后48 h 根管治療約診間疼痛情況比較 治療后48 h,觀察組33 例Ⅰ級、4 例Ⅱ級、1 例Ⅲ級;對照組25 例Ⅰ級、8 例Ⅱ級、3 例Ⅲ級、2 例Ⅳ級。觀察組治療后48 h 根管治療約診間疼痛發(fā)生率為13.16%(5/38), 低于對照組的34.21%(13/38)(χ2=4.659,P=0.031)。
2.4 兩組治療后7 d 竇道愈合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后7 d 竇道愈合有效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7 d 竇道愈合情況比較[例(%)]
慢性根尖周炎是口腔常見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尖周囊腫、尖周肉芽腫、尖周膿腫或慢性牙槽膿腫等,嚴重影響患者咀嚼功能,降低生活質(zhì)量,且受到竇道迂曲影響,臨床治療難度較大。 當前臨床主要采取根管治療該疾病,而根管治療的關鍵在于通過化學預備、機械預備、根管封藥等途徑清除根管內(nèi)細菌等病原微生物。 17%EDTA 溶液+3%NaClO 清潔消毒牙根管的效果確切,其中,EDTA 溶液能與羥基磷灰石中的鈣離子生成可溶性絡合物,促使牙本質(zhì)脫礦、牙本質(zhì)小管開放,恢復咬合功能,提高治療成功率;NaClO 溶液可溶解壞死組織、 玷污層中有機成分,消滅牙本質(zhì)小管、生物膜中牙髓病病原體,降低內(nèi)毒素活性,有效清除松散碎屑、清潔感染根管,抗菌效果良好,但溶液滲入牙本質(zhì)小管深度較淺,難以徹底清除部分菌群,如糞腸球菌,導致清除效果欠佳,影響預后。
半導體激光通過熱效應,能破壞細菌結(jié)構(gòu),且能深入牙本質(zhì)小管深處, 殺死傳統(tǒng)方法難以消除的細菌,從而能提高殺菌效果[3~4]。 且半導體激光產(chǎn)生的瞬時高溫,能改善根尖周圍組織血液循環(huán),刺激細胞增殖,抑制具有破壞組織能力的相關酶,減少炎性滲出,降低局部組織中5-羥色胺水平,促進組織愈合,消除水腫,進而減輕炎癥反應引起的疼痛[5~7]。 半導體激光輔助17%EDTA 溶液+3%NaClO 治療,可產(chǎn)生協(xié)同增效的作用,有效提高清除效果,減少感染、炎癥反應,促進臨床癥狀緩解。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48 h 根管治療約診間疼痛發(fā)生率、第1 次治療至完成根管填充期間復診次數(shù)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前牙竇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接受半導體激光輔助17%EDTA 溶液+3%NaClO 治療,能有效降低治療期間疼痛發(fā)生率,減少復診次數(shù)。治療后7 d, 兩組竇道愈合有效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與牛杏雨[8]研究結(jié)果存在差異,原因可能與本研究病例較少、患者個體免疫能力不同等有關。綜上所述, 前牙竇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接受半導體激光輔助17%EDTA 溶液+3%NaClO 治療的效果確切,能有效降低治療期間疼痛發(fā)生率,且復診次數(shù)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