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文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語言虐待”,它的意思是指持續(xù)地使用有害話語或尖刻語調(diào),試圖掌控另一個人。它的一個近義詞就是“精神暴力”。
我曾經(jīng)在書里看過一句話:“寧可用針去扎一個人,也不要用惡語去傷害他。肉體的損傷可以治愈,心靈的創(chuàng)傷將伴隨終生!”語言是一門學問,它是擁有力量的,它可以給予人溫暖、激勵,也會給人以打擊與傷害。對于孩子來說,家長的話是最安心的撫慰,可是,就是這個再簡單不過的需求,卻被很多家長輕易地忽視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當面訓子,背后教妻”。對孩子的呵斥是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法有一個專門的名詞——“打擊式教育”,也可以說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體現(xiàn)。有些家長自始至終不愿意給予孩子贊揚和肯定:取笑、挖苦、諷刺,是他們教育子女的慣用方法。是他們不愛自己的孩子嗎?當然不是。他們的目的其實也很簡單:激勵孩子,讓孩子在挫折和打擊中成長,讓他們?nèi)諠u堅強起來。
可是事實上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嗎?未必。孩子與孩子是有差別的,有的孩子比較沉靜,有的孩子比較活潑,有的孩子十分敏感,有的孩子有些木訥,如果家長不控制好教育方式,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反效果,甚至會造成終生的創(chuàng)傷。因為小孩子會無條件地相信父母說的話,并將其轉(zhuǎn)變?yōu)樽约旱挠^念。如果父母經(jīng)常用言語嘲諷、吐槽孩子的行為,甚至在其他人面前刻意貶低自己的孩子,這無疑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嚴重的打擊,孩子會漸漸變得極度自卑,常常會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能自拔。
舉個例子,我的一個朋友,小時候因為在公眾場合唱歌,被自己的母親嘲笑:“你唱得真難聽!”當時她害羞地跑開了,其后她向母親表達自己傷心的感受時,母親反而教訓她:“這點打擊都受不了?以后怎么在社會上生存?”但是經(jīng)過這件事之后,我這個朋友從此再也不在其他人面前唱歌,甚至無法面對人群大聲說話,童年的打擊給她留下了終生的陰影。
“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jīng)打擊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睕]錯,經(jīng)受不了打擊,是無法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但并不是讓家長時時刻刻打擊孩子。而且很多家長還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孩子應該受到什么形式的打擊?在生活經(jīng)歷上受到某些打擊的確可以促進孩子進步,但單純在語言上的打擊則是非常不可取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語言虐待”,它的意思是指持續(xù)地使用有害話語或尖刻語調(diào),試圖掌控另一個人。它的一個近義詞就是“精神暴力”。受到語言虐待不同于身體虐待,因為它會造成看不見的傷痕,而這種傷害可能比身體虐待更加嚴重,經(jīng)常遭受家長語言虐待的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壓抑之中,干什么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更可怕的是家長從不覺得辱罵孩子是一種虐待,于是,這種虐待就被慢慢合理化了。
有的家長經(jīng)常抱怨:“這孩子膽小得要命,一點兒也不像我!杵窩子!”“這孩子點火兒就著,動不動就發(fā)脾氣!”“這孩子膽子太小,看見我跟耗子看見貓一樣!”其實,家長在抱怨孩子的同時,可以反過來想想,是不是自己一貫的訓斥和辱罵,才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呢?那怎么做才是正確的呢?從好好說話做起吧!其實這樣做不僅能教育好孩子,也是使家庭和諧的秘訣。
不要著重想法,而要考慮感受
誰都會有自暴自棄的想法:“我做不好了?!薄拔覍W不會了?!薄斑€是算了吧!”在某件事進展不順利的時候,這樣的話即使是大人都會說。但如果家長因為聽到孩子這樣說,就忙不迭地“補刀”說:“笨死了!”“真差勁兒??!”“你就是個廢物!”說不定真的會讓孩子就此放棄,甚至產(chǎn)生抵觸情緒。因此,家長要充分考慮孩子的感受,不妨這樣問:“是不是題目有些繞彎兒?”“是不是可以換一種解題思路?”“能不能套用以前學過的公式?”這樣的話會引發(fā)孩子去思考,從而能更好地向家長表達自己的感受,家長再加以耐心引導,自然會讓孩子增強信心,戰(zhàn)勝困難。
多進行觀察,少妄加評論
孩子的行為很多時候不同于大人,他們其實是嘗試著在不同的思路中,找尋出正確的方法。很多家長看不慣孩子的行為,會不解地問:“你這是在干嘛?這樣累不累???你先這樣……再這樣……不就行了嗎?”家長忍不住對孩子指手畫腳、越俎代庖,會讓孩子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對自己的行為越來越失去自信。所以,家長不要過多評論孩子的想法和做法,而要多觀察孩子,多了解孩子的邏輯,適當?shù)剡M行點撥,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用商量語氣,少用命令口吻
孩子也希望自己成為家庭的一分子,他們希望與家庭的其他成員一樣,擔負起一些責任,同樣也希望像其他家庭成員一樣受到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試著把對孩子下達命令的方式,改成商量的方式,比如,“你怎么還不寫作業(yè)?還不趕快去寫!寫不完幾點睡覺???”改成“今天爸媽工作都很累,你也上了一天的課,你要是能趕快寫完作業(yè),這樣咱們大家都能盡早好好休息,你說好不好?”這樣孩子會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也會感受到作為家庭成員重要的責任感,從而更愿意接受家長的意見。
學會接納包容,多鼓勵少責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蔽鍌€手指伸出來還不一樣齊呢,更別提孩子了。當自己的孩子表現(xiàn)不完美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包容,特別是孩子在明明已經(jīng)十分努力,卻依然失敗后,哪怕孩子的成績再差,也不要去責備,而要進行正向鼓勵:“好,干得不錯,我看到你盡力了,這就已經(jīng)有進步了,下次再加油吧!”關鍵時候家長一句暖心的話,會讓孩子更加堅持不懈、百折不撓,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教訓孩子切記不要施壓
孩子畢竟是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樣理性,所以當孩子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需要家長教訓的時候,家長不能猶豫,必須要果斷出手,不能縱容。但要注意的是,家長這么做的結(jié)果是為了糾正孩子的態(tài)度,而不僅是孩子的行為。而且在交流過程中,家長切記不要威壓孩子,要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讓孩子不僅嘴上承認錯誤,而且能夠端正態(tài)度、積極改進。
道理說起來都很簡單,做起來卻很不容易,考驗的是家長的忍耐、包容之心,希望家長能夠多換位思考一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當孩子遇到彷徨、難過、糾結(jié)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溫暖的話語和溫馨的親情,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發(fā)號施令者。
語言看似簡單無形,但當它從家長的口中說出來,卻有著強大的力量。家長會說話,就可以建立與孩子更親密的關系,否則,孩子感受到的就是無盡的失望和冬夜般的寒冷。所以說,愛孩子,要從好好說話開始!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