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興志,李江泉,劉 琴,劉穎娟,銀 芳,張玖文,王 欣
(彭水縣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重慶 彭水 409699)
最新的中國心血管疾病報告顯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于上升階段[1],2002年~2016年我國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總體仍呈上升趨勢。AMI具有病情重、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點,雖然急診PCI的廣泛開展使AMI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急性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仍是AMI的主要死因[2]。容量管理是心力衰竭重要內容,是管理心內科重癥患者的基石[3]。以往對AMI患者的容量管理主要體征,其判斷的準確性主要依賴醫(yī)生的臨床經驗,達不到最好的臨床效果。近年來應用脈波指示劑連續(xù)心排量監(jiān)測( PICCO) 技術指導AMI患者進行容量管理,效果較好,但有創(chuàng)操作費用較高,不能廣泛應用于基層醫(yī)院。重癥超聲技術近年來在重癥醫(yī)學科普及,具有無創(chuàng)、簡便、重復性好、費用低、無并發(fā)癥等特點。超聲對液體敏感,是容量監(jiān)測的可靠手段。目前重癥超聲技術在AMI合并心力衰竭中的應用較少,本研究旨在運用重癥超聲評價患者容量狀態(tài)、心功能等,用于指導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F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6月~2020年9月我院住院治療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方法進行容量管理,觀察組運用重癥超聲技術指導容量管理。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參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19)》[4],簡述如下:①缺血性胸痛的癥狀10~20 min以上;②心電圖表現為梗死部位相對應的ST段抬高;③心肌壞死標記物且至少1次高于參考值上限值的99百分位值。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標準參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5],簡述如下:①缺血性胸痛的癥狀10~20 min以上;②心電圖可為ST段壓低,T波倒置、低平;③心肌壞死標記物(肌鈣蛋白)且至少1次高于參考值上限值。排除標準:①肺氣腫;②心房顫動;③聲窗不佳;④合并慢性腎臟??;⑤觀察期內死亡者。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重癥超聲檢測:運用床旁心臟超聲檢測儀(邁瑞公司M7)選擇劍突下為觀測點,選擇距離右房入口約2 cm,M-mode測量下腔靜脈寬度[6]:右側腹腋中線呼氣末下腔靜脈內徑值(a)和吸氣末下腔靜脈內徑值(b)。下腔靜脈變異度(inferior vena cava variation,IVCV)=(a-b)/a,超聲測量均由已取得重癥超聲資格證書的醫(yī)師進行操作。
1.3干預措施: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方法評估容量負荷,即觀察皮膚彈性、唇舌色澤、肺部體征、頸靜脈充盈程度、尿量等來判斷患者的容量狀態(tài),判斷結果為容量不足、容量正常、容量起負荷三種狀態(tài),每8小時評估一次。根據容量狀態(tài)調整補液量或利尿劑劑量。觀察組采用下腔靜脈變異度根據測得的IVCV指導容量管理,若IVCV≥18% 提示患者容量反應性良好,補液250 ml;若IVCV<18%則停止補液。每8小時評估一次。兩組其他治療措施均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19)》[4]進行。
1.4評價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24 h、48 h、72 h 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左室射血分數(LVEF)、血清N末端B型利鈉肽前體(NT-proBNP)的變化。
2.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性別、年齡、BMI、合并癥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AMI類型及接受PCI治療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HR、MAP、LVEF和NT-proBNP的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HR在治療后24 h、48 h、72 h時均呈逐漸下降趨勢,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72 h時兩組HR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24 h、48 h、72 h時MAP和LVEF均呈上升趨勢,48 h時,觀察組LVEF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NT-proBNP在24 h、48 h時升高,但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2 h時兩組NT-proBNP下降至基線水平,觀察組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HR、MAP、LVEF和NT-proBNP的比較
目前很多醫(yī)院尤其是基層醫(yī)院對心肌梗死患者的容量管理方法往往是盲目的,不能做到精細化的容量管理。雖然脈波指示劑連續(xù)心排量監(jiān)測( PICCO) 技術能做到較為精細化的容量管理,但因其有創(chuàng)、價格高昂、需要專用設備,限制了它的臨床應用。重癥超聲技術具有無創(chuàng)、簡便、重復性好、及時、便宜、無并發(fā)癥及禁忌證的特點,該技術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容量管理,可對患者容量狀態(tài)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精細管理。
本研究顯示,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心率較快、平均動脈壓低、LVEF低,說明AMI急性期循環(huán)不穩(wěn)定,應積極糾正。24 h時AMI患者HR開始下降,MAP上升,LVEF上升,提示臨床狀態(tài)呈好轉趨勢,但NT-proBNP呈上升趨勢,但在48h時開始下降。說明兩種容量評估方法均能改善AMI急性期的病情。但在48 h時觀察組LVEF明顯高于對照組,NT-proBNP明顯低于對照組,并持續(xù)至72 h。說明重癥超聲技術的應用能更有效地改善AMI急性期心功能,降低NT-proBNP水平。重癥超聲技術在臨床運用較為廣泛,顧華杰等將重癥超聲技術用于6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容量管理,結果顯示這一技術顯著改善血流動力學,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發(fā)生[7]。王陸豪等研究顯示,重癥超聲技術可以通過探查肺部B線評價患者容量狀態(tài),肺超聲的變化與血清NT-proBNP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相關性[8]。
ICCV是評價容量狀態(tài)的常用超聲學參數,步漲等研究發(fā)現撤機困難的心功能不全患者ICCV明顯降低[9],為本研究以ICCV評價容量狀態(tài)提供了參考。龍玲等的研究也顯示ICCV能準確反應膿毒癥合并心肌損傷患者的容量狀態(tài)[10]。在AMI中重癥超聲技術的用于容量管理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中通過動態(tài)測量IVCV評價患者容量狀態(tài),提示該技術指導下的容量管理可以改善AMI患者心功能,降低NT-proBNP水平,為重癥超聲技術在AMI的容量管理中的應用提供了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重癥超聲技術可以準確反應AMI患者的容量狀態(tài),該技術指導下的容量管理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血清NT-proBNP水平。